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并购公关策略优与劣
导语:最度商业标杆

      8月2日,中海油撤回了收购要约。
这次中海油的并购表演了一出全面的公关大戏,剧情跌宕起伏,有喜有悲。让人兴奋的是,中国企业市场化的并购公关,已经给海外的大型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让人担忧的是,中国企业处理国际并购竞争中危机公关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
  从宏观关系方面来说,并购公关无非是三个方面,政府、企业和民众,它们是公关活动的客体。其中企业主要是指股东和员工(包括高管人员),民众是指包括消费者的民众,至于有些观点还提及媒体,实际媒体是代表上面三者和并购者说话,只是偶尔代表某一方面的声音会有大小之分罢了。

“企业关”:面对董事会和员工

  并购活动的第一个接触者是企业董事会,董事会的行为方向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由此可知,中海油要处理的第一大关系是股东,只要中海油并购优于竞争对手,股东将会毫不迟疑的选择。
  北京时间6月23日零点,中海油傅成玉董事长每股67美元的报价让对方大吃一惊,因为当时另一个并购者雪佛龙的每股出价仅为61美元,尽管后来又加了2美元,其合计也只有170亿美元,和中海油的出价相差15亿美元。
  股东的选择是趋利的,在更高的利益面前,他们没有理由拒绝。
  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曾一度表态,根据报价,考虑向股东大会推荐中海油。后来由于政治因素影响,董事会表示考虑雪佛龙时,一位股东代表跳出来说话了。优尼科一位主要股东去信优尼科的董事局,要求其重新考虑中海油较高的185亿美元的收购建议。并且信中指出,优尼科有责任游说美国联邦政府批准中海油的收购建议,并指中海油出价较对手雪佛龙的170亿美元为高,基于股东最大利益的考虑之下,优尼科董事局应接纳中海油的建议。
  企业员工属于必须处理的第二道关系,因为他们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主人,任何没有处理好员工关系的收购,最终结果将是只收到一个空壳,失去收购的真正意义。对于员工来讲,其所要考虑的是并购对其利益产生的可能影响有:对于高管来说是职位调整和辞退,对于普通员工来说是辞退和减薪。
  对此,中海油在其收购要约中作了如下保证:中海油将力求保留优尼科的绝大部分员工,包括在美国的员工;中海油希望并会竭力说服优尼科的行政管理人员和运营管理人员加入合并后公司的管理团队。对于这样的承诺,傅成玉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时,也有明确表示。而据行业人士分析,中海油竞争对手雪佛龙在出价时已经明确将裁员等削减成本计算在内,大量裁员已是必然。
  对被收购企业的员工而言,交易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根据资料显示,中海油的承诺是有效的,没有听到工会有集体抗议的行为,也没有听到高管人员准备集体跳槽的消息,员工没有给中海油并购增加麻烦。

如何引导民众的支持率

  在跨国企业并购中,处理民众的关系是最为棘手的,因为民众不仅代表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更主要代表历史、民族和文化的情结甚至还有宗教色彩。此次中海油在处理这方面问题时实际也感到一头雾水,丝毫没有感到轻松。
  优尼科是美国的石油巨头,消费者第一个担心的是,被中海油并购之后美国国内石油消费会不会没有保障?中海油在消费者公关策略中,重点消除了消费者的这方面疑虑。如果它没有消除,极容易把这种问题引导到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上,从而上升到政治层次的高度。
  在宣布收购优尼科时,中海油已经考虑到了民众的担心,在媒体接待会上指出,这项交易不会对美国石油和天然气市场带来任何不利影响,优尼科美国油气资产的产量只占全美石油和天然气消耗量的不到1%。同时,在收购要约函中保证“中海油愿意延续优尼科的市场和销售手段,实现优尼科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在美国市场上销售”。
  按理来说,美国的民众应该对中海油的表态表示满意,因为收购之后的优尼科,将能够继续为美国人民提供石油资源。但是美国媒体的民意调查让人大失所望。《华尔街日报》和NBC News于7月8日至11日联合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反对中海油这一收购交易的美国民众占73%,而支持率仅为16%。
  美联社报道称,“中海油公司正在展开一场公关战,把购并优尼科的焦点集中在提高股东的股价上,排除雪佛龙把这一并购引向政治化。”不想出更高价钱的竞争对手明白,要在这场并购中获胜,就必须利用政治和地缘优势,因此他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激发民众的民族情结。

“政府坚冰”的化解

  并购中一旦加入政治因素,就会使并购没有谱。原本按市场规则办事的原则,就会变成官场办事的原则。在这次收购案中,美国政府最担心的是国家能源的安全。由此,中海油在收购优尼科过程中,必须通过政府两道关: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反垄断调查和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国家安全审查。
  为了消除政府的担忧,中海油在这次并购中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公关行动。
  傅成玉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美国为何担忧》的文章直言,当前美国最担心的是中海油是否能确保美国人的油气资源留在美国。“我在这里保证,我们与优尼科合并后将继续只在美国市场出售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在美国开采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油气。”
  傅成玉还致电给国会称,中海油热切希望美国政府对这项交易给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进行审查。傅成玉这样做是要消除议员们已经表示出的某些关切。
  此外中海油还聘请了包括公共策略、律师行和公关顾问等诸多顾问,但是至今没有任何信息反映这些团队发挥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尽管中海油在政府关系处理方面,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没有化解政治干扰的坚冰。7月25日晚,美国会参院和众院协商委员会上表决通过议案,要求布什政府对审查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Unocal)的案子,延长140天作业时间。遥遥无期的审查,无疑增加了收购的难度。而雪佛龙在7月中旬已经越过了政府管制的两重障碍。
  (本文作者为本报记者,实习生陈正茂亦有贡献)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