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在商业教育界已经浸淫了十多年。对于商学院应该走怎样的国际化道路,张新民有自己的看法。
访谈
问:根据您多年的观察,目前在EMBA教育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第一个是学生如何看淡EMBA学位证书。EMBA学习的一个很主要的目的是获得学位证书,这是非常正常的,关键是学校怎样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二个是学生对教师的普遍期望高于学校所能提供的师资质量,也就是我们需要提高师资水平以达到高质量的EMBA教育。
第三个问题则是有的学生期望通过EMBA教育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恰恰EMBA不应该提供这些。
问:您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
答:一个是应该提升学校的师资质量;一个是提升学生素质。我2004年曾说过“高质量的EMBA 教师中国大陆不超过50人”,现在我仍坚持这个观点。另外我也坚持认为“优秀的MBA师资不能自动转变为优秀的EMBA师资”,因为在中国EMBA教育是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就需要精英级的教师。
第二个是方法论。接受EMBA教育的,都已经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他们需要的不是技能性的东西,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就是用细分化的工商管理知识对他们进行洗脑,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转变。显然目前的EMBA师资很难完成这样一个挑战,这正是EMBA教育需要探索的。
问:您自己在讲课的实践中发现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答:首先教师必须研究EMBA想听什么、需要什么。有些教授认为,你是学生,不能要求我怎么讲。但恰恰我们应该根据大部分EMBA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其次你讲的东西要让他解渴。至于他想听什么,如果你不跟他们广泛接触,是永远不会知道的。
第二个是关于学生。很多学生由于在没接受系统化的管理教育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对商学教育的敬畏感不是很强,这会导致他淡化对知识的追求,淡化对商学院的依赖。这往往也导致对学校管理及教师百般的挑剔。
问:师资问题是EMBA教育的所有矛盾中比较核心的一个问题,您认为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尽快摆脱这种师资困境?
答:目前很多人把培养仅仅理解为“到国外去进修,到企业去实践”。其实“培养”的概念是很广泛的,其中对同行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基本上EMBA的课程是对教师开放的,但我发现很少有相关的教师来听课,这说明有一些年轻教师学习的动力、自我提高的自主性还不是很强。
引进也并不仅仅是指引进国外的,也指引进在国内各个学科里能力比较强的师资,但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国内有30所大学设有EMBA项目,因为缺少流动的平台,大部分师资只是在这30所院校的小圈子里流动。
第二个是从国外引进。在国外成功的EMBA教师是不能自动的转变为在国内成功的EMBA教师的。因为国外MBA和EMBA的差别不大,除收费外,学生的入学水平、课程体系、师资等是相差无几的。而我们的EMBA教育则是更高的一个层次,因此引进的国外EMBA教师必须能够适应国内需求,对中国的管理实践有兴趣。因为我们的管理实践在有些人看来是落后的,并不是谁都会有兴趣。
问:在引进案例方面,很多教授认为引进国外案例,提取的是其中通用的、道的层面上一些东西而不是技术层面、个案的东西,所以案例的本土化还是西方化对传授知识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答:确实有这个层面存在,我不否认洋案例的价值,也不是说用原版的案例就很失败,但恰当的选择很重要,而更多的用中国的案例更重要。我给清华大学的EMBA上完课,评价不错,最后让他们指出哪些地方是最好的,他们认为用中国的案例很亲切很熟悉。如果案例没有自己的设计思想在里面的话,用别人的总是别扭。另外我也基本不用翻译的案例,往往一个案例8个人翻译就有8种风格,如今翻译的水平的确也需要探讨。
问:国内很多商学院盛行效仿国外同行的做法,您如何评价种现象?
答:我们跟世界交流,跟国外同行交流,我们能给人家什么?我们老强调差距,但我们仍没有自己的东西,我们工商管理界太容易模仿了,也习惯于模仿了,习惯于模仿也就习惯失去自我,习惯在对方面前没有自信,认为美国发达就先进,其实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什么是先进?理论上可能有先进,但方法上很难有先进落后的区别,好用的就是先进,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先进。前段时间有媒体采访我后,总结出“靠模仿永远不能赢得同行的尊敬”的观点,非常好。
当然发展初期是需要模仿,但当有条件创新的时候还不创新,当然就被人瞧不起。我认为现在中国有这个条件了,中国经济在发展,企业管理越来越规范,有非常多的管理实践,整理出一些鲜活的案例,挖掘出自己的一套东西来贡献给世界,对世界管理界有一个回馈,才能得到同行的尊敬。■
张新民观点
1 中国MBA教育师资问题远未解决
2 洋教师授课并不等于国际化,本 土教师授课并不等于非国际化
3 EMBA价位过低,失去的不仅仅是质量,更会失去教育的应有尊严
4 靠模仿永远不能赢得同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