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前瞻
导语:贀经资讯

中欧间和解纺织品贸易争端或有示范效应

中国与欧盟6月10日在上海就中国纺织品出口达成协议,双方一致同意在2008年底前控制出口欧洲的中国纺织品增长。虽然对此项协议的另一种解释是中国迫于国际压力而将四年前正式加入WTO时以开放国内诸多敏感产业市场换来的纺织品自由贸易权利推迟到2009年1月1日,但它毕竟意味着中国在加入WTO之后首次通过与贸易伙伴的平等磋商化解了剑拔弩张的贸易摩擦。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欧宣布达成和解十几个小时之前,欧盟委员会公布了自4月29日开始的对中国T恤衫和麻纱产品出口调查结果。
    经济观察研究院认为,中国与欧盟就纺织品贸易达成的和解令人深思。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大型零售商借助来自中国廉价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大赚其钱,而消费者获得的收益却十分有限。这本质上是发达国家任由不负责任的零售商损害本国自由贸易利益的行为,并在被别有用心的政客利用后成为阻碍全球贸易健康发展的力量。毫无疑问,解决中美之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需要以中欧之间达成的全面和解作为示范。

“新丝绸之路”对韩国也有重大吸引力

    六月初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在俄罗斯远东城市海参葳举行的以能源合作为主体的会谈引起全球关注。分析人士称,此次会谈旨在加强三国在能源特别是能源运输方面的合作。该项合作曾被印度方面描述成新的“丝绸之路”。对这一前景表示关注的不仅是上述三国。以大韩商工会议所朴容晟会长为团长的韩国经济使节团于5月28日至6月5日访问了中国青海、甘肃、新疆等“丝绸之路”地区。
“丝绸之路”的重新回归对欧亚及整个世界贸易格局的影响一直是经济观察研究院所关注的方向,这次韩国经济使节团到访该地区充分证明“新丝绸之路”的未来前景已经得到各方的认可。搭建陆路交通走廊不仅成为中亚各国的愿景,也对韩国、日本等国产生了重大的吸引力。根据此前经济观察研究院掌握的数据显示,韩国有将近70%的货物途经中国进入欧洲市场,而一旦“新丝绸之路”铁路交通走廊建成之后,不仅将大大缩短贸易运输时间,而且将很大程度上缓解石油资源紧张对贸易成本的压力。

央行为人民币升值减压但能量有限

    五月晚些时候,央行宣布上调境内商业银行美元、港币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上限由之前的0.875%上调至1.125%,一年期港币存款利率上限由之前的0.8125%上调至1%。上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从2.75%提高到3%。由于人民币目前采用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因此此次央行调高境内商业银行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是有其必然性的。
    鉴于近日欧央行也对人民币升值有所施压,经济观察研究院认为此番外币存款利率的调高能够帮助间接地起到稳定人民币汇率的作用,减小境内外利差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民币投资机会,但稳定作用的能量有限。只要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继续保持旺盛势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长期存在。

欧盟从中国进口鞋类产品 申请的变化值得高度关注

    据德国制成品协会援引欧盟发布的进口监控数据,截至5月26日,欧盟从中国进口鞋类产品的申请总量高达3.52亿双,平均单价为2.73欧元,而去年前5个月,欧盟从中国实际进口2033万双,平均单价达3.92欧元。其中,640299类(其他橡胶、塑料鞋靴)的申请总量已达2.24亿双,比去年前5个月的实际进口量多1.20亿双,单价则从3.48欧元降至1.72欧元;640351类(皮革制外底的皮革面短统靴)的申请总量81万双,而去年同期仅为18339双,单价从12.86欧元骤降至2.27欧元。
    经济观察研究院认为,欧盟从中国进口鞋类产品的平均单价将近31%的跌幅足以引起业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我们注意到,其中640351类的皮革制外底的皮革面短统靴虽然申请量同比去年实际进口量增幅达44倍,但同时申请进口单价有82.5%的跌幅。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中国鞋类企业未来发展的极大忧虑。进口申请数量激增并不等于实际进口增幅,但中方应当从中体察到危机的信号。
    今年1月1日起,与纺织品一样,欧盟对大部分中国鞋取消了配额。来自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表明,一季度,我国对欧盟出口鞋类产品7.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6%,近日又有消息称,中国鞋类产品很有可能成为欧盟下一个“特保”的目标。经济观察研究院认为,取消配额以后中国鞋类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速度加快,一方面对欧盟国家的鞋类制造业产生了冲击,使得中国鞋类产品有遭受“特保”命运的危险。另一方面,欧盟通过大幅打压价格对中国鞋类企业施加压力,也给正常的贸易流通带来了危险信号。中国鞋类企业也将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

