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项目:固定资产折旧
项目解释: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固定资产折旧”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预计工作量,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或产量)法计算。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自《企业会计准则》2003年版合订本)
典型案例
凌钢股份(600231,SH)
凌钢股份2005年实现账面税前利润42814.16万元,账面净利润32476.04万元,账面每股收益为0.6199元,调整金额(注1)合计54.35万元,调整系数(注2)0.9987。调整后公允(注3)税前利润为42759.81万元,公允净利润(注4)32434.81万元,公允每股收益为0.6191元。
上述调整金额几乎全部来自固定资产折旧。经查验,公司本年度账面综合折旧率(注5、6)为9.55%,公允综合折旧率(注7)为9.58%,应计折旧(注8)16100.36万元,已计折旧(注8)16047.03万元,应计未计折旧(注9)53.33万元。
如下表1所示,公司房屋及建筑物和通用设备的账面已计折旧年限(注10)均存在超公允记录(注11),而运输设备和其他设备的账面已计折旧年限则有欠公允。
唐钢股份(000709,SZ)
唐钢股份2005年度实现账面税前利润162154.70万元,账面净利润113432.49万元,账面每股收益为0.5005元,调整金额合计24175.18万元,调整系数0.8509。调整后公允税前利润为137979.52万元,公允净利润96915.70万元,公允每股收益为0.4276元。
上述调整主要来自固定资产折旧。经查验,公司本年度账面综合折旧率为7.50%,公允综合折旧率为9.15%,应计折旧122334.71万元,已计折旧100244.57万元,应计未计折旧22090.14万元。
如下表2所示,公司房屋及建筑物和通用设备的账面已计折旧年限显失公允(注12),而专用设备和其他设备账面折旧公允性状况表现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本年度房屋及建筑物期初原值450267.90万元,期末原值526773.88万元,账面已计折旧2889.67万元,应计折旧18592.66万元,已计折旧年限高达166年,账面折旧率仅为0.6%。经查验,04年该公司运输设备已计折旧年限长达684年。
具体分析:
对固定资产折旧公允性状况的关注是估值无法绕过的。这不仅是由于折旧是公司自筹资金的主要来源,也不完全是由于折旧率的高低决定着公司的固定成本,以及相应的损益平衡点,由此形成充分折旧下的账面利润真实而值得信任,显失公允折旧下的账面利润虽然可观但不真实且不受信任。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竞争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一家公司所采用的折旧政策(注13)足以影响到未来利润的成长性。
各分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是按照正常使用寿命(注14)确定的。值得重视的是,正常使用寿命与实际使用寿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在使用效率不发生重大变化且无需大比例后继支出前提下的使用年限,后者是指无论使用效率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无论是否需要大比例后继支出的全部使用年限。例如,一部卡车的实际使用寿命虽然可以长达8年甚至更长的时期,但在油耗、性能以及其他技术参数可以满足出厂标准情况下的使用寿命很难超过5年。依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固定资产折旧应当选择正常使用寿命而不是实际(可)使用寿命作为计算折旧率的依据。进一步说,考虑到技术进步因素,为保持必要的市场竞争力,在正常使用寿命的基础上缩短折旧年限是必要的,由此产生加速折旧政策。
对比之下,凌钢股份的账面折旧颇为公允,唐钢股份的账面折旧则显失公允。毋庸置疑,后者不可能继续维持显失公允的账面折旧,而一旦调整到公允折旧状态,未来的账面利润无疑将受到影响。
公允折旧是一揽子调整方法中最重要的单元。我们详细分析了国内各行业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状况,依据行业特征与会计准则给出各自的分类和综合固定资产公允折旧率标准,并试图揭示公允折旧对公司历史账面利润的影响(详细研究情况可参看《研究院》增刊第11期)。
相关注释:
注1:调整金额 已计损益与应计损益之间的差额。
注2:调整系数(adjustment rate) 反映账面利润公允性风险的比率,该比率与账面利润相乘等于公允利润。计算办法:1-专项调整金额合计÷账面税前利润×100%。
