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内地国有商业银行为上市而吸引境外战略投资者工作进展不为顺利的报道令人相信,管理层可能过高估计了以有欠真实的资本记录开展资本市场运作的能力。有分析说,在解决内地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以及由此决定的资本不达标问题上,境外同行的参与能力是十分有限的,需要中国政府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包括更多地注资,更多地承担坏账损失。实际上,这同样是不现实的,因为以往的注资就存在资金来源是否合法的争议,对由此增加的潜在财政赤字的担忧亦十分强烈,况且不加限制地注资只能助长商业银行对政府依赖的心态,在政策性银行而不是商业银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能过度依赖资本市场
利用资本市场解决内地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达标问题原本只是一项战略安排,最终的资本条件还应当通过上市银行的自身努力来逐步改善。遗憾的是,从已上市银行近几年资本达标情况看,这方面的记录很不理想。
以即将在香港发行H股的民生银行为例,该行2004年末加权风险资产合计余额2485亿元人民币(下同),核心资本余额125.6亿元,附属资本余额88.29亿元(见表1)。其中,过去两年加权风险资产合计增长率分别为61.3%和42.11%,平均为51.71%;经由利润实现的平均核心资本增长率大致为两成。如果剔除当年经由次级债券增加的附属资本58亿元,2004年末附属资本余额大致是30.29亿元人民币。由此而来的年末附属资本充足率仅为1.22%,加上核心资本充足率5.04%,其资本充足率为6.26%,低于监管标准1.74个百分点。
进一步说,假设民生银行2005年加权风险资产合计继续增长51.71%,至年末将增至3770亿元;假设经由利润实现的核心资本继续增长两成,至年末大致是150.7亿元;假设经由资产减值准备(主要是贷款损失准备)增长一成,至年末大致是97亿元;由此计算的2005年末核心资本充足率将不到4%,大致为3.997%;同时,附属资本充足率大致为2.57%,而资本充足率大致为6.57%。若民生银行打算通过发行H股扩充核心资本,以确保在2005年末实现资本达标,它至少要募集53亿元人民币。
据悉,民生银行已确定的H股募集资金规模为10亿美元或80亿余元人民币。尽管这足以保证2005年的资本达标,但到2006年末,在加权风险资产再增加51.71%至5719亿元之后,同时经由募集和利润增加的核心资本达到277亿元,附属资本再增长一成至110亿元,虽然核心资本充足率可以升至4.84%,但附属资本充足率将回落至1.92%,资本充足率大致只有6.76%。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坏消息。接二连三的股本扩张必将稀释每股收益,进而拖累股价,并最终阻碍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筹资。如果不解决上市银行资本达标过度依赖资本市场的问题,在影响银行股估值的同时,也会引起对内地银行改制上市的重新评价。
与民生银行颇为类似。浦发银行2004年末资本充足率为8.03%,如果从附属资本中扣除当年发行的60亿元次级债券,其资本充足率至少下降到6.5%以下。
批零分业的现实选择
以上分析,让我们对现在打算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上市后的资本达标情况有了一个前瞻性的认识。可以肯定地说,上市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依然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达标。换句话说,上市与不上市的区别,仅仅是把原来由国家财政承担贷款损失,转变为主要由公众股东承担的贷款损失。由此而来的启示,似乎可以表述为有限意义的股东结构改造与固步自封的经营体系之间的矛盾。
我相信,国内银行改革必须首先改变过分依赖资本市场的错误想法,其次应当将股东结构改造与经营体系再造结合起来。
所谓银行业批零分业,是按照单笔信贷业绩的规模来分别组建商业银行的选择。其中,从事批发业务的商业银行主要面对大额信贷客户,而从事零售业务的商业银行主要面对小额信贷客户。另一种选择是,将面向个人储蓄的业务从目前的大型银行中单独划分出来,组建专门的储蓄银行。此类储蓄银行完全不开展贷款业务,哪怕是面对小额贷款客户的贷款业务,而是将吸收到的个人储蓄以一定的价格出售给专门从事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或者是完整开展信贷的较大型商业银行。
