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我们现在是不是真的进入了一个跨国并购的时代?在这之前美国方面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经济学家讲的中国利用与美国产品贸易顺差来并购美国公司,对美国经济有好处,至少比购买美国债权有好处,另外美林集团的前首席经济学家认为现在公司的海外并购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未来两年,有可能达到每年800亿美元这样的一个水平。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美国方面从国会一直到企业界认为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有政府过渡参与的嫌疑,这样会引起有关对反托拉斯的一个重新界定的问题。两位怎么看?
彭志强(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企业的发展在过去实际上是地缘多元化的模式,利用在中国本身地头上的人际关系、社会资源进入各个领域,但地缘多元化模式尝试遇到瓶颈以后,未来将过渡到专业全球化的模式。
当然,这里有很多种选择,一种是自我积累滚动式发展,像海尔早些年的发展;另外一种就是像最近联想的直接跨国并购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先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投资以后,又进行这种跨国并购等等多种组合的模式。在这个跨国并购模式之下有很多种方式,战略联盟、资本合并,甚至是收购行为,更重要的一种是蛇吞象。但国际上很多并购是收购一些技术、一些中小型的公司或者收购一些渠道型的公司,往往不是一上来就巨额并购。
我觉得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方式手段单一,方式简单化,手笔也是比较大,不符合并购多样化、多元化通常的商业规律。
张鹰(易观国际执行副总裁):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归根到底只是战术上的分歧,没有战略上的分歧,也就是说无论美林还是高盛,还是摩根斯坦利,他们都认同全球资本合作大趋势,只是表现方式和手法有区别。
另外大家从不同视角去看,一定会得出不同的判断和分析。
清议:关于“蛇吞象”的问题,我们会想:收购资金从哪里来?现在看来不光是国内母公司提供资金,还有一部分资金来自于美国的投资银行。但是不久前美国国会通过一个方案,禁止美国一家银行为美国公司向中国出口核电设备提供融资服务。像这种情况会不会构成中海油在资金筹措方面并购优尼科的一个障碍?如果没有后继的更有效的一种降低杠杆风险的方法,你将陷入一场财务危机。
彭志强:现在有一部分观点认为,推动中海油乃至更多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并购,是要减小我们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大量的资本投入到国外以后,降低我们的外汇储备,改变我们过去单一的只是购买美国的国债这样一个行为。
这样对美国也是有利的。因为在美国这种外汇的模式下,高额的赤字和国外的国家巨额的美元国债,已经进入到进退维谷的两难境界,大家都希望换一种游戏规则,换一种玩法。这次大家是抱着尝试的观点来做这个事情。
清议:《经济观察报》前两周有一个社论,我们的观点是这样的:实际上升值的过程可能比升值的结果更重要,因为升值过程当中有一种升值的预期,而且这种预期会使得你的融资的成本大幅度的下降。所以即使我们现在还没有升值,但升值的预期已经为我们去进行大规模的海外的并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还有一种说法,我们的石油价格泡沫将破灭,按照这种说法,对中海油来讲,在财务上或者股东收益上是不是值得?
彭志强:最近跨国并购至少有两类模式,一种像中海油等等这些以能源安全为重要考虑的,甚至说是要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这样一类的并购,我想这里面其实是要统筹去看的。
第二类像联想、TCL等等这一类,他们用自己的钱,用股东的钱来做跨国并购,他最关心的就是财务账,是未来能不能提升股东的价值。这是两类不同的并购,所涉及关键的因素,我觉得反差是非常大的。
张鹰:围绕并购背后折射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国家战略,第二个层面是产业战略,第三个层面是某个具体企业企业战略。中海油属于国家战略,企业微观层面可能一段时间内经济账算得不是很合算。
清议:这恐怕是最核心的问题。
张鹰:这里面有一个悖论,在于企业跟国家之间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经济实力就来自于企业和产业的竞争能力,如果在国家政策发展制定上不能够有效地规划和推动某些关键产业发展,国家竞争力肯定是要受损的。
除了我们看到国家战略层面之外,有没有产业战略的问题?我们讲了TCL的故事,看到了联想的事情,看到了海尔。
彭志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国际并购很多都是“速配”,其实这里面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实际上来讲外国人这些资产早就想卖了,就是找不到买家,现在有一批中国人拿着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来买的情况下当然欢迎,而且来的越多越好。
清议:当年李大钊和胡适之间有个争论,李大钊强调“主义”正确,胡适强调“方法”是最主要的。现在看来关于并购方面我们没有什么可说的,它确实是经济发展、企业快速发展共同需要的东西。但是并购的方法可能是更重要的一个因素。
从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公司的案例当中,我们看到一种法经济学的呼唤,这种呼唤就是中国的公司到海外进行跨国并购,你除了要考虑经济上的策略之外,不论是国家的、产业的还是企业自身的,实际上你还要考虑这个市场的游戏规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竞争的原则。
(本文根据经济观察研究院“月度话题”论坛在联合主办方——新浪网上的直播内容整理。未经嘉宾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