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在的2X2矩阵
导语:一栏

2X2矩阵的构建是一种最朴素、最原始和最基本的系统思考和分类的方法无所不在的2X2矩阵

      有些人能说但不能干(夸夸其谈);有些人能干但不能说(默默耕耘);还有些人不但能干而且能说(文武双全);也有些人既不能说也不能干(老蔫笨蛋)。这种四分法,从平面图形的展示而言,就是我们经常用的所谓2X2矩阵:两个维度(横轴和纵轴),每个维度再分成两段,比如,能否、是非、高低、多少、大小、快慢等等,便构成了四个不同的象限。难道世界上就只有这四种人吗?应当说,当你把注意力聚焦在说和干的时候,上述四分法就很简单形象地粗略概括了不同类型人的特点。毫无疑问,对人的分类结果取绝于我们所采用的分类方法和视角以及其背后所体现的意图和焦点。
   如果我们在每个轴的高和低之间再加个“中”,上述的2维矩阵便成了3X3矩阵,分出九种不同类型的人,比如,有的人非常能干,也相对能说,有的人比较能干,但一点儿也不能说,等等。如果把每个维度都从1到10去细分,那么我们得出的就是100种类型的人。如果我们在2X2矩阵的基础上再加一个维度,是否能吃,我们就有了一个三维的2X2X2矩阵,分出八种类型的人。比如,有的人能吃能干但不能说,有的人能吃能说但不能干,有的人既不能吃、又不能干、也不会说,等等。
    很显然,如果超过三维,我们就很难从几何图形的概念上去描述和体会我们所想象的分类空间。所以,我们能经常看到的多维分析也不过是三维的2X2X2矩阵而已。比起更复杂的3X3,10X10,或者2X2X2矩阵而言,2X2显得简明而基本。分类越细致,每个类型的样本空间就会越小,每个类型的代表性就会越差。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的多是2X2矩阵的应用,四分法最为流行,如果我们再给每个类型贴上引人瞩目的标签,比如上述四种人的分类描述,2X2矩阵就更具有感染力了。
    2X2矩阵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实用、通俗易懂。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只有两维、两分法,不可能再简化。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这是最基本的分类。说它实用,是因为它可以把在两分法下所有的类型组合给充分展示出来,防止一叶瞕目,走极端,以偏盖全。比如,当“为富不仁”的说法甚嚣尘上的时候,其实人们关注的和过分强调的只是四种类型之一,而忽略了既富亦仁,赤贫刁民的可能性,或者片面夸大了为富不仁和虽贫犹仁(或曰“唯贫方仁”)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说它通俗易懂,是因为它很直观,只要你想清楚了两个要考察的维度,你自然就会感悟和揣摩出四种不同的组合,根本不需要什么理论基础或者数学功底。比如,宋代司马光就使用过2X2矩阵来描述不同的人。他选用的两个指标维度是德与才。德才兼备,乃为圣人;有德无才,可称君子,有才无德,是为小人,德才皆无,则为愚人。想必司马先生当年在编《资治通鉴》的时候,是没功夫管什么数学和矩阵与否的。
    在人们还没有把分类法的实质搞清楚之前,这种四类型的总结可能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很透彻,而一旦搞清楚了2X2矩阵的基本道理后,一切神秘感就会荡然无存。关键是要把握好要考察的指标维度,比如,胆与识、红与专、竞争与垄断、短期效益和长期表现。而四象限的细分和描述不过是顺藤摸瓜而已,水到渠成。如此,2X2矩阵的构建,实际上是一种最朴素、最原始和最基本的系统思考和分类的方法。