成品油价格将难进入下行区间

    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以及现行油价接轨办法,国家发改委决定,自5月24日零时起降低汽油价格,汽油出厂价格每吨降低150元人民币,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降低幅度等额调整。这是近两年来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的首次下调。降价消息公布后,北京汽油价格应声而跌,九十三号汽油每公升下调0.13元;上海汽油价亦全线微调,最大降幅约3%;重庆、广州等各大城市油价亦随之小幅变动。
    然而,就在国家发改委宣布下调成品油价格的第二天,国际市场油价拒绝继续下跌,并在随后的一周时间内重新上涨到每桶54美元的较高水平。对此,经济观察研究院认为,过分敏感地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只能加剧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波动,并且足以对国内经济构成负面影响。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后出现的国际市场油价上涨,很难说与交易商担心中国炼油企业因此减产并导致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无关。今年3月的油价上涨就是在中国大举增加原油进口之后出现的。至于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目前已看到股本合计占全部上市公司近20%的石油石化类公司股票价格大幅下挫的情况,后继影响有待观察。

农民工短缺现象的继续存在 对CPI造成压力

    央行在其近日发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指出,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在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省市陆续出现的农民工短缺现象,已令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显现,并预计今后几年该现象仍将继续存在。央行对全国部分主要劳动力输入大省(广东、福建、江苏)和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工短缺是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结构性短缺现象,在局部地区客观存在,普通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女工、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相对短缺。农民工短缺已开始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劳动力成本。
    经济观察研究院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迈进,农民工短缺现象是城市建设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鉴于目前在农民工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工作环境等方面广泛存在的问题,使得成熟的劳动力会趋向那些相对条件优越的地区和部门,造成一些行业和地方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今后,农民工短缺现象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的显现将越来越明显,而这必将使在原材料和能源成本上升压力带动下的CPI上涨压力进一步加大。

国际天然气市场将渐成热点

    据英BBC网站报道,最近“中国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签署了一个意向书,开发位于陕西和内蒙交界处的长北天然气田。该项目投资额约30亿美元,预计项目完成后,于2007年开始向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每年输送15亿立方米天然气,到2008年每年输气量再翻一番,达30亿立方米。据“中石油”告知,此项目是“壳牌”介入新天然气田的项目以来中外公司合作开采方面最大的项目。一组数据表明,1-4月,我国累计生产原油5946.8万吨,同比增长4.8%;生产天然气160.7亿立方米,增长18.5%。
    同时有消息称,欧洲天然气工业联合会主席WILLY BOSMANS近日在维也纳说,天然气作为一种能源载体对欧盟日趋重要,天然气在欧盟能源需求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4增加到2020年的30%。出席欧洲天然气工业联合会年会的WILLY表示,欧盟的天然气产量正在下降,进口将因此增加。预计到2010年,欧盟约70%的天然气需求将从非欧盟国家进口,而且欧盟的天然气将主要从挪威、俄罗斯和北非地区进口。
    有理由相信,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能源市场正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到天然气领域。与其他能源载体相比,天然气更为清洁,对环境的影响更小,开发天然气资源和找到天然气作为驱动能源的新用途将是未来各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钢材价格料将上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4月份全国共生产轿车26.37万辆,比上年同月增长6.8%。1-4月份全国累计生产轿车84.51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0.8%。
    4月份轿车产量结束了去年3月份以来低位徘徊的局面,时隔13个月首次创出历史新高,前4个月累计也由降转升。4月份轿车产量创新高主要由两类企业所拉动,一是天津一汽、奇瑞汽车等经济型轿车产量继续创新高;二是南北大众、上海通用等主流轿车产量同比虽仍下降,但环比回升的力度较大。4月份天津、上海、吉林三地轿车产量环比增量占了全国总增量的94.4%,对全国轿车生产的增长趋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6月2日在京召开的板材市场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对第三季度保持板材价格在合理价位水平很有信心。经济观察研究院认为,如果本次汽车生产的增长是理性的和正常的,那么对钢材需求的增长很快就会显现。钢价不回头地持续下跌的现象料将改变。

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序幕料将开启

    据河北省发改委冶金处一位负责人透露,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河北省已经在4月份把全省钢铁行业整合方案送交到国家发改委。河北将对现有企业生产能力进行进一步整合,最终形成几大钢铁集团。同一日,国家发改委冶金处相关负责人也证实,钢铁业整合不仅仅局限于河北,江苏、浙江等省也在同时进行。
    经济观察研究院认为,中国钢铁企业的重组步伐正在加快。首钢兼并水钢,中信泰富和香港嘉鑫正在抢夺石钢的控股权,武钢和柳钢达成合作协议。这些都是发生在5月份,同一个行业内这么密集的兼并重组还是较少见的。这些兼并重组也许就是配合钢铁产业政策的出台掀开钢铁兼并重组的序幕。
    (本文由经济观察研究院金晶、刘小兵提供)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