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数:37.7
导语:最度课题

    在去年对国内上市公司信任度进行全面评价的基础上,《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研究院今年的研究显示,2005年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数为37.7,较上年38.1略有下降。
    和去年的全本研究不同的是,经济观察研究院今年采取了样本研究的方法。被遴选为样本的100家上市公司无论资产还是股本都有着较大的规模,并且分别来自主要产业板块,因此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足以说明国内上市公司信任度的整体状况。
    之所以依据上述原则确定信任度研究的样本公司,是因为国内股市主板和中小板分离的发展趋势,以及两个市场不同的信任度历史背景,经济观察研究院相信很有必要对二者上市公司的信任度状况分别做出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受样本公司较少ST公司以便突出主板特征的影响,虽然表面上看这一结果比全本研究得出的2004年“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数”35.6有所提高,但可以肯定,同样是全本研究得出的2005年“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数”也较上年有所下降。
    经济观察研究院在研究中发现,以下三点原因是导致国内上市公司信任度按年下降的主要原因。
    首先,尽管2004年上市公司信任度状况已很不理想,但由于没有引起监管机构的重视,许多问题不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例如,上市公司应收款坏账一般准备下的有欠公允问题在去年就十分严重,而今年坏账一般准备有欠公允的公司比例已达到80%(详见“专项研究一”)。坏账准备与当期业绩关系十分密切,这个比例表明,到今年80%的上市公司业绩不值得信任,只是不值得信任的程度各不相同而已。此外,上市公司平均公允拨备差异率达到45.96%,这意味着在应收款坏账准备下可能隐藏着45.96%的业绩水分。
    其次,即使个别信任度问题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得到解决,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甚至是几年前已得到纠正的问题重新出现。例如,虽然对整个市场产生巨大影响的德隆事件导致上市公司委托理财问题在2004年得到比较全面的解决,但是,除此之外短期投资中一度得到纠正的参与股票市场炒作以及同样是高危领域的债券投资、期货投资问题却出现上升势头(详见“专项研究一”)。例如,支撑维维股份(600300,SH)2004年度净利润按年增长9.74%的原因是该公司期货投资收益7830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64%。分析表明,该等短期投资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良信任度:一是该等短期投资未经股东大会以及董事会授权。经查验,公司最近两年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未就短期投资形成决议;二是短期投资收益的真实性令人怀疑。
    第三,虽然45%的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数有所提高或明显提高,但55%的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数却有所下降甚至明显下降。例如,导致中华企业(600675,SH)2005年信任度指数由上年的37.5下降到23.07的主要原因是,在违规担保、关联方占用、关联方价格披露以及重大出售资产项目未经评估等问题依然存在的同时,本年度未发生上年被视为值得信任的预计负债确认和未见显失公允的收购项目。这显然不是公司主观努力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公司今年的信任度指数虽然有所提升,但所存在的信任度问题则日趋严重。例如,宝钢股份(600019,SH)2004年初1.68亿元的短期基金投资虽然在当年获得429万元的收益,但2.55%的收益率远远低于贷款利息支付水平。这本身就是不值得信任的。糟糕的是,尽管各级国企主管部门去年底先后出台关于严格限制短期投资的政策,因增发而备受质疑的这家公司过去几个月依然大肆增加短期投资,其中2004年12月31日增至21.83亿元,到2005年3月31日则激增至45.9亿元。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该等投资的最终去向很值得怀疑。
    此外,对2005年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数构成重大影响的因素还包括,反映上市公司受托人责任治理状况的高管非常离任公司比例高达70%(详见“专项研究二”),子公司业绩漏报率平均水平超过52%(详见“专项研究一”)等等。
   (本文作者为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院长)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