注3:公允(just, fair) “公允”是一个衡平法(equity)概念,用来定义一种状态,这一状态可以满足既是平等的、又是公正的条件。依据《新帕尔哥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公允有着“不受忌妒”的涵义。
注4:公允利润与账面利润(just earnings and book earnings)满足公允列报要求的期间利润为公允利润。会计报表揭示的期间利润为账面利润。区分账面利润和公允利润的必要性在于,并非所有上市公司披露的账面利润都能够全面满足会计准则关于公允列报的要求,同时股票的市场价值并不取决于账面利润预测,而是公允利润预测。
注5:综合折旧率 一个会计期间的已计折旧合计对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原值的比率。有时,为便于同业比较,综合折旧率为当期已计折旧对固定资产平均原值的比率,而未剔除已计固定资产减值拨备和已提足折旧仍在使用的固定资产原值。
注6:账面综合折旧率 当期已计折旧对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原值的比率。
注7:公允综合折旧率 当期应计折旧对固定资产平均原值的比率。
注8:已计折旧与应计折旧 两种不同的折旧表示方法。其中,已计折旧为会计报表列示的当期折旧金额,应计折旧是按照公允折旧年限、残值率以及相应的年折旧率计算的应计折旧资产原值当期折旧金额。
注9:应计未计折旧 应计折旧或公允折旧,与已计折旧或账面折旧之间的差额,通常表示折旧有欠公允。
注10:折旧年限 一项固定资产被系统摊销所需要的年度时间。与固定资产正常使用寿命相一致的折旧年限为公允折旧年限,而账面折旧年限是指与当期已计折旧相一致的折旧年限。
注11:超公允记录 如果一家公司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以及残值率高于公允水平,那么,它的折旧状态便有着超公允记录。在计算公允利润时,应当将当期账面折旧或已计折旧高于公允折旧或应计折旧的金额确认为利润,以反映该等公司与账面折旧显失公允公司在公允利润上的区别。但是,在坏账拨备方面,那些账面拨备或已计拨备大于公允拨备或应计拨备的公司,往往是由于采用个别认定法确认了特别坏账拨备的结果,为此,对由此形成的超公允记录一般不应确认为当期公允利润。
注12:显失公允 如果一项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的确认能够引起账面利润与公允利润之间形成较大的差距,该等确认以及相应的金额就是显失公允的。
注13:折旧政策 有关折旧的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包括强制性处理方法和选择性处理方法,其中选择性处理方法由公司根据会计估计的结果自行确定,但不得以此作为处理结果显失公允的理由。
注14:正常使用寿命 一项固定资产在使用效率不发生重大变化且无需大比例后继支出前提下的使用年限。与此相对应的实际使用年限,是指一项固定资产无论使用效率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是否需要大比例后继支出的全部使用年限。
调整项目:坏账拨备
项目解释:
应收账款可以计提“坏账准备金”。“坏账准备金”在会计报表中作为应收账款的备抵项目列示。各种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及时清算、催收,定期与对方对账核实。经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已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冲销坏账准备金;未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作为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自《企业会计准则》2003年版合订本)
典型案例:
风华高科(000636,SZ)
风华高科2005年实现账面税前利润1735.53万元,账面净利润1223.42万元,账面每股收益为0.0231元,调整金额(注1)11661.06万元。调整后公允(注2)税前利润为-9925.54万元,公允净利润(注3)为-8933.96万元,公允每股收益为-0.1685元。
上述调整金额主要来自应收款项坏账拨备。经查验,公司本年度应收款项账面已计坏账拨备(注4)5888.46万元,已计拨备覆盖率(注5)为47.60%;应计坏账拨备(注4)13668.21万元,应计拨备覆盖率为110.48%;应计未计坏账拨备(注6)7779.75万元。
公司自行确定(注7)的坏账拨备比例显失公允(注8),其中账龄1~2年为10%、2~3年为15%、3年以上仅为20%。值得担忧的是,公司3年以上应收账款高达8113.82万元,按年增长82.97%。仅此一项产生的应计未计坏账拨备金额高达6308.04万元,占专项调整金额(注9)的81.08%。
具体分析:
