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孚竞购案中的多方博弈财技
导语:最度商业标杆

  在国内外一片不友好的唱衰声中,南汽近乎闪电般地完成了对破产罗孚(MG Rover)的收购,而相隔两天又爆出消息将二次转售其位于英国的资产及业务。
  一边是老牌的资本主义汽车公司,一边是两家中国国有独资的汽车公司,加上传言日盛的幕后神秘第四方,这背后的故事显得愈发吊人胃口。无论如何,给这桩几度风云突变的罗孚收购案下定论还为时太早。

南汽进退之间

  无论这桩买卖存在的潜在风险是否被严重低估,南汽在老牌资本家面前似乎表现出了颇令人意外的商业手腕。据7月26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南汽已经与一些竞购罗孚的失败方进行了接触,拟出售这家破产的英国汽车公司的多数股权,而这距这家中国汽车制造商赢得竞购刚刚三天时间。
  一位接近南汽管理层的人士对记者透露,南汽内部目前仍不愿意在远离欧洲大陆、配套和物流不便利以及人力资本高昂并且拥有强大工会势力的英国本土开展汽车业务,他们明白自己不具备这个能力,而将选择对此感兴趣的合作伙伴甚至以偏低的价格转手这些业务,以获得一定的现金流,并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其正在走下坡路的国内市场。
  事实上,南汽收购罗孚一事筹划两年之久,今年5月份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具体的经过即使在南汽总部也是仅有少数几个高层清楚,具体在英国负责谈判的是南汽集团总经理助理王耀平。正是这种过分低调,让业内对其背后另有故事深信不已。
  一种可能性似乎不小的说法是,因华晨资产风波淡出中国汽车市场的业内大亨仰融,或是隐藏其后的第四方。论据则包括,不久前仰融通过其控股的香港圆通公司全资收购了宁波凤凰汽车销售公司,而宁波凤凰正是罗孚汽车大中华区的销售总代理。仰融事实上才是第一个盯上罗孚的中国商人,南汽居其后,接着才是呼声最高的上汽。这也是被认为南汽不愿在这个交易中被日渐占上风的上汽撇在一边的原因。

交易的多方博弈

  据普华永道的声明,他们选择南汽的原因在于:“该标书(上汽提供)当中的相关标准以及附加条件所引起的制约性,使南汽的标书成为倾向于进一步推进的选择”。根据业内人士的解读,南汽的出价是一项无附加条件的要约。
  事实上,上汽的标书看起来似乎足够有竞争力。和南汽相比,上汽认为自己出的钱比别人多,留的人比别人多又得到工会支持,却最终无奈失意。据业内人士透露,上汽最后被拒绝的原因是,上汽因谨慎而在收购要约中加上了三条制约性的条件。
  据国内媒体披露,这些条件包括,上汽收购罗孚成功后,普华永道必须就罗孚还牵涉哪些第三方产权(例如罗孚45设计图纸的产权属于日本本田公司、罗孚商标的产权属于宝马公司等等)列出清单,并给予相应承诺.其次,上汽要求分期付款,搬回中国的设备必须清点装船后才能支付。而普华永道开出的条件是在收购后5天内要全部付款。此外,上汽方面要求对普华永道对罗孚生产基地的环保问题进行承诺,不愿意因罗孚生产基地的环保问题而遭受潜在损失。
  上汽方面担心还有其他潜在的争议将一一暴露,遂要求普华永道给予承诺,在要约中加上了这些附带条件,以减少收购的风险。而上汽方面还表示,5000多万英镑的外汇,普华永道要求5天内一次性付清,这在目前的外汇管理机制下也有困难。现在看来,这些都成为上汽收购罗孚的障碍。
  “对于普华永道这样的资产管理者而言,越快敲定这笔生意便能越快得到按比例提成的佣金,他们也显然已经对较为谨慎的上汽失去了耐心;相比于前者的强势,实力稍弱的南汽是不错的选择,在资本面前他们是平等的。”一位熟悉行业操作规则的业内人士对记者称。
  据透露,上汽实际上跟南汽也谈过联手收购之事,因为南汽有存量资产可以利用,可以降低交易风险。但是上汽在掌握了南汽的资产状况后,认为南汽加入的话管理会增加复杂性,交易的风险性也加大。在上汽看来,南汽目前财务状况差,再加上异地生产管理难度大,所以上汽不希望在这件事上与南汽捆绑在一起。

南汽、上汽合作的“风向”

  从1999年开始的上汽谋求南汽进入其扩张版图受到冷遇,到如今南汽向上汽或明或暗地抛出橄榄枝却未受到青睐。一位熟悉上海汽车工业的人士告诉记者,早在南汽还属于中汽总公司旗下时,便有国务院主管汽车工业的负责人积极为双方的合作牵针引线,主要是上汽希望把南汽整合进来,但由于当时还未形成如今三大汽车集团主导的局面,南汽还对自己的未来抱着希望,所以对合作表现得比较冷。
  随着南汽近年来在市场的不佳表现,而上汽日渐壮大,于是南汽内部主张向上汽靠拢的声音逐渐加大。“沪宁合作”的风头转了过来。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之所以南汽仍然青睐没有优质资产的罗孚,是因为南汽认为上汽也急于想要罗孚,从而迅速实现生产并上市,而南汽拿到罗孚后,上汽肯定会找南汽合作,并且可以向上汽“讨价还价”,甚至与上汽寻求更进一步的合资,从而翻身。
  从目前来看,既成的事实是来自中国的上汽和南汽最终分享了罗孚。对于去年和今年一季度都已进入亏损之列的南汽而言,此次勒紧腰带全力一博显然颇具冒险精神,而对于已经提前购买了罗孚部分车型以及全系列发动机知识产权的上汽,最终如何收拾其在罗孚项目上的残局将成伏笔。
  另一方面,南汽认为即使上汽不愿意和自己合作,南汽花了这么多钱,国家有关部门也不会“坐视不管”,肯定会从中撮合。再退一步,南京可以凭借自身汽车产业链完备的优势,借助罗孚将南汽打造成类似于北京现代的后起之秀。
  但是,不管南汽是否持有这样的想法,记者目前获得的消息却显示,上汽集团不会至少仍不愿意在罗孚项目上选择和南汽合作。消息人士透露,上汽早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罗孚75、25车型及全系列发动机生产的新设备已经预订。
  无论南汽的算盘是否能够最终实现,罗孚能够引发国内汽车产业重组,草草签约为其埋下的风险很可能将是罗孚项目今后存在的最大悬念,而这将近则加剧到南汽自身的经营压力,增加上汽的自主品牌建设成本,远则会成为继TCL的失意、中海油收购的暗淡前景和海尔并购退出之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表现不成熟的又一个案例。
  (本文作者为本报见习记者)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