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的电视真人秀
“你被炒掉了!(You’re Fired!)”每周,美国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都会气势汹汹地冲着面前那位面如土色的年轻人吼道。一切细节都已经被摄像机如实记录,并通过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电视网送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眼前。这档叫做《学徒》的“商业真人秀”节目让无数美国人大呼过瘾,2004年春天首播之后,它已经在一片叫好声中被迅速推进到了第5季。
每季的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者为了争夺“学徒”位置(也就是特朗普属下一家公司总裁的职位)和高达六位数美元的年薪汇集一堂。参赛者的职业背景各异,从房地产、酒店管理,到政治顾问、企业咨询,再到零售、市场营销。在拍摄中,参赛者同住一个屋檐下,彼此关系不断发展。他们被分成不同的团队,每周推选出该任务的项目经理,去完成一个真实的商业任务。获胜的队伍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奖励,而失败的队伍必须在董事会议室中接受质询,决定哪位队员将被淘汰出局。
淘汰进程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失败的队伍中,项目经理选出1至3名队员,他们被认为必须对这次失败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阶段中,项目经理和被选出的队员必须面对特朗普的拷问,最终至少有1人将会被“解雇”。如果这2至4人表现均不尽人意,那么他们也可能统统卷起铺盖打道回府。在2005年12月结束的《学徒》第4季里,这种情形发生了两次。
经过多轮淘汰确定出最后的幸存者之后,最终的决赛环节随即展开。来自特朗普下属公司的高级主管对决赛选手进行面试,并将评价递交给特朗普。特朗普会解雇其中的两个,留下最终两个候选人。他们会被分别分配了不同的任务,之前已经被解雇的选手会成为这两个最终候选人的雇员,一起组队完成最后的任务。最终,他两人会到董事会议室面对特朗普,一个会被解雇,而另一个将成为“学徒”。
真人秀溯源
虽然很多人都听说过电视真人秀,让许多中国观众第一次真正了解“真人秀”的,无疑是在2005年席卷国内的“超级女声”。这档模仿“美国偶像”赛制的节目虽然饱受争议,但电视摄像机镜头对比赛现场毫无保留的真实记录,以及淘汰的残酷模式,都让长期面对枯燥节目的观众耳目一新。
“Reality Show”被普遍译作“真人秀”其实并不十分准确,曾有人称其为“纪实秀”,可能更为贴切。这种节目形态为观众呈现未经彩排的戏剧性情节或者幽默场景,记录真实发生的事件,将镜头聚焦于那些普通人而非训练有素的专业演员。
上世纪50年代,在“真人秀”的明确概念尚未形成时,已经出现了一些雏形。1953年,艾伦·范特推出了名为“偷拍相机”的电视节目,对毫无防备的路人施以恶作剧,并记录下他们的现场反应。这档节目被称作“电视真人秀的鼻祖”。1964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名为《Seven Up》的节目,聚焦于一群7岁孩童对周遭问题的看法。这档节目第一次让普通人在荧幕上迅速成为明星。
80年代末90年代初,“真人秀”节目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许多被沿用至今的节目元素开始集中出现。1989年开播的《警察》力图还原警察面对犯罪行为时的真实作为,并引入了便携摄像机及其特有的临场感。MTV台在1992年开播的《真实世界》中,大胆地将陌生人放置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并记录下由此展开的人物关系变化。
到了1997年,瑞典节目《罗宾逊探险队》首次引入了“适者生存”的概念,参与者间相互对抗并被不断淘汰,直到最后的胜者被留下来——不久之后,它被马克·伯纳特编成为全球大热的“真人秀”节目《幸存者》,并触发了《学徒》的创作灵感。
《幸存者》和《学徒》同属竞赛类“真人秀”。在此类节目中,参与者被放置在相同的空间中,为了获得最后的奖励而相互竞争。时下全球最热门的“真人秀”多属此类——《老大哥》、《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最弱一环》、《美国偶像》、《与星同舞》无一例外。几乎所有的美国主流电视网都向这个领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收视率新纪录。
“真实”的争议
与此同时,对竞赛类“真人秀”节目的争论不绝于耳。“真人秀”到底真吗?或者这些节目只是被附着上强烈倾向性的集体作秀?当这些参与者被放进特殊环境后,他们的“临场发挥”可能是导演事先编排过的表演套路,而荧幕上的“真实事件”是经过剪辑和后期处理的二次演绎。
在《老大哥》和《幸存者》中,制作人精心设计了节目模式,并且在每一天的录制过程中不断控制着事件进展以及环境变化。他们创造了一个远离真实的“真实环境”——挑选符合剧情需要的竞赛参与者,小心翼翼地设置节目情节、挑战模式、事件进展,并借此影响参与者在镜头下的行为方式以至冲突程度。
即便是那些还原参与者日常状态的“真人秀”,制作人有时也会刻意运用手中的剪辑设备将某位参与者塑造成英雄或是恶棍,增加节目的戏剧色彩以吸引观众,甚至在时间轴上调整节目素材的发生顺序或是选取能代表编导意图的事件。许多竞赛类节目的参与者都在事后宣称,编导修改了他们的行为方式,让他们看起来为了赢得更多的镜头而表现得情绪失常。
不少参加过“真人秀”的选手都对公众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以及节目中时常被用到的编导策略。《真实世界:西雅图》的参与者艾丽尼·麦卡基曾经作过一轮公众讲演,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描述了电视“真人秀”对观众的误导。而在2004年,VH1台播放了一个名为《揭秘“真人秀”》的专题,对制作人常用的误导方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幸存者》曾经多次让事件“再生”并进行摆拍,以还原那些未能被摄像机清楚记录的场景。这些特点在竞赛类“真人秀”节目进入国内之后同样存在。比如,早在2006年“超级女声”开赛之前,“让节目看起来更温和一些”就已经成为了编导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对拍摄素材的谨慎取舍成为后期剪辑人员的首要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