任何应收款项都存在不可回收风险,而且账龄越长,不可回收风险越大。会计上应当将账龄1年以上的应收款项视为不良债权(注10),账龄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视为恶性不良债权(注11)。对此,以备抵方法确认的坏账损失应当以覆盖全部不可回收风险为标准。随着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越来越坚定地相信,除非有足够充分的证据,否则,绝大多数公司的公允坏账拨备比例应当为账龄1年以内5%、账龄1~2年25%、2~3年为50%、3年以上100%。
由于公司自行确定的坏账拨备比例显失公允,加上应收款项账龄结构恶化,风华高科本年度坏账拨备远远不能覆盖其应收款项的不可回收风险。虽然调整的结果非常残酷,但这足以提醒投资者规避风险。大量事实表明,发生在应收款项及其账龄结构当中的风险足以使一家公司陷入困境。
如果一家公司被证明坏账拨备存在重大公允性风险,这一风险注定要在以后会计期间以会计估计变更的方式逐步甚至一次性释放,并导致公司业绩大幅波动。在此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拨备覆盖率最低的公司有两大特征:2000年以前上市的公司和不受境外投资者青睐的公司(详细研究情况可参看《研究院》增刊第九期)。
相关注释:
注1:调整金额 已计损益与应计损益之间的差额。
注2:公允(just, fair) “公允”是一个衡平法(equity)概念,用来定义一种状态,这一状态可以满足既是平等的、又是公正的条件。依据《新帕尔哥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公允有着“不受忌妒”的涵义。
注3:公允利润与账面利润(just earnings and book earnings) 满足公允列报要求的期间利润为公允利润。会计报表揭示的期间利润为账面利润。区分账面利润和公允利润的必要性在于,并非所有上市公司披露的账面利润都能够全面满足会计准则关于公允列报的要求,同时股票的市场价值并不取决于账面利润预测,而是公允利润预测。
注4:已计拨备与应计拨备 两种不同的资产减值拨备表示方法。其中,已计拨备为会计报表确认的拨备,又称账面拨备;应计拨备为满足公允列报条件的拨备,又称公允拨备。
注5:已计坏账拨备覆盖率与应计坏账拨备覆盖率 衡量公司坏账拨备公允与否的两项重要指标。其中,已计坏账拨备覆盖率是已计坏账拨备或账面坏账拨备占账龄1年以上应收款项合计的比例,应计坏账拨备覆盖率是应计坏账拨备或公允坏账拨备占账龄1年以上应收款项合计的比例。
注6:应计未计坏账拨备 应计坏账拨备或公允坏账拨备,与已计坏账拨备或账面拨备之间的差额。
注7:自行确定(自行估计) 在会计准则允许的选择性会计处理方法范围内,为了更加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避免方法公允而结果有欠公允,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账户进行会计估计,并基于会计估计的结果采用相应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注8:显失公允 如果一项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的确认能够引起账面利润与公允利润之间形成较大的差距,该等确认以及相应的金额就是显失公允的。
注9:专项调整金额 一个账面损益调整项目的调整金额。
注10:不良债权 一项应收账款债权,如果债务人无法在事先约定的期限内履行债务,那么,由此形成的逾期债权属于不良债权,而无需分辩账龄差异。如果一项债权的约定期限未加披露,那么,至少账龄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应当被视为不良债权。
注11:恶性不良债权 应收款项合计中账龄3年以上的债权。
调整项目:出售资产溢价
项目解释:
指出售资产后获得的高于其账面价值的收益。
典型案例:
G电子(600602,SH)
G电子2005年12月31日将所持永新彩管45%的股权转让给控股股东,标的资产账面价值50543.89万元,转让价格68091.44万元,转让收益17547.55万元。
根据财政部《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向关联方出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应将实际交易价格超过相关资产账面价值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
进一步说,经查验,永新彩管45%的股权以2005年6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的评估价值为79718.82万元,较同期账面价值61869.02万元增值28.85%。但永新彩管2005年上半年亏损额高达2.60亿元,经测算的下半年亏损额为2.58亿元。此外,据披露,该等增值原因主要为评估人员确定的固定资产经济使用年限与企业自行确定的折旧年限不一致所导致,但研究发现,公司最近两年来的固定资产已计折旧年限(注1)均远远脱离公允(注2)标准。
具体分析:
