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真实的镜子”
导语:尀面文章

《巅峰营销》节目制片人詹未、总导演杨乐、田梅专访

   《绝对挑战——巅峰营销》制片人詹未、总导演杨乐、田梅谈节目设计、拍摄过程与他们自己的感受。
商业游戏也是竞赛
    问:你们怎么想到做《巅峰营销》这样一个商业真人秀节目?
    詹未:《学徒》第一季播出的时候,2004年1月有一个朋友去美国回来说,有个节目跟你们的很像。前一年十月份我们已经开播了。我们因此注意到这个节目,拿来看,发现它有很多优点。它告诉我们一个很好的概念,商业游戏本身也是一个竞赛,可以把它变成很好看的电视节目。
    但我们也发现,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和中国的电视没法结合起来:《学徒》通篇在炫耀财富。美国人从来就崇尚财富,谁的财富最多,谁就是英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不是认为谁钱多谁就是英雄。
    美国电视节目有一个特点,美国人喜欢听人说话,(节目里选手)不断地说,刚才他怎么对我,我怎么想。一集下来,大段的时间是在说话。但这个中国观众不是很喜欢,中国人内心表白的愿望没有美国人那么强烈。我觉得,中国观众最喜欢看的是过程、竞赛的过程。
    杨乐:现在国内有很多电视台在关注、想模仿《学徒》这个节目。但是我相信,只有《绝对挑战》是从头到尾关注《学徒》的发展。
    但制作和播出《学徒》这样的节目前两年时机不成熟,这个节目收视群体尖端、少而精。《绝对挑战》这两年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培养这个人群的收视习惯,让大家知道这类节目我要看什么。我觉得《绝对挑战》前两年做了几个重要的准备:第一,培养了这类收视人群的收视习惯;第二,知道这类节目的观众关心什么;第三,知道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下,对于工作、职业,我们该告诉观众什么;第四,在实际操作上,我们知道怎么把这些很好地呈现出来。这些都具备了,我们才觉得我们可以做《巅峰营销》。
    问:最初是怎么规划《巅峰营销》这个真人秀节目的?
    田梅:我们日常的《绝对挑战》节目,每分钟都有一个收视率的调查。比如,这段时间外拍,外拍的前半截是什么样的收视率,中间是什么样的收视率,后面是什么样的收视率,进了演播室又是什么样的收视率。
    根据这个收视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观众喜欢什么。
    从经验上看,我们的日常节目,外拍这个环节观众是非常喜欢的,这也是我们强有力的竞争力;而一到了演播室,收视率会下来。因此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外拍,这也是我们的强项。在《巅峰营销》这个特别节目里,我们依然把实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詹未:这个特别节目实际上延续了《绝对挑战》节目的基本流程,从过去的收视效果看,这个流程这两年被证明是对的。但是,《巅峰营销》之所以叫特别节目,除了它有连续性之外,在一些环节也有不同的。比如说选手实际完成任务的实力作证环节,以前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短时间内的集中冲突,现在随着任务强度的增大、参赛选手层次的增高,不可能有过去那样短时间的冲突。这次拍摄,我们是要给他们一个大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尽可能显现自己的智慧与个性。
    这次每集最后的压力面试的核心是淘汰,它有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为了把压力感做出来,每次的问题比原来更尖锐。第二,我们试图通过对选手的点评和追问,能让观众?荩体会到,在职场里你要真正面对的问题是什么?
用摄像机记录真实
    问:选手来参加这个节目,有不同的动机。有的是想要这份工作,有的是想挑战自己,有的是要一个不同的体验……也有人是半心半意,那么怎么样设计游戏规则让他们入戏,让他们表现自己?
    杨乐:这里面有一个特关键的问题。我拍前一两集不太明白,这一两集开始明白了。开始我跟你有一样的顾虑:你(选手)并不是很玩命地要这样的职位,为什么来玩?
    在头两轮完成任务中出现冲突的时候,我就想,你不是来玩的嘛,你干嘛还急?但我后来发现,你在玩吗?其实不是的,你表现的是你正常的工作能力。你敢这样做吗——在这个节目里面表现得吊儿郎当,然后出去告诉别人,我只是参加一个节目?但别人看到的可不是,你可是在完成一个你日常工作中你应该做的事。
    这仿佛是一个游戏、一个节目,但是它又是生活。这个就相当于把十个人拉到一起,在这儿,你们继续你们的真实生活,只不过有摄像机在记录而已。因此,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状态,因为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所以没人敢玩。
    问:杨乐你曾经说,拍这个真人秀是“在大变化中尽量寻求计划”,能不能详细解释一下?
    杨乐:拍电视剧因为有完备的剧本,因而是在“大计划中寻求一些小的变化”,我们这个节目是,“在大变化中尽量寻求计划”。选手要干什么我一点都不知道,他要上天我们就得跟着上天,他要下地我们就得跟着下地。我们只能说尽量在边边角角尽量能够计划性更强一点,按时一点,规则制定得更合理一点。就拿在广州花都进行“急速前进”这个第一轮任务为例,我们本来设想完成任务时他们会沿着一个路线走。但没想到他们会突然停下来下车,去干别的。这时你不能说,“你不能这么做。”我们只能跟着他走。
