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老板
导语:一栏

       我进入美国MTV中国机构的机缘发生在洗手间。大概是1998年开春吧,听说MTV在中国开了办公室,要招人。面不改色之余,我其实百爪挠心。早年在朋友家通过卫星看MTV的节目,那感觉跟遭雷击差不多,光是那些眼花缭乱的片花就足以把一个年轻人刺激得胡说八道了。“突然来了个机会,空空的没有目的”,急得我四处瞎打听。有病乱投医一般到MTV北京办公室送了一份简历,之后杳无音信。
   冥冥中有缘分吧,有一天,一位上海的老朋友给我电话,说他去了MTV上海办事处,我当时差点从床上跳起来,急切探听内情。朋友答应见机行事向当时MTV的老板Harry推荐我。
    这见机行事一“见”就“见”在了洗手间。朋友在上海办公室的洗手间与Harry“狭路相逢”,Harry提到公司需要一位中国区的媒体推广负责人,问我的朋友有没有什么人可以推荐。真是天意啊,朋友当然顺水推舟把我推了上去。
    第一次面试的过程有些紧张,我被告知Harry即将抵京,地点:国际俱乐部饭店咖啡厅,时间:早上8:00。我应该是有年头没看到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了,踏着晨光我早早在酒店大堂等候,包里放着认真准备的简历、剪报等资料。
    Harry是香港人,在美国长大,普通话带着香港腔调。我们在咖啡厅落座后,他的笑容就让我的紧张立刻消失了。寒暄了几句,聊了中国媒体状况,他边聊便翻看我的简历和剪报,同时简要介绍了MTV在中国的状况,如果我来大致的工作范畴等等等等。面试就像一次和朋友的聊天,我还没缓过神来,就结束了。
    几天后,Harry已经回到香港。我接到了香港办公室的电话,他的秘书告诉我,还要进行一次电话面试。电话面试简单直接,在薪水上讨价还价了一番,Harry说希望我马上去上海办公室上班,在上海呆几个月后再回北京。放下电话,我还有些缓不过神来。就这么着,我进了MTV。
    应当说,Harry是个典型的American Style的人,做事雷厉风行、直奔主题,同时也会给你很大空间。上班第一天,办公室的椅子还没坐热,我就忙着做年度预算,又被告知美国《国家地理》将有记者前来采访……我充分体验了国际公司的马不停蹄。见缝插针,我把精打细算的预算拿到了Harry的办公室,Harry质疑我,这些钱能做到最好吗,你是不是考虑一下,我们的推广怎样做到更广泛、更准确、更有效,哪怕再加些预算。后来,我渐渐明白,Harry这样的理念并不是倡导铺张,而是围绕公司的战略发展,如何把钱花到刀刃上。
    我和MTV的缘分持续了一年多,Harry后来也离开了MTV。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目睹了Harry的果断。1999年春节刚过,大家陆续回到工作中,Harry兴冲冲召集大家开会,宣布我们将要与CCTV联合主办音乐盛典,按照他给出的时间表,筹备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Harry分析了从报批、艺人联络、制作、广告营销等各方面调集全球资源的可能,斩钉截铁地说,必须得做,而且我们一定能做到。当然,那魔鬼般的两个月,经过N个通宵达旦的彻夜工作,我们果然做到了。
    同事们私下里都说,Harry有时像个大孩子,比如那阵子大家的神经都绷得很紧,他会忽然走到办公室,拿出纸篓和我们玩模拟版的飞镖。当然,他不会和你在一些琐碎的细枝末节上没完没了地较真。但是,你要知道的是,他会在结果上和你 “变脸”,每天你的脑子尽是dead- line,以及deadline之前事情的进度。
    Harry教会我要学会不遗余力地去争取,说白了也就是讨价还价,甚至包括和老板讨价还价。但是一旦达成“交易”,你必须信守你的承诺。你可以和他说“不”,但你不能在说“没问题”之后,列出一大堆理由回到“不”。当然,除非遇到不可抗力。
    去年,在电视上看到Harry,他现在是一家国际唱片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与电视台合作的选秀节目中,他担任评委。我上网一查,才知道,这档节目播了一段时间了,而Harry就像超女评委一样很有人气,深得女孩子的追捧,拥有无数“粉丝”。他在电视上确实挺酷的,真像个明星。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