鉴于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有竞争力的业务在于储蓄而不在于贷款,特别是针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贷款业务,因此,假如实现批零分业,可以在突出其竞争力的基础上更加快速地推进上市工作。
其可操作性在于,银行体系的储蓄与贷款业务虽然相互连带,但是也完全可以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中,储蓄银行虽然不承担贷款风险,但也需要承担选择资金客户即贷款银行的风险。反过来讲,贷款银行可以充分发挥在吸收和控制贷款风险以获得收益上的专业能力,并在选择资金来源即储蓄银行方面承担风险。二者都有各自的风险约束机制和生存空间。在这方面,法国储蓄银行与贷款银行的分业管理经验很值得借鉴。
贷款增速过快隐藏巨大风险
从另一个方面讲,国内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面临的风险以及如何分散贷款风险对改革是否成功至关重要。人们注意到,宏观调控并没有令内地已上市银行降低贷款增长速度,它们显然希望凭借资本扩张能力实现快于非上市银行发展的目的,以便提高同业竞争力。鼓励它们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的一项监管标准是,存贷款比例不得超过75%。实际上,即使不突破这一标准,风险也会在其他方面得以体现。
民生银行2004年末各项贷款合计2883.62亿元,按年增长43%,领先存款增长率约4.53个百分点(见表2)。与此相关联,表观年末存贷款比例为75.88%(公司披露为69.2%),而上年末为73.47%(公司披露为65.2%);逾期贷款余额录得122%的增长率,由2.01亿元增至4.47亿元;重组贷款余额录得82%的增长率,由上年的20.07亿元增至36.48亿元;间接相关的金融往来收支净额由上年的-0.56亿元激增10倍至-6亿元。贷款增速过快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浦发银行2004年贷款增长率虽然为相对较低的22%,但同期逾期贷款增幅高达262%,情况同样令人担忧。
认为商业银行贷款可以在不突破存贷款比例限制的前提下持续快速增长是危险的。虽然日本也是一个高储蓄国家,但在过去五年中,日本金融机构贷款一直保持负增长格局。其原因无非是迫于资本比例压力。从长计议,迫于难以不断利用资本市场维持资本比例的压力,内地商业银行同样需要经过一个贷款低速增长的时期。但目前的高速增长是否会引起不良贷款的激增,以及在结束贷款高速增长后银行业绩将如何发展,都是需要加以警惕的。
多渠道民营化的步伐要加快
注意到上述贷款增长风险,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加以防范。众所周知,防范风险或控制风险的过程就是分散风险的过程。于是,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将原本过度集中的贷款风险通过加快发展中小型民营商业银行的途径予以分散。
事实上,国内民间早已存在发展民营商业银行的呼声。近几年,国内未取得合法经营许可下的民间信贷业务的增长势头十分迅猛。应当说,虽然这违反现行《商业银行法》,但对分散国有银行体系的贷款风险起到了一定作用。历史经验表明,对此类民间涌动的商业活动加以严格限制和放宽限制总是交替进行的,形成所谓“海禁为寇,不禁为商”的局面。
将全部或绝大部分贷款风险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是一种极不高明的做法。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实际上是财政部,这等于在商业银行系统维持一种吃大锅饭的格局。
或许会有人质疑这一说法,强调发达国家市场的贷款业务同样是高度集中的。这忽视了发达国家市场的超级规模商业银行独立承担贷款风险的事实。即使中国也需要大型商业银行来增强同业之间的国际竞争力,但至少在独立承担风险能力极弱的情况下不能实现。
这当然不是主张放松对商业银行资本状况的监管。恰恰相反,在监管机构更具独立性的基础上,监管会更富成效。
总之,有关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思路应当广泛征集民间智慧。官智与民智的互动才是理想的格局。
(本文作者为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