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联石油:民营公司进入垄断行业的艰难标本
导语:最度商业标杆

  6月29日,中国目前最大的民营石油联合企业——长联石油控股有限公司(GPUC)终于“破茧”而出。
  筹备之初,因长联石油以打破石油业三足鼎立局面、为国家能源状况舒缓压力的设想而备受外界关注。经历了一波三折的等待之后,民营企业能否通过联合的形式真正意义上突破中国石油垄断的猜测仍然难有定论。而在诞生之初就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恰恰加深了业界的忧虑。长联欲撬动中国石油垄断局面仍需走过一段漫长的荆棘路。

一波三折的成立之路

  今年2月底国务院颁发的“非公36条”打破了民营资本进入石油垄断的政策壁垒,这无疑给了中国民营石油企业和成立不久的石油业商会注入了一支兴奋剂。
  3月初,当时的长城石油公司筹备组成立,由龚家龙领导的湖北天发集团牵头,计划在5月8日举行揭牌仪式。
第一次成立遭遇“难产”,石油商会的解释是“参股公司的资产评估尚未完成”,“推迟到6月16日”。但不到16日,内部即有人出来说话,16日长城不可能挂牌,原因是“各项牌照还没有拿到”,长城成立的脚步又一次意外停顿。
  对于组建过程遭遇的种种波折,长联石油的一名股东向记者透露了原因,“由于长联是民营资本的联合,涉及很多资产评估、利益分配、权力分配的问题,内部在筹备之初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所以一拖再拖”。当记者追问是否有来自外部比如几大石油集团的压力时,他表示“没有证据,不好说”。
  对于长联石油更名的原因,有内部人士向记者解释,“最后取名长联而不是长城是因为中石化有个长城润滑油,所以工商注册成了问题,只好改名为长联,这个决定是在6月9日长联第一次董事会后做出的。”
  令人遗憾的是,首个全国民营石油联合企业成立仪式却遭遇了政府官员的冷落,负责石油产业政策制定的国家发改委,以及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办公室,都没有派一名代表参加。
  到目前为止,长联石油公司只完成了工商注册,4张油品许可证还未到手,即成品油批发许可证、成品油零售许可证、成品油/燃料油进口许可证以及最关键的国内矿产勘探开发许可证,公司新闻发言人称“还在办理中”。

非经营性尴尬

  虽然长联的成立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但作为中国民营石油企业首次大规模的联合尝试,从3月初筹备到6月底成立,这不到4个月的时间其实算不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可是说略显仓促。特别是在还没有领到任何一张“通行证”的情况下就急急上马,长联石油的新生显然不能算完美。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长联股东证实了记者的猜测,“长联目前的实质性工作就是相关牌照的取得”;“龚家龙在股东大会上表示,牌照取得前的入股股东享受创始股东的权益,但目前来讲风险还是挺大的。”
  一家欲突破中国石油业垄断的企业在成立之初不是搞经营而是“争取政策”,这显然是长联现在遭遇的一大尴尬。有专家认为,国家准许长联石油诞生,本身就是对民营石油企业发展的支持,很多政策在长远看来都是可能松动的。
供需理论为何失灵?
  不可否认,长联的成立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民营资本开始以一种联合的方式进入石油垄断行业的竞争。长联的远景战略更显示了它的雄心勃勃,“力争3至5年内,经营资产达到5000亿元以上,并拥有以民营石油业为投资主体的几百家企业,成为一家以石油上、中、下游产业链为一体的大型跨国石油集团公司;力争10至20年内,从海外为国家获取1亿至2亿吨原油和天然气资源份额。”
  对于长联打造“石油航母”的梦想能否成真?现在下定论显然为时过早。但可预见的是,长联要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还要苦练武功才行。
  长期从事石油行业研究的中国石油大学教授葛家理告诉记者,石油行业发展了100多年已经形成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作为全球流通的商品,石油的战略意义正在不断扩大。“石油从商品资源发展到金融资源再到现在成为重要的政治资源,要经营这样性质的商品光有口号是远远不够的;不懂这个行业的人要盲目参与竞争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石油行业不再是用简单的供需就能解释的市场了,中航油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据了解,长联的多数企业原先从事加油站和成品油批发零售业务,对于整个石油市场的资本运作不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去海外寻求资本市场显然不切实际。“在一个本身就相对垄断的行业里自由竞争的观念事实上很难实现”。而同时,长联现在的资金筹备状况也令人担忧。据悉,目前加入长联的企业有50家左右,长联目前的资金还达不到50亿,以这样的规模现在要马上进入国际市场寻求油源似乎困难很大。
  葛教授还告诉记者,“石油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后效应的行业,掌控一个石油企业意味着要占领经济的制高点、资源的制高点和科技的制高点,如果长联不能有专业的科技队伍,不能有强大的资金后盾,不能有风险经营的才能,走出去竞争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科学的发展观和求实的业绩观”是长联现在要努力的方向。民营企业进入到石油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进入之后明确要干什么是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长联在未来能否有一个清晰和实际的前景规划,能否真正了解和剖析这个行业,能否形成一个专业的科技团队,都将成为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本文作者为本报记者)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