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蒙牛集团在国内几家主流报纸上以大篇幅版面刊登了“全球招聘总裁”的广告。在这份招聘中,蒙牛给自己公司新总裁的要求和画像是:有10-15年的乳业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学历要求为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硕士及硕士以上;具有国际化背景或者国际化视野。
面向全球招聘总裁——不仅仅在国内乳业企业中,即使在国内的民营企业中也是非常少见的。
可以看出,蒙牛对新任总裁最重要的标准是:全球化。“不限男女、不限语言、不限肤色、不限年龄”,这反映了蒙牛的国际化和开放心态;“但必须有十年以上乳业工作经验,且带领过一个团队,有管理经验”,这是最苛刻的一个条件,毕竟这样的人在国内并不多。用这些条件来全球选秀,正是蒙牛图谋国际化的信心显示。看来,此举将是这家乳品企业蓄势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其实,“面向全球招聘总裁”的思路,牛根生早就有了。牛根生曾经在2004年底对本报记者说:“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一定需要有一位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来领导和管理,蒙牛将会在不久的将来面向全球招聘总裁,只要符合蒙牛的要求和条件,蒙牛希望全世界上最喜欢钱的经理人来领导”。为此,蒙牛将不惜重金,给予新总裁非常优厚的待遇,年薪将不低于董事长牛根生,而且还有不菲的利润分成,条件是:必须按照蒙牛的既定战略走。
既然牛根生早就有了“面向全球招聘总裁”的思路,为什么选择在今年9月份才公布?如果到时候招聘不到合适的总裁,蒙牛怎么办?会不会落下一个“作秀”、“炒作”的名声?
一位资本市场分析人士说,今年8月份,蒙牛香港上市公司公布的半年财报显示,蒙牛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高增长。在财报业绩优良的同时发布全球选秀的广告,既可以实现对股民和投资者的承诺和回报,又可以招聘到合适的总裁人选,从而实现良好的整合营销与传播效果。在这个意义上,通过香港上市的蒙牛,不仅仅是募集到了一大笔资金,在人力资源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经营行为和管理风格,已经开始向国际化靠拢了。
截至目前,蒙牛董事长与总裁职务一直由牛根生担任,董事长与总裁职务没有分设,而集团运作得非常好。董事长与总裁职务不分设,行不行?为什么要分设?而且还要全球招聘?
相关人士对此这样分析,作为上市公司中国蒙牛乳业的主营业务子公司,蒙牛董事长与总裁职务一直由其“精神领袖”牛根生一人兼任,此次牛根生将辞去总裁一职,仅保留董事长职务。因为香港上市公司要求董事长和总裁不能由一个人担任,而牛根生此前也在多个场合表示要在2006年卸任总裁,而只担任董事长一职。事实上,此次全球招聘总裁,从去年6月蒙牛在香港上市时就已经开始准备了,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到现在才正式向社会推出。
其实,蒙牛国际化是牛根生早有的“野心”。
早在三年前,牛根生就对国际乳业市场了如指掌。他通过自己的调研,掌握了世界各国的乳业发展水平:全世界人均牛奶消费量是100公斤,美国是200多公斤,澳大利亚是497公斤,印度是73公斤,欧共体多数国家超过300公斤。但是中国呢?人均只有7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从冰淇淋的人均消费量来看,我国是1升/年,欧洲是7升/年,美国是25升/年。可以说,中国牛奶市场至少有5倍、10倍的开发潜力和市场空间。
早在2002年,牛根生就向本报记者表示过蒙牛的“三步走”战略:先“内蒙牛”,后“中国牛”,再“世界牛”。蒙牛已经用创业最初的3年左右时间做到了“内蒙牛”,进入内蒙古乳业企业的第一阵营;随后又用3年左右的时间做到“中国牛”,如今这一步也已经实现,蒙牛与伊利两家企业在国内的实力已经难分伯仲;今日的蒙牛计划再用5-1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牛”,成为世界一流的乳业企业。“中国最大乳业企业的经营规模只有世界最大乳业企业的1/20-1/15,蒙牛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进入世界一流乳业企业阵营”,牛根生当时的豪言壮语言犹在耳。
记者获悉,蒙牛已邀请了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花费了50天左右的时间为其量身定做了一整套的国际化战略。不过,蒙牛集团不肯透露麦肯锡公司所制订的国际化战略方案的详细内容。
记者从其它途径获悉,进军奶粉市场就是麦肯锡国际化方案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年8月份,蒙牛集团与丹麦一家乳业巨头正式合资建厂。其实早在今年3月份的糖酒会上,蒙牛对奶粉市场已经流露出了浓厚兴趣。看来,由于奶粉保质期长、便于运输等特征,这种产品适合向国外销售,蒙牛在奶粉市场开始发力,就是其国际化最明显的一步。
目前,国内多家领袖级企业都在探索国际化进程,“联想模式”是通过并购同行业国际性公司的方式,一举全球化;“格兰仕模式”采用了“工厂在国内,市场在国外”的路径;而“海尔模式”走的是到国外设厂的国际化模式。蒙牛的国际化战略会与哪种模式比较相似?
据悉,至于国际化的路径和模式,蒙牛集团仍然在探索中。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蒙牛国际化的路径,至少液态奶和冰淇淋这两个业务不会也无法采用“格兰仕模式”,由于这两个业务的产品特征和保质期要求,难以做到“工厂在国内,市场在国外”,从而在国际化进程中无法发挥中国制造劳动力价格的竞争优势。
(本文作者为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