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1. 房地产投资回落,能源和铁路建设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895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7967亿元,增长27.1%,回落3.9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4028亿元,同比增长10.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193亿元,增长23.5%,比去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远高于世界银行资料所统计的世界投资率平均水平19.9%。这与我国仍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有关。
国家对能源和铁路建设的投资依然保持高速的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347亿元,同比增长81.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投资542亿元,增长36.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2757亿元,增长35.9%;铁路建设投资333亿元,增长48%。
2. 工业生产和销售衔接良好,但是企业利润增幅明显回落
工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工业形势也将主导我国下半年的经济走势。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2274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1.6%,股份制企业增长18.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5.7%。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成为我国工业生产增长的主力军,而国有控股企业增长幅度相对较小,部分原因是由于国有控股企业的规模和增长基数较大,同时,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使一些外商企业增加了在华投资规模,提高了工业完成增加值。
上半年,产销衔接仍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54%,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增幅回落。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968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7.9个百分点。
3. 社会消费品需求保持快速增长,城市消费是增长的主力
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74元,同比实际增长9.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实际增长12.5%,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0.8和1.6个百分点。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10亿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实际增速快于去年同期1.8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9882亿元,增长14.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727亿元,增长1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4739亿元,同比增长12.9%;餐饮业零售额4016亿元,增长17.9%;其他行业零售额854亿元,增长0.1%。
4.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价格涨幅维持较高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3%,低于去年同期3.6%的水平,继续处于温和上涨的状态。其中,城市上涨1.9%,农村上涨2.9%。主要类别中,食品价格上涨4.4%,居住价格上涨5.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7%,其它类商品价格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动态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步回落。4、5、6月的同比涨幅分别为1.8%、1.8%和1.6%,环比分别下降0.3%、0.2%和0.8%。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6%,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5.2%,涨幅比5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其中6月份,同比上涨9.0%,涨幅比5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5. 外贸高出低进,外汇储备突破7000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396.5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319.8亿美元的顺差总额。国家外汇储备已经突破7000亿美元。
据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6450亿美元,同比增长23.2%,比去年同期减慢15.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423.4亿美元,增长32.7%,减慢3个百分点;进口3026.9亿美元,增长14.0%,减慢28.6个百分点。进口的增速减缓正反映了我国内需不足,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现状。6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222.4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659.6亿美元,增长30.6%;进口562.8亿美元,增长15.1%;进出口顺差96.8亿美元,增长497.5%。
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862亿美元,同比增长19.0%;实际使用金额286亿美元,下降3.2%。截止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7110亿美元,同比增长51.1%,比年初增加1011亿美元,同比多增337亿美元。六月份,中国外汇储备增加200亿美元,同比多增80亿美元。高额的外汇储备一部分是由我国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形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境外游资的进入,央行为减小这部分资金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而对其进行大量回笼。在央行进行外币回笼的同时,外汇管理局也出台了鼓励外汇流出的政策,将个人因私购汇的额度由原来的5000美金调高至8000美金,同时放宽了对外币卡透支还款的限制,使用境内金融机构发行的外币卡在境外透支消费后,持卡人可以在发卡金融机构购汇偿还,购汇金额没有数量限制。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在减轻外资流入和外汇占款的压力。
二、金融总体运行情况分析
1. 货币总量增长平稳,货币供应量偏紧的状况依然持续
数据显示,2005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十个月来增幅首次超过15%。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出现了两波段的明显回落,目前已持续徘徊在10%左右,比1998-2001年出现通货紧缩的最低水平还低,到6月底余额为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4.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2.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9个百分点。总体看,货币供应量增长平稳,货币供应量偏紧的状况依然持续。
2. 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贷款增速逐步减缓
2005年上半年中国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稳定增长。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8%,比5月份增加6761.64亿元人民币。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比5月份增加6292.2亿元,上半年,除1月份外,本外币存款涨幅连续五个月保持上升趋势。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为19.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7519亿元。贷款余额比上月略有减少。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8.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万亿元,余额比上月减少95亿元。
企业的人民币短期贷款继续减少,6月份,企业的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为8.68万亿元,比上个月减少1698亿元,同比增加0.8%,比上月同比减少一个百分点。而中长期贷款持续缓慢增加,贷款余额8.2万亿元,比上个月增加872亿元,同比增加16.65%。短期贷款的持续减少增大了企业流动资金偏紧的压力。
贷款增速逐步减缓有两方面因素。从企业的因素来看,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的节奏由快变稳,部分企业由于产能过剩减少了投入和产出,导致了企业有效资金需求增长放缓。同时,企业资金渠道多样化,降低了企业对银行资金的依赖,如票据结算、企业集团内部融资、境内外股票发行、民间融资等。据统计,上半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增加2082亿元,累计发行债券(含短期融资券筹资)303亿元,境内外股票筹资约900亿元,直接替代了等额的贷款。从银行的因素来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使银行内控机制加强,银行贷款行为更加慎重。同时,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资产扩张的约束也促进了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这两方面的原因都造成了贷款的增速减缓。
3. 股份制银行资产快速增长,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明降暗增
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2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34.5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
分机构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8.35万亿元,增长14.0%;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5.25万亿元,增长21.1%;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80万亿元,增长17.7%;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16万亿元,增长17.7%。
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负债总额为33.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负债总额17.56万亿元,增长13.7%;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5.05万亿元,增长20.4%;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总额1.74万亿元,增长17.7%;其他类企融机构负债总额8.77万亿元,增长16.4%。
银监会7月27日公布,到6月末,境内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59.4亿元,比年初减少5550.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71%,比年初下降4.14个百分点。贷款质量继续好转,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继续呈现“双降”。然而“双降”另有原因。
6月末,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59.4亿元,比年初减少5550.7亿元,不良贷款率8.71%,比年初下降4.1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134.7亿元,比年初减少5616.2亿元,不良贷款率10.12%,比年初下降5.45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下降较多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工商银行实行财务重组、政策性剥离不良贷款所致,如果剔除掉工行财务重组对于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降”的影响,6月底,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将增至17977.3亿元,比年初增加794.8亿元;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将增至16474.7亿元,比年初增加723.8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02.6亿元,比年初增加71.0亿元,不良贷款率4.66%,比年初下降0.30个百分点。
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8.1亿元,比年初增加7.5亿元,不良贷款率1.14%,比年初增加0.05个百分点。
如此看来,上半年新增的不良贷款还是不少。银监会也解释,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下降较多的主因是工行实行财务重组、政策性剥离不良贷款所致,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的“双降”实际上是通过政策进行特殊处理的结果,而实际的银行经营与资产质量并未改善。
(本报告作者为经济观察研究院监测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