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05年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和钢铁行业内市场竞争的一轮洗礼,在“十一五”计划开局年的前一两个月,行业的未来运行态势开始显现端倪。价格在经历了长达九个月的下跌开始回头,产量在长期增长超过20%的速度也开始下降,进出口的格局中,产品的品质提升迹象明显,原料供应的紧张局面明显缓解,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处于大幅度的下滑,但是有所好转。
落后产能淘汰、钢铁行业利润回归正常、钢铁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和铁矿石供求新平衡将会是新一轮钢铁行业运行的新态势。
一、市场价格分析:国内外钢材价格全面恢复性上扬
2006年新春伊始,钢铁市场期待已久的价格上涨在国内市场已经启动。2月份各品种钢材价格全面上扬,尤其是板材价格大幅上涨已经激动了钢厂沉寂许久的心。从2月末钢材价格指数来看,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96.55点,比上月末上涨3.4%。其中,板材价格指数为96.79点,上涨4.7%;长材价格指数为89.61点,仅上涨0.3%。
在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八大品种中,最耐不住寂寞的当属热卷板、冷轧薄板、镀锌板。2月末国内市场这三大品种的平均价格分别达到了3441元/吨、4880元/吨和4997元/吨,比上月上涨8.65%、5.38%和5.36%,比去年年末上涨10.29%、8.93%和5.33%。而中厚板、热轧薄板也有良好的市场表现,分别比上月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普线、螺纹钢、无缝管价格基本和去年年末持平。
2月份和国内市场遥相呼应的国际钢材市场价格也呈现上涨态势,亚洲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欧洲的几大主要品种出现价格恢复性的上扬。
国内外钢材价格指数差距比上月缩小,但价差仍然较大。2006年2月末,全球钢材价格指数比国内高35.6点,比上月末缩小了1.5点(见图1)。
二、生产分析
1. 钢铁生产增速趋缓,原料供应紧张局势明显缓解
持续几年高速增长的态势,在价格低迷的引导下开始渐渐冷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1-2月份全国粗钢、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为5962.85万吨、5724.4万吨和6428.85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8%、19.9%和21.3%,与上年同期增幅相比,粗钢和生铁增幅同比分别下降6.1个百分点和7.2个百分点,钢材增幅同比增加1.9个百分点。其中,2月份全国粗钢、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为2946.21万吨、2833.43万吨和3182.21万吨,较上年同月分别增长17%、20.3%和21.7%。据测算,1月份国内粗钢、生铁和钢材日均产量分别为97.31万吨、93.26万吨和104.73,粗钢和钢材创下自去年9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2月份粗钢、生铁和钢材日均产量分别为105.22万吨、101.19万吨和113.65万吨,分别较1月份增长8.13%、8.51%和8.52%。今年1月份我国钢铁产量增长放缓,但2月份在钢材价格回升的推动下,钢铁产量增长加快,日产水平再创历史记录(见图2)。
与国际钢铁生产相比,中国钢铁生产增速仍然处于高位状态。国际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月份,全球61个主要产钢国和地区粗钢产量为8895.1万吨,和上年相比增长了450.1万吨,同比增长5.3%;和上月相比减少了531万吨,环比下降5.6%。
2. 长材同比增长高于板材
1-2月的重要特点就是长材同比增长的速度快于板材,1-2月份长材累计产量3338.15万吨,比上年增长22.1%,增幅高于钢材产量增幅0.8个百分点;1-2月份板材累计产量2533.24万吨,比上年增长20.4%,增幅低于钢材产量增幅0.9个百分点; 长材增长高于板材2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期以来长材在产品结构中的比重不断缩小,年初出现了扩大的现象。1-2月累计长材占成品钢材的比例为51.9%,比2004年的51.6%增加了0.3个百分点;板材占成品钢材的比例为39.4%,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其中,2月份国内长材产量1618.54万吨,比上年同月增长20.4%,2月份国内板材产量1284.23万吨,比上年同月增长23.1%;从日均产量来看,2月份长材日均产量为57.81万吨,比1月份增长4.2%, 2月份板材日均产量为45.87万吨,,比1月份增长13.8%创历史新高。
3.国内钢铁原料资源大幅增加,供应紧张局面明显缓解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月份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2947.6万吨,较1月份产量增加428.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6.79%,呈超高速增长势头。1-2月份累计,铁矿石原矿产量达5466.3万吨,同比增长26.45%。据海关总署统计,2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2482.8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666.62万吨,增长36.7%;1-2月份累计,我国共进口铁矿石5140.4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238.6万吨,增长31.74%。
