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研究院每月一次的“月度话题”论坛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讨论话题为“应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新挑战”,论坛合作单位搜狐财经频道进行了现场直播。本栏目内容节选自嘉宾现场精彩发言,未经嘉宾审阅。更多内容可登录www.eeo.com.cn,www.sohu.com查阅
两个体系 十二个亮点
新准则到底新在哪儿,我想可以用通俗易懂的三句话来表示,第一句话不仅着眼历史更着眼未来,第二不仅着眼可靠,更着眼有用。第三不仅着眼内容,更加着眼透明披露。
下面我想用两大体系分别六个亮点评价一下,第一大亮点很多老师都没有充分的意识到,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一个概念框架,我们原来更多的是看结果,把过程忽略了,所以概念框架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框架把经济利益流动确切下来。
第二大亮点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不是全面利益,而是适当,跟国际准则稍稍有一点儿变化,比如投资房地产,其目的首先是带有投资性的。在减值方面,第17条就谈到减值一经提取不得转回。
第三个亮点是不一样是关联交易。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关联交易企业,国务院就是公司,最终控股最终所有人都是国家,这不行,这决定了不能把完善的国际会计准则引进来。
亮点四就是金融工具的增加,把表外纳入表内,隐形的显形化,银行必须有较强的预见性,而且银行资产管理中心要严厉地对市场进行监管,跟原来完全不一样,这个准则的变化可能推动银行风险管理深刻的革命。
亮点五报告体系上,原来报告体系支离破碎,现在既有财务报表,又有中期财务报告、核定财务报表等,总分明晰,逻辑严谨。
亮点六就是在特殊领域,比如有生命的动物、植物,在原来若隐若现,现在完全显形,比如养猪的,猪有没有市值,根据在你眼里的大小来评判,年底做一次判断。
六个亮点给我们带来的特点就是国际趋同越高,“自主创新”越低。
下面我谈谈审计准则,审计准则应该说跟国际准则,我认为可能基本上是100%的趋同,如果有一点点就是我们的业务,比如外汇审核业务,除此之外是100%。应该说这个趋同诚信度是99.9%,它体现了核心价值。这个在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区别,会计准则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审计准则没有利益,透出了技术。
在我看来,审计准则也有六方面的亮点。第一亮点就是鉴定业务的基本准则,对其他准则有统一的作用,同时还有执行力,也是相当于法律层次的宪法。第二方面强化因为舞弊导致财务错报风险,现在财务错报风险像一条又黑又粗的主线贯穿整个过程当中,经济交易越来越复杂,衍生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相应也要考虑舞弊的压力,有压力就有机会,有机会就会舞弊,所以这是考虑的重要因素。第三个方面就是拓展了解背景单位及其环境空间,原来公司治理的复杂性和公司的舞弊层面相对来讲,还没有现在这么严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要多层次、立体化不仅了解行业状况,还要了解法律环境、市场环境,企业业绩平衡评价等等。亮点四做是一个明晰的界定,用中文,原来四大都是英文,以中国监管机构看不懂英文来逃避监管。亮点五引用的公允价值计量和审计形态,专门对公允价值进行披露和审计它,特别是在公允价值特别风险有严密的关注。亮点六,也是跟会计一样,会计是特殊领域,审计也是特殊领域,就是电子商务,另外环保问题,排放污水等等,对企业财务报表也会产生影响,新的风险源产生了,必须加强全方面的考虑,也弥补了相关的漏洞。
(本文作者为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副总经理)
七个影响 四个观点
新会计准则总共有38项具体准则,其中16项是修订,22项是新增加的。在我看来,这38条准则当中,可以归为3大类:通用计量准则,财务报告和披露准则七项,特殊行业准则五项。在这里,我只讨论它的直接影响,就是新准则相对老准则来讲对我们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特别是对会计工作。
我概括了七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个方面就是新准则体现了跟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特征。大家都知道国际财务报告原来叫做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从1976年以来一直注重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我们国家显然不可以过早的采用,一句话解释就是中国国情。最基本的国情就是我们国家太大了,因为太大,差异化程度又太大了,因此我们国家在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说步子迈得非常艰难的。到底新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相同到什么程度?我很难用数量的概念告诉大家,但凭我的直觉来讲,现在相同程度已经达到了95%。
