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根本去理解管理
导语:謀书

《中国管理10大解析》
陈春花/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2月 

   在《中国管理10大解析》中,陈春花教授分析了二十年来中国企业管理遇到的10个根本问题,她的分析方式正反映了她的观点:回归到最基本的层面去思考。回到根本,使得她能够得出一系列与流行的管理传统智慧相反、极具洞察力的结论,比如:向上管理,向下负责,向上管理以获取资源,向下负责以完成任务;企业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而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或合作关系;我们需要把企业视为独立的生命体,而不是企业家的衍生物,等等。
    回到根本,才可能寻求到中国企业管理许多问题的真正解决之道。到现在,许多优秀的中国企业都是创立者(企业家)的衍生物,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愿景。但正如陈春花教授所写的,必须改变这种对企业的根本看法,中国企业发生质变的关键前提是:“企业,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具备各种资源的人,都可以投资于这些设施来分享剩余价值,尤其是那些拥有‘人力资本’ 的人。”她还认为,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企业三者都要回答一些本源问题:我是谁?我在企业中扮演的是什么?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责任是什么?
    探讨管理,最根本的问题自然是对管理的理解是什么。在书中,陈春花教授在多处涉及这一问题,最吸引我的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做好一个分配,按照比例均分权力、责任和利益。也就是说,让人拥有权力,承担相应的责任,也收获相应的利益,权力、责任、利益相匹配。第二是她总结的管理的规律,包括“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在管理体系中人与人并不是平等的”、“管理不谈对错,管理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在企业组织内部,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也是管理中的根本问题。陈春花教授认为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我们不应停留在已经被广为接受的“合作关系”上,这是因为,组织内部关系的基础是相互付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付出的关系;部门与部门是相互付出的关系;上级与下级是相互付出的关系。”
    她认为,一个好的组织里的每一个成员的第一要件是“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在奉献关系这个根本认识指导下,好的企业组织应该呈现这样的面貌:“每个处于流程上的人更关心他能够为下一个工序做什么样的工作;每个部门都关心自己如何调整才能与其他部门有和谐的接口;下级会关注自己怎样配合才能够为上级提供支持,而上级会要求自己为下级解决问题并提供帮助。”
    在这本书中,陈春花教授再次强调了她最早在其代表作《领先之道》提出的观点——中国理念,西方标准。要讨论管理,我们必须去看文化对企业的根本影响,必须在文化背景下考虑管理模式。在管理中,我们可以用西方标准,也就是做事的习惯一丝不苟、遵照流程、不讲人情等。但绝不能套用西方的理念,因为那些理念是基于它的文化背景的,和中国的文化背景不相适应的。比如,陈春花教授举例说,“西方人比较强调自己能力的发挥,它认为是常识。而我们更强调的是,你要给我平台,而西方的文化是他自己创造平台,两者相差很远。”“西方人都是说自己可以照顾自己,中国则必须我们照顾大家。”
    回归根本,也意味着回归到各种管理内容的根本。按照陈春花教授的总结,企业管理的五项内容和它们的根本问题分别是:计划管理,回答资源与目标是否匹配的问题;流程管理,解决企业运营效率的问题;组织管理,回答权力与责任是否匹配的问题;战略管理,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文化管理,解决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
    中国企业20多年来普遍存在的十大经典问题:
    1. 应接不暇的西方管理理论和成功方法,为什么用到中国企业管理中就变味走样?
    2. 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时候,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怎样才能使组织变得有效?
    3. 面对市场的急剧变化,组织结构必须调整,但结构究竟能够解决企业的什么问题?
    4. 企业文化的实施十分困难,但效果却显而易见,企业文化能解决持续成长的问题吗?
    5. 管理大师忠告我们:不断变革和转型才能生存,但为什么企业变革的效果总不理想?
    6. 中国的企业领袖从创业到衰退往往速度很快,个人和制度的原因究竟何在?
    7. 经理人对外要面对市场竞争,对内要面对成长的员工,其角色的根本转变是什么?
    8. 中国企业热衷于追逐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但这些方法符合本企业的特性吗?
    9. 战略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战略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吗?
    10. 参与国际化分工使我们有机会步入全球化,但中国企业的未来在哪里?
回到根本,才可能寻求到中国企业管理的许多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