出售资产溢价收益属于非常项目。资产的出售价格或成交价格应当是公允价格。未经评估的资产价值或账面价值不构成公允价格,而评估价值仅仅形成出售资产交易的基准公允价格。严格地讲,只有在基准公允价格的基础上,经过公开议价的必要程序而产生的价格才是公允价格。该等公允价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是出售资产的公允溢价收益。
受此指引,如果一项资产在出售前未经交易双方认可的第三方评估,或在评估后未经公开议价,交易所产生的溢价收益都是有欠公允的。在将账面利润调整为公允利润时,有必要将除评估后有效期内实际增值以外的成交价格大于评估价值的金额从溢价收益当中剔除;或者将未经评估而成交价格大于账面价值的金额从溢价收益当中剔除。
在个别案例中,尽管出售资产本身不产生收益,但如果可以据此回拨以前年度拨备的资产减值损失,由此获得的收益同样是不公允的,亦应当在账面利润的基础上予以剔除。
采用出售资产获得溢价收益的方式来弥补正常经营活动当中发生的亏损,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果被出售资产的损益状况良好,那么,获得一定的溢价收益理所应当。G电子的上述情况则相反,被出售资产已陷入严重亏损,但照样可以获得可观的溢价收益。这无非是关联方交易在作怪。
相关注释:
注1:已计折旧与应计折旧 两种不同的折旧表示方法。其中,已计折旧为会计报表列示的当期折旧金额,应计折旧是按照公允折旧年限、残值率以及相应的年折旧率计算的应计折旧资产原值当期折旧金额。折旧年限 一项固定资产被系统摊销所需要的年度时间。与固定资产正常使用寿命相一致的折旧年限为公允折旧年限,而账面折旧年限是指与当期已计折旧相一致的折旧年限。
注2:公允(just, fair) “公允”是一个衡平法(equity)概念,用来定义一种状态,这一状态可以满足既是平等的、又是公正的条件。依据《新帕尔哥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公允有着“不受忌妒”的涵义。
调整项目: 政府补助
项目解释: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构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自《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典型案例:
G中企(600675,SH)
G中企2005年度补贴收入除15.06万元计入资本公积外,3500.27万元政府扶持金计入当期收益。由于未见披露该等扶持金的具体用途,无法证实其当期收益的会计属性。
金融街(000402,SZ)
金融街2005年度收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补贴6766万元。鉴于此项政府补助(注1)显然与资产相关,因此计入当期损益有欠公允(注2)。
具体分析
政府补助必须说明具体用途与资产相关还是与收益相关,否则无法辨认其会计属性,无法采用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在这一问题上,不仅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大大忽视了,投资者也一直蒙在鼓里。针对政府补助的公允会计处理方法是,如果与资产相关,或者政府补助被用于资产,那么,应当按照该等资产的收益年限在未来逐年确认为收益,或者直接扣减资产成本;如果与收益相关,也只能按照受益年限确认收益。
显然,金融街2005年获得的政府补助被指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属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至于G中企,该公司应当首先说明具体用途,然后才谈得上能否将本年度收到的政府补助确认为当期收益的问题。出于审慎原则注3,在账面利润当中剔除无法判断会计属性的政府补助是必要的。
相关注释:
注1:公允(just, fair) “公允”是一个衡平法(equity)概念,用来定义一种状态,这一状态可以满足既是平等的、又是公正的条件。依据《新帕尔哥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公允有着“不受忌妒”的涵义。
注2:审慎原则 一项要求财务报告的编制者必须重视取决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的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如果一项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的计价和确认,连同附加披露,忽视了由外部环境决定的不确定性,其结果便违反了审慎原则。
调整项目:预计负债
项目解释:
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算。