    这种方法所产生出的具体分类模型,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为理论。只有当通过更加严谨和细致的工作而描述出不同象限的发展轨迹,适用范围,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的转化模式,以及它们对某种事项的不同影响等等之时,2X2矩阵所产生的分类模型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然而,纵观管理学领域,2X2矩阵的应用,虽然产生了许多富于见地的研究成果,但已经到了令人不仅“审美疲劳”而且近乎厌烦的庸俗地步。
    无数的2X2画来画去,诸多半生不熟的简单分类法大言不惭地以理论自居。在西方甚至有两位老兄在2004年专门出了一本英文书叫做《2X2矩阵的力量》,收集了56个有关商业和管理的所谓2X2理论框架,从安索夫的产品和市场矩阵(企业增长和发展模式)到波士顿咨询公司矩阵(野猫、瘦狗云云),被奉为“处理各种管理问题所需工具的金矿”。如果有好事者将此书翻译成中文(我想这是早晚的事),很可能会又掀起一片学习2X2矩阵新高潮运动,丝毫不亚于六个西格玛之类的。
    我一直纳闷儿,管理学者对2X2矩阵充满如此不可抑制的好感,是不是主要因为他们数学不行,顶多3X3或者2X2X2,再复杂一点就很感觉头疼。聪明一点的可以不机械地界定四个象限,而是在二维平面上搞出四个不规则的区域,或者搞出任意不规则的组合点,或者分别在纵横轴上选两个点,然后以直线或曲线连接,分出左下右上的两个区域等等。总之,就这么一些简单的招数。如果搞点什么微积分、收敛、发散,马上晕菜。搞点儿统计,也不过是简单的回归分析和实验设计,稍微弄点板块数据和动态模型什么的,就觉得非常高人一等了。一般人也就只能开发点儿2X2框架了。
    管理学者的数学比经济学家差劲很多恐怕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笔者可以说是亲自目睹过并深信不疑的。管理学和经济学文献本身的客观比较就不用怎么说了。在德克萨斯读书的时候,有一次教授和博士生一起开学术例会,某位教授自嘲说,经济学家认为管理学者根本不懂数学,别说微积分和高级计量,就连算术都不灵,查数都得掰着脚趾头才行。话音未落,一位善于嬉戏的教授就已经脱了鞋把脚跷到桌子上脱袜子掰趾头了,口中念着一二三四。那夸张的一幕很是令人难忘。
    巧的是,正是这位教授,我导师当年的师弟,有一次曾把他的两双袜子强行借给了我。1992年我首次参加美国管理学年会,并试图找工作。没有什么商务着装意识的我,穿一身新买的劣质西服,脚下黑皮鞋里裹的白袜子,扎了那位师叔的眼。他看见我二话没说就赶紧把我拉到他的房间,要我立马换上他带去的深色袜子,并提醒我注意仪表。这位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过书的师叔看样子是很看重这些的,也可能当年被别人提醒过。总之,他怕我砸了德克萨斯教授们的牌子。自从穿过师叔的袜子,形象仪表倒是注意了一些,我的数学也差不多更是江河日下了。到现在连2X2矩阵都画不利索。
    这时候,有点儿羡慕经济学理论的精致。经济学的理论精细漂亮,可惜管理者看不懂,因为他们不是数学家。别说是管理者,就连管理学家也看不懂。
    管理学玩的所谓理论或者各种故事,技术含量虽然低,企业家和管理者们却能够似是而非地听懂,并且莫名其妙地觉着有意思:我们就是喜欢这么简单实用的理论。世界可以被简化成若干种2X2矩阵,但各种2X2矩阵并不是真实的世界。那又怎样呢? 这种提醒又有什么意思呢?各类2X2矩阵每天都在毫无愧色、肆无忌惮地继续产生着。管理者和管理学研究人员一起,也一如既往地庸俗并快乐着。

    马浩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管理学教授,北大国际MBA教授兼EMBA项目主任。
2X2矩阵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实用、通俗易懂。

简单,是因为它不可能再简化,是最基本的分类。

实用,是因为它可以把在两分法下所有的类型组合给充分展示出来,防止一叶障目,走极端,以偏盖全。

通俗易懂,是因为它很直观,只要你想清楚了两个要考察的维度,你自然就会感悟和揣摩出四种不同的组合。

2X2矩阵关键是要把握好要考察的两个指标维度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