第二个方面是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广泛的引入,虽然是有条件的,但它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利润的波动性因此会增大,也就是说由于这样的公允价值计量,今天涨出来这一块就是利润,明年跌下来这一块就算亏损,如果市场波动很大就会不断的变化。另一个是确定公允价值对企业来讲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第三是规范企业合并报表,我们原来有合并报表的规定,但没有准则,所以上市公司发生企业合并的时候怎么做,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在两个不同的企业发生合并的业务其实是类似的,但可能是两个企业用的是不同的方法。新的准则为企业合并和报表提供了具体的指引。所以这方面应该说潜在的影响是重大的。
第四,规范新的会计准则,另外原来表外的项目纳入表内进行核算,包括像金融工具等以前都是没有的,衍生金融工具期货、期权,也要求纳入资产负债表表内做。而以前只要把这些东西表外的提出就可以了。表外披露和表内反映,看起来好像没有差距,只是放在的地方不同,其实有差别,可以改变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本来一个企业负债率50%,经过分子、分母各加50%,就不是50%了,这对我们理解财务风险也会带来影响。
第五,特殊行业的准则,像天然气、石油等,相当于金融体制会计制度将完成使命,取而代之的就是新会计准则,另外特殊行业在发展过程当中的需要,也能够得到满足。比如这些特殊行业在海外上市,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我们现在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纷纷在改制上市,他们很多会考虑到海外上市,金融工具方面的会计准则基本趋同国际化。
第六就是资产减值,就像你喝水,今天拿一瓶水,你这一堂课上完了之后,你没有喝完了,你也不能往回倒了。这样至少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利用减值操作利润的可能性。但这并不适用在应收款和银行贷款,像这样还回来你还可以还原。新要求更为严格和具体,每股收益披露要求明确,比如一个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一旦转为股票的话,你每股收益是多少,现在还要你披露相关的营业管理费用以及分布占用资产情况,现在信息更加的充分了。要求披露金融风险的具体信息。
第七针对会计政策和会计轨迹,披露正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轨迹的根据。以前公司很随意,上市公司酒店的装修平均的折旧期一般是在八年左右的时间,但我们发现有一家上市公司刚开始上市的时候,折旧期好像是用15年还是16年,明显超过了一般准则。这没有道理,你用黄金贴的?怎么能比别人家强一倍呢?这样的披露方面的变化,将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透明、更加具体的相关会计信息。
最后我想简单的说一下四个观点:
第一点就是会计准则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准则能否执行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交通规则不比西方落后,但是马路上面走路还是乱七八糟。中国缺少的首先不是制度准则、法规,而是执行这一关,这里面又牵扯很多方面。
第二强调是公司治理的问题,现在会计信息存在这样那样的失真问题,这个事情西方照样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形式不同,可能比西方更加普遍、严重一些,里面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的治理状况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所以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如果会计准则我们基本到位,但治理方面跟不上,那么会计准则发挥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治理状况不解决好,不改进的话,我们就不能希望靠会计准则能够解决我们试图解决的所有问题,这是不切实的。
第三报表使用者即便在2007年以后依然需要审慎的理解会计准则,2007年以后我们理解会计报表比之前会更加的困难,很多地方会用到期权定价模型的东西,这些都是很难保证可靠的,最多是程序上看起来像模像样。这个变化真正有益的利益主体主要是资产评估机构。对老百姓来讲理解报表的难度更大,尽管事实上数据会更加的有用。
第四,会计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你看学会计的学术文献就知道了,一个年度当中报出来的时候,股价在异常波动,只有大概5%的左右上能够用会计信息,比如用企业盈利的异常变化来解释,另外90%多的价值波动到底是什么引起的搞不清楚,反正不能用利润异常变化解释。股价的变化就像天要下雨的天气变化一样,影响的因素众多,利润信息再扩大一点儿,财务报表信息只是影响股价一些方面,而不是全部。所以,会计能解决什么问题和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要有一个概念。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MPAcc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