无论中庸或激进,持久地信奉和实践某种观念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快乐
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里和研究学科内制造出或曰发现各类曲线效应的人,对中庸之道大抵应该是不反感的。而一个信奉挑战自我,改变世界的人是不会自囿于各类曲线效应之心理羁绊的,他们的理论肯定是强调创新、突破、攀登、挑战极限
都说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我看未必如此。在不少境况下,中国人皆是喜好从极端到极端,非此即彼的。稍微远一点儿说,当年大家不是改革,就是保守,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官倒,就是反官倒,泾渭分明,不可能容忍中间地带。近一点儿说,当今社会,经济学家们不是社会的良心,就是资本家的走狗,人们不是精英,就是大众,不是穷人,就是富翁,在“谁敢说中国不好我跟谁急”的极端民族主义愤青们和“言必称希腊”的极端崇洋媚外者之间,便很少有不卑不亢、心平气和之众。
同样,外国人也不一定就不懂得或者不乐于实践中庸之道。最简单的,从饮葡萄酒来说,不管是否有科学根据,或者完全是商家炒作,每日适度饮用红葡萄酒据称对健康有益,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脏功能等等。不喝没有效果,喝多了也不行。即使在正式的学术文献中,对“度”的把握,或者对“适度”的推崇也是不鲜一见。比如,在西方战略管理文献中,比较主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都表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要适度,多元业务间最好有某些相关性(从而可以共享资源,发挥协同效应),这样既可以避免单一产业经营所面临的系统风险,也可以避免过分多元化带来的实力分散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弊端。这就是多元化战略与经营绩效间的所谓倒U形曲线效应。
其实,无论古今中外,诸多领域都有对中庸、适度和优化的推崇。这种处事经验和态度,散见于文献典籍、口语故事以及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有的被毋庸置疑地奉为行动指南、传世真经,有的被置若罔闻地列为老生常谈、无用稀松。比如,古之圣贤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思辩韵味甚浓。再比如,永远在各类报刊屁股上以豆腐块形式出现的各类健康指南、生活小常识,没有证据,没有出处,更没有对前提假设和适用范围的解释和告诫。有人一笑置之,有人则认为凡是印成铅字的皆为真理,深信不疑:房事应有节制,不要过分激烈运动,不宜暴饮暴食,秋冬季节应该适量进补等等。
中庸
究竟是中庸之道的态度和信仰导致了强调重视“适度”和“优化”的理论之产生,还是推崇“适度”“优化”的理论与说法的盛行导致了人们对中庸之道的信奉和曲线效应的验应?这种鸡蛋互生的关系没有可知的初始点,难以分清。但是,我们有理由猜测,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里和研究学科内制造出或者说发现各类曲线效应的人,对中庸之道大抵应该是不反感的。而一个信奉挑战自我,改变世界的人是不会自囿于各类曲线效应之心理羁绊的。他们的理论肯定是强调创新、突破、攀登、挑战极限。
搞清楚了基本道理,生活中和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就可以举一反三,很容易理解。无论是曲线效应,比如适当多元化,还是简单的线性理论,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都不是什么万世真理、至高境界,而是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制造和传播这些理论者自身的偏见和束缚,社会科学的理论尤其如此。
有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对待各类貌似至理名言的理论和说法所给予的不加思索的认同,甚至迷信与盲从。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痛苦,一是欲望得不到满足,另外则是得到了满足”。同样,国人常说,差不多就行了,知足常乐。人不能什么欲望都没有,人也不能有太多不可能满足的欲望。有些小欲望,大概能满足,就行了。你觉着满足适度,比较快乐,就是知足常乐了。自己偷着乐,不用跟别人商量。
对于信奉中庸之道的人来说,这种知足常乐的所谓“理论”闪烁着实践理性的光辉,既能自圆其说,又能指导行动,在实践中得以证明。所谓,信则践之,践之则果,果即灵验,于是更信。笔者有位印度朋友,当年在基层主管世界银行为印度农民提供优质稻种的服务项目。令他啼笑皆非的是很多印度农民根本不愿意用他们免费提供的优质稻种。理由很简单。我们种的稻子足够吃了,没必要更高产,何况高产还得费事儿收割呢。这些农民很快乐。
激进
对于生性激进,永远求变的人来说,这种知足常乐的“理论”,无疑自欺欺人,不堪一击,到处散发着颓废和懒散的污秽。轰轰烈烈,勇往直前,是这类人的境界和快乐。惊天动地,其乐无穷。微软的人和英特尔的人每天玩命地干,互相攀比,软硬兼施,更新换代,不断升级,逼得其他对手和用户们忙于应对,气喘嘘嘘。将创新进行到底。微软和英特尔的人们好像也很快乐欢喜。
在所谓全球超级竞争阶段, “只有惶惶不可终日者才能生存”的年月,似乎你不吃人家,人家就吃你,于是大家所追捧的好像都是微软和英特尔这样的“不知足但快乐着”的企业:要打,要斗,要竞争,要拼搏,要构筑竞争优势,要从优秀到卓越。谁要是告诫这些企业,差不多就行了,悠着点儿,知足常乐,就似乎显得不太合时宜。
而事实是,并不是到处都是超级竞争,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愿意和可能成为惶惶不可终日者。另外一个极端则是所谓的蓝海战略,通过价值创新,独辟蹊径,不战而胜,实现自我。问题是,下蓝海的毕竟是少数者,大多数人也只能在拥挤的红海里呆着。平庸者还是比极端者多。
然而,如今的年月,谁也不愿自甘平庸,实践中庸之道。大家都想脱颖而出,一夜暴富。于是,最令人振奋和感兴趣的必然是那些自称能使平庸者成为拔尖者的理论和传说,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去钻研、兜售或者信奉那些帮助人们平庸并快乐着的秘诀。比如,大家经常看到的书都是“每个人都能当老板”,而没人鼓吹“上班、过日子,能凑合就凑合”。不仅企业和职场如此,教育领域也一样。很明显,大多数高考考生要落榜。但是,即使是学习最差的学生的家长,也更愿意给孩子买“哈佛入学攻略”什么的。如果我写一本书叫做“如何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和快乐的高考落榜生”,估计不大会畅销。不过也没准儿。
选择
当年,卡特当选美国总统时,美国许多媒体机构都以“平庸”(Mediocre)一词来形容这位新当选的总统。有意思的是,内布拉斯加州的一为参议员挺身而出,为卡特护驾开脱:“谢天谢地,美国人民中,平庸之辈远远多于精英一族;平庸的美国人民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代表。”
在商界,也有自甘平庸愿居人下的企业。比如,美国著名的AVIS汽车租赁公司的口号是:我们更加努力(We Try Harder!)。意思是,我们不是第一(现在还不是第一,也不一定想当第一),因此,我们更勤勉,更上赶着伺候您。其实,企业招人也是一样。有些企业坚持要招一流的人才,虽然这些一流的人才在人满为患的地方由于没有机会施展才华,很快就被消磨成二流人才。另外一些企业可能坚持要招一批中不溜儿的平平之辈,没有一流人才常有的狷狂桀傲,也没有愚笨之才常有的呆傻之气。平和之中,反倒可能得心应手,企业与员工双方皆大欢喜。
无论如何,中庸之道也好,极端激进也好,经久一致地信奉和实践某种理论和说法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快乐。不快乐通常来自无所信奉,或信奉的东西太多。您看,说来说去,笔者还是禁不住又陷进了中庸之道的泥涡。■
马浩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管理学教授,北大国际MBA教授兼EMBA项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