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论坛胜在何处?
导语:最度商业标杆

  在北京的红五月里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无疑是红火的,连它一向金黄的LOGO也成了耀眼的中国红。
  此次北京论坛吸引了77家世界500强的参与,实现历史性的突破,而2000年的巴黎年会,到会的500强企业只有区区17家。从1999年上海“中国:未来50年”,到2001年香港“亚洲新一代”,再到今天北京“中国和新的亚洲世纪”。时代华纳副总裁傅秉德宣布“本届论坛是历史上最成功的财富论坛”。
  财富论坛胜在何处?财富论坛演绎的商业模式是如何成功的?

杂志品牌不全等于论坛品牌

  《财富》全球论坛虽然只走过10个年头,但它以一种无可抗拒的能力植入每个关心商业的人的心里。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论坛之一,《财富》论坛在运作模式和品牌塑造方面无疑表现卓越。
  《财富》全球论坛背后倚靠的《财富》杂志是国际财经媒体的领军者,是期刊业商业运作最成功的典范。《财富》打造的世界500强排名被人们认为是它的金字招牌。在这样强大资源支撑下的《财富》论坛的成功似乎在我们看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财富》杂志中文版执行总编辑黄翔的回答却是“未必如此,要把一个品牌的延伸做好,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他认为,《财富》全球论坛是典型的杂志品牌的延伸,一个成功的品牌在其他领域的动作能否成功并不是必然的,需要做很多的尝试和努力。《财富》论坛和《财富》之间更像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很难说是谁成全了谁。中国的经济界知道《财富》杂志最早是通过财富500强,而老百姓则更多的是从上海论坛开始的,《财富》中文版1996年创刊,但直到1999年以后发行量才有大幅增加。
  参与了北京论坛的零点集团董事长袁岳告诉记者,大家对财富500强的认可是论坛成立的基础,对500强企业的崇拜和追逐成就了论坛最大的卖点和新闻点。显然,《财富》杂志原有品牌对论坛的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

无法复制的“TOP概念”

  从《财富》论坛10年的历史中不难看出其相对固定的风格和模式,它凭借《财富》的多元影响力,邀请各大跨国企业的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等高级管理人才参加,以东道主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打头阵,以来自商界、政界、学界的显赫名流为招牌,并以国际重大焦点问题为核心,形成“好莱坞”式的梦幻阵容。
  仔细解析这种模式,事实上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财富》论坛商业模式成功的要素。《财富》论坛继承了《财富》报道大新闻、大企业和大人物的媒体定位,邀请的都是全球商界的顶尖人物。这样一道门槛的设置无疑是增加论坛分量的砝码,参与者的TOP概念首先确立了它的权威性和惟一性。
  《财富》论坛在全球包括在中国都能得到举办地政府高层的密切关注,玄机就在于论坛可以把全球大亨的视线集中到一个地区,关注其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投资动向,而政府恰好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国际趋势,展示城市形象,捕捉市场机遇。对于即将接受奥运挑战的北京来说,此次的亮相就格外的隆重。而对于财经界来说,核心的政治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但同时,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梦幻阵容的大制作有时候也会阴沟里翻船。所以在看待“豪华阵容”的《财富》论坛时,要明白一个道理,最终决定一切的还是内容。
  零点董事长袁岳把《财富》论坛商业模式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它的内容设置:按照确定的最有价值的议题选择最佳的内容提供者,排斥商业因素,确保对内容的主导权,确保有最高品质的演讲者。同时他也指出,《财富》论坛的议题选择非常讲究,吻合了投资界财富界的兴奋点。
  “议题不能是我们的编辑记者拍着脑袋想出来的,”黄翔向记者介绍说,以北京论坛为例,中文版的编辑记者邀请到跨国公司在中国或亚太区的CEO们开会,向他们发问卷,征求他们对议题的评估,同时提出他们关心的话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会议的主题也是由会议的参与者亲自决定的。

要盈利,但不是焦点所在

  对于北京《财富》论坛的经营状况,媒体已经算过一笔账,三天时间《财富》在赞助费和会费上有超过350万美金的收入。但记者求证到的答案是,《财富》论坛盈利的空间其实有限,甚至在北京论坛之前《财富》论坛从来都是赔钱的买卖。黄翔解释说,《财富》杂志400名员工中参与北京论坛的总共有170人,而会议部门几十个人一年多来都在做筹划论坛的事情。在商业化操作上,《财富》非常谨慎。
  黄翔还说,理想的状况是论坛的质量是一流的,同时可以赚一流的钱,但在现实中往往要做出取舍,要两者兼顾是很难的事情。降低成本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外包,但是《财富》的原则是核心的内容比如议题设置绝对不能外包,那样无法保证高质量。相对于其他行业,媒体的品牌特别重要,靠公信力生存,绝对不能受到伤害。商业化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不容易把握尺度。
  可以理解为,盈利在《财富》论坛视线所及范围之内,但却不是焦点所在。作为媒体所办的论坛,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在于扩大《财富》杂志和时代华纳公司其他品牌的影响力,开拓更持久的市场。
(本文作者为本报记者)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