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6日《经济观察报·CEO》上读到一篇博吾乐先生所作的《无形的屏障才是最复杂的屏障》的文章。笔者认为文章中对梅赛德斯-奔驰新S级轿车的户外广告存在误读,撰文予以澄清,并进一步探论品牌文化和传播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博吾乐从对一则发布于北京东三环的梅赛德斯-奔驰新S级轿车的户外广告的批评切入,探讨文化差异对企业的影响。博吾乐所不能理解,且认为存在文化差异问题的这幅户外广告,实际上是一个系列性平面广告的总结性画面,之前分别展示S级轿车在50、60、70年代出产的经典车型及其重要的三位设计师,而最后一幅画面展现这三位过去的杰出设计师在今天上市的新S级轿车面前也露出惊诧的表情。由于前面的铺垫,总结性画面上提出“前所未有,因为之前所有”的标题。在2005年12月开始的平面(杂志为主)广告推广中,全部广告画面都以连页方式展示给读者。看过整个广告画面的读者,不难了解广告传递的“经典延续”的概念,理解新S级轿车在几十年的传统经典的基础上的创新的前进。而户外广告在杂志广告已造成认知基础的前提下,我们投放了以“总结性画面”为主的广告创意,形成了博吾乐看到的这幅“问题广告”。这种受众局部接触广告创意的情况是存在而且难以避免的。
对于国际性企业在中国市场内的作业,特别是全球性品牌在中国市场中的沟通,需要深入理解文化差异,形成更适宜于本土社会文化环境的方式和方法,这一点相信已为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所重视。在广告行业中,过去曾有很多国际性广告创意或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内的沟通严重不适应本土文化环境的案例,如丰田的“霸道事件”,以及耐克的“妖魔广告”事件,都是文化差异甚至冲突的典型案例。
延伸开来,就算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中华)文化概念下,也存在很多细分化的亚文化范畴,在这些亚文化范畴之间同样存在“文化差异”问题,同样需要企业和传播者做出弥合的努力。比如,中国市场的一种典型的亚文化差异存在于“国际化”这个大概念之下。很多中国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提倡国际化,但又习惯从“中国特色”出发行事。我们宣称愿意学习国际化经验,但心态上不放下“中国身份”是很难具备一个国际化具备必备的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