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市场需要社会评价与公众监督
导语:尀面专题

    严格地讲,华电国际的手段(见“审计鸿沟的危害性与普遍性”一文详述)与新钢钒以往人为降低固定资产折旧率或四川长虹故意低估坏账损失进而粉饰业绩的手法如出一辙。在资本市场,增长是硬道理,但不包括虚假增长。
    我想说的是,类似华电国际审计报告不可信任的问题在国内资本市场绝不是偶然出现的。几乎所有公司会计丑闻都牵连着不可信任的审计报告。无论在制度架构上还是在现实中,不可信任的审计报告都要比不可信任的财务报告更有害。遗憾的是,由于存在“审计鸿沟”,对审计信任度的评价和监督长期被限制在专业的层面,几乎没有社会评价和公众监督,形成这一领域行为者“自定标准、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的怪现象。
    从英国会计师司奈尔为南海公司索布里奇商社出具第一份公共审计报告以来,公共会计师的作用就受到重视。此后不断强化。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证券两法”出台后,由注册会计师对证券发行人财务报告进行独立审计成为一项强制性要求。
    独立审计制度的必要性源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可能是不值得信任的,而投资者依据不值得信任的财务报告做出投资决策足以蒙受巨大损失。显然,在这项制度下,担当独立审计责任的注册会计师必须首先是值得信任的,否则,因财务报告虚假陈述而造成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将难以避免。
    但是,几乎从强制独立审计制度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围绕注册会计师以及审计报告信任度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于是,出现了行业自律,出现了以降低审计风险为导向的独立审计准则。然而,进入本世纪曝光的一连串会计丑闻令人相信,单凭行业自律不足以维护审计报告的信任度。这促进了政府对会计市场的介入,开始了由政府机构负责监督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新格局。其标志是美国国会2002年7月通过的“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及投资者保护法案”。
    那么,旨在维护独立审计信任度的努力是否真的应当局限在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督的范围之内?必须承认,政府监督审计的有效至今仍不能肯定。
    再回到华电国际。用“博傻”来形容华电国际A股上市首日盘中放量暴涨110%与随后连续两个交易日的跌停行情,一点都不过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在首次发行中第一只与H股价格接轨的A股,华电国际被看作是资本市场进一步国际化的排头兵。二者之间是多么的不和谐!这使人相信,不值得信任的审计报告有可能延长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时间,而时间被拖得越久,国内投资者的痛苦就越漫长。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