“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所需支出存在一个连续范围,且该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的,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该范围内的中间值确定。在其他情况下,最佳估计数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的,按照最可能发生金额确定;或有事项涉及多个项目的,按照各种可能结果及相关概率计算确定。(自《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负债》)
典型案例
G上广电(600637,SH)
截至2006年2月28日,G上广电对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担保的6000万元债务逾期,公司未确认预计负债。
具体分析:
依据《担保法》,如果一项担保的主合同债务预期,债权人便有权要求担保人履行债务。对于2005年度财务报告来说,G上广电的担保债务逾期是一项或有事项。依据会计准则,如果或有事项是一项现时义务,履行这项义务很可能导致资源流出企业,而且可以准确计算,那么,就必须确认预计负债。受此指引,主合同债务逾期是引起担保方现时义务的前提条件,公司不能以债权人尚未从公司账户划出资金以履行连带清偿责任为理由而拒不确认预计负债,也不能以该等担保尚未进入诉讼阶段、或者尚未判决为理由拒不确认预计负债。
调整项目:长期投资减值
项目解释:
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长期投资分为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又可分为债券投资和其他债权投资。
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
本准则所称的可收回金额,是指企业资产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出售净价是指资产的出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
已确认损失的长期投资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数额内转回。(自《企业会计准则——投资》)
典型案例:
沈阳机床(000410,SZ)
沈阳机床以参股方式投资沈阳北方证券,参股比例为1.5%,初始投资金额为1320万元,年末余额为1501.8万元。然而,2005年5月27日中国证监会公告:“鉴于北方证券严重违规经营,为维护证券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中国证监会决定自5月27日收市后委托东方证券对北方证券经纪业务以及所属证券营业部进行托管。”为此,公司应对此项投资全额确认减值损失1501.8万元。该项调整(注1)占公司当年调整金额(注2)合计的3.09%,专项调整系数(注3)为0.9182。
具体分析:
一项长期股权投资,在权益法核算下,如果其初始投资额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因被投资企业亏损发生权益减少,并导致其账面价值减少,便形成长期投资减值。对于持有至到期日的长期债权性投资,一般不考虑长期投资减值。
根据审慎原则,当发生减值时,在权益法核算下,如果当期权益减少金额巨大,或者连续两年发生权益减少,应当按照最近两年权益减少金额合计的50%确认长期投资减值拨备。此外,如果在确认初始投资额的同时确认了相应的股权投资差额,在确认长期投资减值拨备的同时,还应当将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摊余价值全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冲减当期投资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反映公司对外拥有的、不加控制的权益。如果这一权益连续不能为公司带来收益,相反却带来权益损失,它无疑是一项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当然要确认恰当的减值损失。若不是发生财务上的重大损失,北方证券不会被托管。沈阳机床为此不确认长期投资减值损失的做法,会计上的理解是北方证券还在正常运作,或者是托管后的北方证券命运掌握在沈阳机床高管的手里。这显然是不合逻辑,也是极不公允(注4)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关注释:
注1:调整 财务报告使用者将账面利润改写为公允利润的过程。
注2:调整金额 已计损益与应计损益之间的差额。
注3:专项调整金额 一个账面损益调整项目的调整金额。
注4:公允(just, fair) “公允”是一个衡平法(equity)概念,用来定义一种状态,这一状态可以满足既是平等的、又是公正的条件。依据《新帕尔哥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公允有着“不受忌妒”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