    “急速前进”那个比赛题目我们和专家推导很多遍,直到拍摄前一天我们还在推敲规则,让它更公平,这是我们在寻求计划性。拍摄之前,导演邹蕾特意去广州花都考察,到底在当地挣多少钱是可能的,也设想了很多选手挣钱的方式。我们还设想中间可能会出什么问题,请交警来保驾护航。这些都是计划。我们反复推演这个任务应该是多长时间,是九个小时、十个小时,还是两天?
    詹未:但实际拍摄的时候,所有的都不在我们意料之内。挣钱的方式和我们想象的根本不一样。最后拍了五个小时,选手就完成任务了。他们的思维特开阔,而且十个这样的人聚一起,你根本不知道他们会干什么。
    田梅:我们节目组和企业方都不知道过程会是什么样。我们知道给选手一个什么任务,但我们并不知道结果,我们也绝不操控结果,只是让选手尽情发挥。
    整个节目有很多很多的未知数。我们现在也不知道谁会最终进入决赛。
    杨乐:我们不会让节目规则凌驾于真实之上。其实刚开始拍第一个任务就出了一个状况,加拿大选手小龙对规则有质疑,他们队输了,他非常不高兴,收拾包,要退出。我当时就和詹未打电话,我们就讨论:是要劝他留下,还是你要走就走。我们的做法是,跟小龙解释,但是解释完了你还是要走,那没办法。如果他要走,那么淘汰就会出问题无法进行,那么我们就改节目规则,而不允许影响节目的真实性。
    詹未:这十个人你不能和他们玩假的。让他给你演?他又不是演员。
管理与职场
    问:每一轮招聘企业方在决策淘汰哪个选手时,判断会不会受到剧组的影响?
    杨乐:每次和企业方开压力面试前的准备会,我们是这样一个程序:剧组和专家作为第三方, 非常公正地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专家在第一轮讨论时也不评判,他不会说,他们两个人在这个里面吵架了,我觉得他不好。而是说,他们俩发生一个争执,这个争执是怎么回事。
    企业代表一听,可能会说,是吗,我想看看这段的录像。我们就会把录像带拿出来给他看。
    田梅:在选手、企业、剧组第一次坐在一起时,我知道了哪几位企业代表将要参加我们的节目。我就特别观察了这几个企业代表,看他们的能力是否能承载评判我们的选手这一功能。如果他不能让选手信服的话,他坐在那个位置上,是很尴尬的。
    当时企业代表陈伟问了选手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营销最核心的三个条件是什么?”最初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是问得有点初级?我确实是这么想的。但后来每个选手回答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初级,从答案可以感受各人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对市场的敏锐度。
    我们也许觉得,问题越细致、越深入,就越专业。但东风日产副总裁任勇在之前面试的时候,问的问题都特别大,他总会回归到最本质的问题上。这也许更对,回到本质之后,可以更好地判断一个选手的能力。
    问:实际拍摄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好几轮淘汰,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和预先设想有什么不同?
    杨乐:在第一次感受淘汰过程时,我专注于淘汰本身的情绪。当时,全场都静了,特别安静,原来我们很多工种是不太在乎节目本身的,但那天现场特别安静。导演哭了。当时我心里也觉得特别难受。
    第二次的时候,我就变得特别理智了。我自己分析,也许我喜欢这个人(被淘汰的选手),但是他的性格在职场里面真的不适合。我当时觉得,每淘汰一个人,都在教会我们一个职场里面特别深的道理。
    这几次淘汰,突然让我明白了,也许我们以前对人的很多判断,特别是在职场里面的判断,是错的。我自己其实特别期望能够参加一次这个节目,只有这个镜子能让自己知道你在职场里有什么是让人真的不能接受、影响你的职业发展的。
    田梅:每次我知道淘汰谁的时候,我的反应都是:“啊?怎么是他?”
    这是因为我的判断是基于我在生活当中对他的一种判断,是对人的判断,而不是看他在职场中的表现然后得出的判断。我是从人的角度去判断,而不是从职场去判断,这个角度是完全不同的。
    他们告诉我让这个选手出局的理由是什么后,我又觉得,“是,有道理。”这跟你生活中的判断不一样,因此每次我都很惊诧。
    杨乐:昨天在压力面试时,葆旭东有点急,(中间暂停时)我当时上去说了他几句“你为什么急啊?”“我承认我输了,他干嘛老在那儿说我完败、完败。”“葆旭东,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在让你解释的时候,他也许并不想追究你的错,只是想看看你到底有没有潜力。他在提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倾向性,没有戴着有色眼镜——我先证明你错了。企业方是在看你分析问题的能力。”拍摄结束之后,葆旭东下来对我说,企业方可能是对的。
    我觉得接下来可能会有很多这样的事,让你突然清醒,在职场里,我们在做一些特别错的事。■

这个镜子能让你知道你在职场里有什么是让人真的不能接受的、影响你的职业发展。它试图通过对选手的点评和追问,让观众体会到,在职场里要真正面对的问题是什么?
拍电视剧因为有完备的剧本,因而是在“大计划中寻求一些小的变化”,真人秀节目的拍摄是 “在大变化中尽量寻求计划”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