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放弃以外汇储备换取石油储备的构想
导语:褀察

    近一年以来,有关在外国政府债券之外拓宽外汇储备使用范围的构想不绝于耳。当这一构想来自央行的主要智囊机构并具体落实到石油战略储备之后,颇有些箭在弦上的意味。然而,考虑到外汇储备与石油储备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资产,二者的市价波动亦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轨迹,特别是外汇储备的功用远远大于石油储备,仅仅从外汇资产保值和石油储备之于油价的平准功用出发而开展外汇储备与石油储备的互换业务,务必三思而行。
    拓宽外汇储备使用范围的构想之所以受到重视,不完全是由于近几年外汇储备规模突飞猛进,也不完全是由于中国需要在包括稳定油价在内的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在更核心的意义上,该等构想与人民币汇率改革关系密切。
外汇储备汇兑损失

是如何发生的

    有人曾担心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在美元贬值的过程中会发生外汇储备的汇兑损失,甚至煞有介事地描述一旦美元贬值30%,国内6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会相应缩水。然而,这纯属庸人自扰。
    实际上,在现行钉住美元的汇率之下,无论是两年前1欧元兑换0.89美元的时候,还是今年年初1.34欧元兑换1美元的时候,1美元的人民币兑换价都是8.28元,并不发生所谓的汇兑损失,包括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在内。相反,伴随欧元和日元对美元的升值,国内外汇储备当中的欧元和日元资产在换算成人民币之后,不仅不会发生汇兑损失,反而会发生相应的汇兑收益。比如说,两年前1欧元曾低至价值7.37元人民币,如今则价值10.27元人民币。如此说来,单纯从保值的角度讲,对于人民币来说,钉住美元汇率可能是最有效的汇率机制。
    然而,这同样是一个错误,至少是一个缺乏战略意识的错误。虽然钉住美元的汇率机制在美元贬值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汇兑损失,但是,假如欧元和日元贬值呢?伴随世界货币的多元化,特别是以欧盟近一年前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为背景,中国外汇储备中的非美元资产增长势头将快于美元。由此而来的是,一旦美元对其他主要世界货币大幅升值,钉住美元的人民币必然相应升值。到那时,现行的钉住美元汇率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在非美元资产当中发生汇兑损失。
    我深信,所谓拓宽外汇储备使用范围构想的真实动机,是为了顺应中国贸易伙伴结构的战略性改变,并在一揽子汇率机制取代钉住美元汇率机制之后,防范外汇储备由于美元过度波动而发生的汇兑损失。

石油储备的不可逆性值得重视

    虽然增加石油战略储备是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亟待落实的发展目标,但是,人们必须承认,除非发生战争或其他类似战争的重大事件,一个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是不可以动用的。来自世界最大石油储备国美国的经验表明,即使发生可能对石油供应产生重大影响的局部战争,美国也不会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否则,该项储备之于油价的平准功用将前功尽弃,投机性交易将导致国际市场油价出现报复性上涨。
    另一方面,虽然外汇储备对于增强包括石油在内的国际商品进口能力意义重大,但中国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的大宗商品岂止石油一种。实际上,有关外汇储备增加一国进口能力的说法早已过时。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外汇储备的首要功用并不是储备进口后备能力,而是稳定本国金融形势,避免遭受国际游资冲击。这一功用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香港几乎是东南亚独立经济体中惟一保持金融稳定的案例。
    接下来,假如中国的外汇储备被大量用于并且沉淀在石油储备当中,一旦发生游资冲击,我们将何以应对?
    作为常识,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相当于这个国家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准确地说应当是流动资产当中流动性更强的速动资产。当外汇储备用于其他速动资产时,其资产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依然保持了高流动性的特点。重要的是,外汇储备的非货币占用不仅要保持一般意义上的高流动性,而且其变现必须以变现为储备货币为前提。这也就是说,当使用外汇储备时,必须保证所占用的资产来自外汇储备、归于外汇储备,或具有高度的可逆性。显然,石油储备决不是具有可逆性的外汇储备可占用资产类型。

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值得怀疑

    至此,有关动用外汇储备增加石油储备或开展外汇储备与石油储备互换业务的构想在逻辑上已不能成立。不过,依然有必要对其所涉及的问题给予更深入的分析。
    外汇储备是一国贸易持续顺差的结果,并伴随贸易平衡状况的改变而变化,或者在贸易顺差增长时增加,或者在出现贸易逆差时减少。笼统地谈论中国贸易平衡余额发生质的变化似乎较多主观想象的意义。但是,如果注意到长期保持贸易顺差等同于贸易伙伴进口能力的持续下降,并最终影响到本国出口的持续增长,对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保持警惕就是非常必要的。
    从长计议,中国总有一天会像美国那样主要依靠内需而不是出口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发生在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巨大的劳动成本差异,决定了中国仍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倚重于出口的快速增长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可以肯定的是,生产总是向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方转移这一规律,至今还没有显露退出市场经济历史舞台的迹象。在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贸易摩擦不过是转移的副产品,并且可以通过贸易磋商机制加以缓解。
    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在对国际游资保持足够震慑作用并因此稳定国内金融之后,没有必要一味增加外汇储备。这似乎给出了中国外汇储备不会持续增长甚至在某一段时期出现下降的可能性。
    从负责任的角度讲,所谓动用外汇储备增加中国的石油储备,不是建立在减持美国国债的假设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改变未来外汇储备增量用途假设基础上的。即便如此,这一外汇政策的改变也足以对美国国内的财政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既然未来中国的外汇储备形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以部分外汇储备增加石油储备具有外汇储备的不可逆性,因此,彻底放弃这一构想算得上是理性思维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保持政府决策机构与公众的沟通应当是所有公共政策产生的必要条件。对此,媒体应当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作者为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