今年前两个月焦炭和铁合金产量保持了较快增长,分别为3699.15万吨和150.6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0%和15.2%;我国能源生产也保持较快增长,前两个月原煤产量26620.33万吨,同比增长9.6%;发电量为402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
今年以来钢铁原料出口下降,1-2月份我国共出口焦炭197万吨,同比下降14.3%。从上述分析来看,供应紧张局面明显缓解。
三、需求分析: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对钢铁产品的稳定需求
1-2月份我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为634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995万吨,增长18.6%。由于钢材净进口量下降,我国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由去年同期的93.4%提高到95.5%。
根据今年前2个月与钢铁相关产品的生产情况来看,国内市场对钢材的需求在不同品种之间有所不同。位于钢铁业下游的汽车业产量同比增长40%以上;电冰箱产量增长18.5%;空调增长14%;电风扇增长14.5%。这与近期国内市场上冷轧板的“走俏”是吻合的。但另一方面,今年前2个月国内集装箱产量同比下降了11%,钢质船产量下降5.1%,与之相关的一些钢品的行情就“较弱一点”。总之供求关系依然是钢材市场走势的主要决定因素。
四、进出口分析
1.进口量继续保持下降,出口保持稳定
今年2月份,我国钢材进口继续大幅下降,出口仍保持较高水平,钢材净出口量再创新高。据海关统计,2月份我国进口钢材125万吨,比上月减少32万吨;进口钢坯3万吨,比上月增加1万吨。1-2月累计进口钢材283万吨,同比下降19.5%;进口钢坯5万吨,同比下降80%;坯材合计进口288万吨,同比下降23.61%。
受取消钢坯出口退税的持续影响,今年2月份我国钢坯出口继续保持较低水平,但钢材出口量仍较高。2月份我国出口钢材186万吨,比上月增加5万吨;出口钢坯30万吨,比上月增加1万吨。1-2月累计出口钢材366万吨,同比增长22.7%;出口钢坯59万吨,下降57.6%;坯材合计出口425万吨,同比下降2.97%。
2月份我国净出口钢材61万吨,净出口钢坯27万吨,坯材合计净出口88万吨,比上月增加37万吨。1-2月累计净出口钢材83万吨,而去年同期为净进口53万吨;净出口钢坯54万吨,同比减少60万吨。这说明我国钢铁产品出口结构明显改善,低附加值的钢坯出口得到了控制,而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钢材顶替进口能力增强,出口增加。
2. 顶替进口能力增强,投放到国内的资源量增长放缓
由于我国顶替进口能力增强,净出口增加,投放到国内的钢材资源量增长放缓。今年2月份折算成粗钢净出口92万吨,投放到国内的粗钢资源量为2854万吨,比上月减少了110万吨,下降3.7%,为去年7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
2006年1-2月份我国折算成粗钢净出口142万吨(按94%的成材率折算),而去年同期净出口58万吨,同比增加85万吨。1-2月份投放到国内的资源量为5821万吨,同比增加774万吨,增长15.3%。而去年4季度投放到国内的资源量同比增长22.8%,增幅明显下降。这是今年一季度国内钢材价格企稳回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行业整体运营情况分析
1. 钢铁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但同比仍大幅下降
由于钢材价格出现全面恢复性上涨,2月份钢铁企业经济效益状况较上月有所好转,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据中国钢铁协会财务快报统计,2006年2月份列入统计范围的86家冶金重点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06.22亿元,比上月下降3.7%;实现销售收入899.31亿元,比上月上升11.7%;产品销售成本813.79亿元,比上月增长11.5%;实现利税67.67亿元,比上月增长22.0%;实现利润18.97亿元,比上月增长19.5%。亏损企业亏损额4.77亿元,比上月下降11.4%。销售利润率为2.11%,比上月上升0.14个百分点。
今年1-2月冶金重点大中型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53.1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39%;实现销售收入1734.15亿元,下降3.74%;产品销售成本1572.39亿元,上升5.44%;实现利税123.50亿元,下降53.29%;实现利润35.28亿元,下降77.60%。亏损企业由上年的12家增加到32家,亏损面达到37.2%。亏损企业亏损额9.54亿元,增长5.96倍。销售利润率由上年同期的8.74%降为2.03%。这也说明今年以来钢材价格的上涨仍属于恢复性上涨,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仍低于正常水平。
在汇总的86家企业中,有10户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户减亏,1户减亏,这三类效益好转的企业共13户,占汇总企业的15.1%。有42户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2户由盈变亏,9户同比亏损增加,这三类效益变差的企业共73户,占84.9%。在经营状况转好的企业中,以特钢和钢管企业为主。
2. 17家企业实现利润大幅下滑,有三家企业出现了亏损
