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钢铁企业借日元升值、人民币贬值以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打击中国同行的事件发生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关注汇率问题。
的确,汇率变化(短期的称之为波动,中期的称之为错位,长期的称之为偏移)不仅会改变货币市场走势,令银行家顾此失彼,也会改变资本市场与商品市场的风向,令企业家疲于奔命。
比如,当人民币追随美元对欧元贬值时,来自欧洲的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即使一再降价,中国人对欧洲的出境游还是热不起来。相反,一旦人民币对欧元升值,不论是因改变汇率形成机制而升值还是在继续钉住美元的情况下因美元升值而升值,目前以欧洲为主要客源地的入境游市场就会发生改变,而且以欧洲为目的地的出境游必然迅速升温。
与旅行社的思维不同,产品面向欧洲市场的制造业企业家至少在人民币对欧元升值的初期会非常抑郁,他们将面对人民币升值后的出口利润萎缩。这让人想起当年尼桑公司财务执行董事宫下的抱怨。宫下确信日本企业要想在与美国同行之间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不断降低成本。但降低成本就像在拧干毛巾,即使每辆车的成本降低1500日元,也是大喜过望的事。但是,假设尼桑车的出口报价是1.5万美元或150万日元,只要日元对美元升值1元,就意味着每辆车要损失10个1500日元。
宫下的抱怨不无道理。但是,它也暗示了一个硬道理,即降低成本是国内企业家应对人民币升值最主要的武器,或者说,相对于外国同行的低成本优势不仅过去是中国企业扩大出口的利器,今后也是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法宝。
没有必要过分渲染人民币升值对国内企业的打击。总体上看,中国的劳动成本是所有制造业大国中最低的,土地成本也是如此,同时偏重煤炭的能源消耗结构决定了中国的平均能源成本有一定优势。当然,这需要中国的企业家将潜在的劳动成本优势、土地成本优势以及能源成本优势变成现实。因此,对稳定人民币货币体系有利的适当升值不会从根本上损害到国内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在于,企业家必须明确所出口的产品在当前汇率下的成本及价格与境外同行相比究竟有多大的优势。一般说来,优势越大,应对升值的能力越强,升值后遭遇进口冲击的可能性越小;优势越小,应对升值的能力越弱,升值后遭遇进口冲击的可能性越大。实际上,人民币升值只是将以往人民币贬值时期被夸大的成本及价格优势加以修正,或者是将未来可能失去的优势加以提前罢了。
所谓多元汇率是相对于单一汇率而言的。单一汇率就是目前各国选择的不分进口、出口和不分产品的汇率,而多元汇率是进口一个汇率,出口一个汇率,而且不同产品,不同汇率。战后被美国军管的日本就曾实行过多元汇率。据日本学者介绍,1948年8月日本出口为1美元兑换268日元,进口为1美元兑换115日元;X射线胶片的出口汇率为1078日元,屑皮的进口汇率仅为9日元。
虽然如今任何一国政府都不会选择多元汇率制度,但多元汇率的思维对企业家长期有效。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后,受人民币追随美元贬值的影响,国内钢铁企业的成本上涨幅度大于日元、韩元升值下的竞争对手,这将导致中国对美出口报价提升,出现尽管单一汇率下人民币不升值但多元汇率下的中国钢铁产品出口汇率升值的局面。其结果是,日、韩钢铁企业成为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的受益人,而中国钢铁企业不得不暂时退出国际竞争。此外,美国对产自中国的内衣征收200%的关税,也意味着多元汇率下国内企业对美国出口内衣的汇率大幅升值。
事实上,一个国家相对于别国的价格水平从来就是决定该国货币长期汇率趋势的核心因素。企业家的多元汇率思维,就是不断跟踪在出口目的国销售的不同国家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差异,加大经营决策中的汇率成分,以降低成本应对单一汇率的升值,争取在单一汇率升值的同时维持价格优势。
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处在明显的整体优势地位时,出于稳定货币体系的需要,该国的单一汇率就一定要升值。但升值绝不意味着国际间企业竞争的结束,而是在一个新的价格平台上展开新的竞争。说到底,是企业就要有竞争。国内企业家不能指望长期的低汇率保护,就像不能指望政府长期补贴的道理一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成功企业家的称号将属于能够克服汇率变化不利影响的强者。
(作者为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