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开始,TCL在国际化方面的大动作——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以及后续一系列的整合,和TCL业绩下滑的困境都成为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
TCL的两项国际化并购动作显得大胆甚至欠缺审慎,在《经济观察报》对李东生过往的采访中李东生也坦陈在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方面存在比较轻率的问题。而2005年李东生几乎在全球忙于不断并购后如何整合、发挥“协同效应”。
两项国际化并购发生时,正好TCL主营业务之一的手机产业面临国产手机全行业剧烈向下调整的挑战。TCL在2005年的困境被过多地与其国际化步伐相关联,引起了内部和外部的很多感概和争议。这些争议能否给TCL启示?
以TCL出售国际电工为例,形而上的质疑就是TCL资金紧张、出让盈利良好的企业而买入亏损企业云云。但是正如李东生所言,收缩资源是企业良性调整的必要环节,只要其主营业务方向并没有迷失,而且交易本身相当具有价值,从整合集团产业结构和财务收益上都表现如此。
国际化,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本来就没有过多的模式可供参考,而任何一种模式都可能产生相应的问题,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以平常心来看待企业的国际化动作?有所为、有所不为都是企业基于自身寻求向上的发展空间,外人过多的指责与非议都无益于这一进程。
而必须反思的是,当企业勇敢甚至大胆的走向国际化时,我们是否能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这一切?中国企业国际化本来就是一个创新性的勇敢者游戏,对待这一切,是否需要更良好的舆论环境?
尽管李东生依然认为TCL未来仍将面对很多困难,而且TCL也并未完全显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状态,尽管TCL相当大胆的国际化并购与整合仍将承受更多的傲慢与偏见,而且成王败寇的论断暂时无法定论。在过往十几个月以及今后更长的时间,回顾与展望仍将是TCL对中国企业界的标本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