今年前两个月,特大型钢铁企业也未能避免效益大幅下滑的局面。年产钢量在500万吨以上(2005年标准)的17家企业合计实现销售收入1063.43亿元,同比下降4.39%,占重点企业的比重为61.32%;实现利润29.28亿元,同比下降75.77%,占重点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为82.99%,比上年同期高6.25个百分点;17家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2.75%,比上年同期的10.87%下降了8.12个百分点。
在17家企业中,建龙、济钢、沙钢、莱芜、华菱、攀钢、鞍本、太钢等 8家企业前两个月销售收入高于去年同期,其它9家企业低于去年同期。17家企业实现利润全部低于去年同期。其中,攀钢、建龙、安钢出现了亏损,其它14家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幅度也在36%以上。17家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大幅下降,销售利润率最高的鞍本集团和宝钢集团也只有6.56%和4.64%,大大低于去年同期的18.12%和15.80%;酒钢、太钢、武钢、济钢、马钢的销售利润率在2%~4%;其它10家企业则低于2%。
六、钢铁行业运行中需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如何解决钢铁业的“过剩”是当前的焦点
钢铁行业过热在2003年末已经提出,为此国家组织有关部门对钢铁行业进行调查,同时通过国家的信贷和土地等一些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进行调控。去年国务院又颁布了钢铁产业政策,通过钢铁产业的投资和布局等限制钢铁行业过热的发展。今年3月12日,国务院再颁布一项具体的旨在解决过剩的具体措施的“国发【2006】1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
该文件涉及到冶金行业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在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方面,要求原则上不批准建设新的钢厂,对个别结合搬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钢厂项目,要从严审批; 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方面,尽快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铁合金矿热炉(特种铁合金除外)、100立方米以下铁合金高炉,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以下炼钢转炉、电炉;彻底淘汰土焦和改良焦设施;在推进技术改造方面,要支持大型钢铁集团的重大技改和新产品项目,加快开发取向冷轧硅钢片技术,提升汽车板生产水平,推进大型冷、热连轧机组国产化;在促进兼并重组方面,要推动优势大型钢铁企业与区域内其他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若干年产3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集团;突破现有焦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格局,实施与钢铁企业、化工企业的兼并联合,向生产与使用一体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多样化、资源利用综合化方向发展。
2. 铁矿石将为钢铁行业长期发展的瓶颈
国内铁矿资源的贫乏,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大,是我国钢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三轮2006年国际铁矿石协议价格谈判已经结束,因供需双方分歧较大无果而终。第四轮谈判正在进行之中,谈判虽然没有结果,但是钢铁企业应该心里都已经有个是涨价还是跌的谱。
铁矿石进口协议价格已经连续三年上涨,2005年上涨幅度高达71.5%,2006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长期限于僵局,供方一直要求再次大幅提价。而中国钢铁业依然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对铁矿石需求的增长国内生产无法满足,依靠进口已经是维持钢铁业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近年来,铁矿石的进口也是逐年快速增长,2006年进口铁矿石将可能超过3亿吨,尽管国内将会有一些落后产能的淘汰,但是也将会有一些新建的产能释放,未来对矿石的需求将会保持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而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增加了钢铁生产的成本,无疑将严重制约钢铁工业的长期发展。
3.中国钢铁业整合步伐加快,外资快速进入让人担忧
从去年开始,跨国钢铁巨头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并购力度加大。2005年世界钢铁巨头米塔尔收购了华菱管线36.67%的股权,成为外资对中国钢铁业跨国并购一个新的“里程碑”;今年年初欧洲阿塞洛公司又收购莱钢38.4%的股权。据悉,包钢、昆钢等中型钢厂,也已进入外资并购的视线。
根据中国的钢铁产业政策,国外企业并购中国钢铁企业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原则上不能控股;二是能够带来先进的技术。尽管目前国外跨国公司并购的企业多为国内“二流企业”,而且均未获得控股权,但从长远来看,钢铁产业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本文作者为经济观察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