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产业升级摆脱内需困境
导语:褀察

     愈演愈烈的学生就业难,为人们反省过度依赖廉价出口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给出了一条思路。颇为浅白的道理是,廉价出口所吸收的劳动力大多是农民工,而不是教育成本高昂的大中专毕业生。值得重视的是,在每年新增的上千万农民工和数量等同的大中专毕业生之间,存在着经济上的互助关系。在国内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尚不紧迫的情况下,由于农民在农业生产当中获得的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子女或兄弟姐妹教育经费的增长,农民进城打工获得的收入,很大一部分被用来供养进城读书的农村学生。不夸张地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农民工贡献的。
     糟糕的是,当农村学生毕业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连串的尴尬——由于囊中羞涩而无法获得理想的面试机会,由于不得不接受比他们的父母及兄弟姐妹进城打工收入水平更低的工资,不仅无法回报家人,甚至连自身的城市生存权都难以保障,而且由于就业后无力接受继续教育,未来的就业前景黯然失色。
     当日本国民抱怨他们没有体会到由增加出口和海外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好处的时候,许多国内学者对过度依赖廉价出口带来的经济增长有害性依旧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应当感谢类似沃尔玛这样的廉价劳动剥削机器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将日本国民的抱怨上升到经济学层面,无非是因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获得的贸易盈余和所得盈余(二者构成经常项目盈余)大部分依旧用于海外经济扩张,以至于国内消费难有起色。相比之下,中国近几年实现的出口增长更加迅猛,积累的贸易盈余更加可观,但它们同样没有合理地用于扩大国内消费。
     有人主张以扩大海外投资来缓解国内能源和原材料的供给短缺问题。这看上去是一副不错的药方,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过是一项在坚持贸易立国观点的基础上继续寻求廉价出口机会的努力。考虑到国内能源使用效率、原材料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三低”的情况,再多的供给也难以满足粗放经济增长的需求。
     有人满足于GDP总量的快速增长,沉浸在世界经济大国的幻影当中,但看一看中美两国发生在人均GDP上的增长差距,人们必须承认,在世界经济增长竞赛当中,虽然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总量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中国人与美国人的财富差距却在不断扩大。莫说20年超英赶美,100年也不可能实现。现实的残酷性在于,就算中国的人均GDP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一年的增加值不过是150美元,而美国即使每年增长1%,由此获得的增加值接近400美元。必须承认,在加快人均GDP增长方面,廉价出口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然而,过度依赖廉价出口,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恐怕连10%的目标都无法实现。
     有人以为增加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可以改变经济粗放型增长模式,但在技术保护和垄断的情况下,能够称得上是技术创新的研究活动只能发生在很小的范围之内,而足以吸收更多大中专毕业生的技术活动是借助企业技术改造进行的。确切地说,后者是通过以机器设备为重点的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的。遗憾的是,过去两年当中,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加上商业银行贷款增长减速、证券市场融资全面停止,国内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大大放缓。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对廉价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
     有人相信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可以增加农民需求,但中国农民未来10年的主要需求依旧是以子女获得高等教育为目标,而该等需求不可能在农村实现。如果说10年后中国农民的主要需求转为养老与医疗保健,该等需求在农村实现的部分同样不可高估。
     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如果每年有四、五百万大学毕业生和数量大致相等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非常积极的经济增长因素。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预期原本应当使他们成为信贷消费的生力军,购买电器、添置新衣、外出旅游,甚至买车、买房,进而推动国内需求增长。但在学生就业难和低收入就业的情况下,这几乎全部成为奢望。
     让我们再回到农民工和农村大中专学生之间的经济互助关系上。改善学生就业环境,使他们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在实现扩大农民需求这一目标上,其效果不能受到轻视。只有在不必负担学生毕业后生活负担的基础上,农民工的收入才可能转向其他领域,农民的生活才能获得改善。不仅如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在维持其自身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有责任向他们在农村的亲属提供经济援助。以每年新增1000万大中专毕业生计算,假设他们能够充分就业,并有能力拿出全年工资收入的10%提供给在农村的亲属,其结果足以改善1000万个农村家庭的生活环境。照此计算,累计10年,中国1亿多个农村家庭的生活面貌都可以得到大大改善。当强调由过度依赖廉价出口实现的经济增长不能有效增加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时候,应当意识到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巨大投入在经济上是极其弱效的。这恐怕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说一个家庭全年收入的20%被用于子女教育,人们就必须承认,来自家庭的教育投入远远超过国家及地方财政。在巨大的教育投入不能形成劳动者之间收入上的合理差距情况下,教育的效率该如何衡量呢?
     从根本上讲,GDP的增长取决于就业人口的增加和原有就业人口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毫无疑问,过度依赖廉价出口只能增加就业人口,但不能提升劳动生产率。应当说,这是中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
     改变现状的希望在于鼓励国内企业扩大以技术进步为重点的固定资产投资。因为只有投资才能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速度,才能实现产业升级,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和低附加值产品。如此才能增加对大中专毕业生的需求,在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效率扩大国内需求。
     不过,在扩大企业投资问题上,当前最大的拦路虎在于无法从投资增长带动物价上升、进而导致经济过热的理论认识当中走出来。实际上,类似铁路运输供求矛盾越来越紧张、公路交通两车间距越来越短、大学教师学生负担率越来越大、医疗费用越来越高等一系列经济现象,都向人们发出了短缺经济的信号。换言之,越限制投资增长,短缺现象就越严重。到头来,虽然能够暂时避免因投资增长出现的经济过热,但终究避免不了因供给不足引发的通货膨胀。这两种结果哪一个更糟呢?
    (本文作者为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