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镜头,镜头
导语:尀面文章

   轮到文飞了。导演让摄像换了个机位,招呼文飞过去拍摄。因为在刚刚结束的一轮比赛中失利,他和其余队员不仅接受了清扫路面的惩罚,还必须面对镜头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在团队中,谁必须为这次失败负首要责任?”
    “光线应该没什么问题吧?好,那开始录了。尽量回答得紧凑一些。”“这个……”文飞把扫帚放下来,用另一只手支着下巴。
    摄像把机器停了下来,等文飞构思好自己的答案。“好的,可以开始了。”良久,文飞打破了沉默,“我认为,这次失败并不应该由某个人来承担责任,因为这个任务是由整个团队来共同完成的。在这个团队里,代超是队长,他负责整支队伍的管理和成员之间的协调。如果说他有责任的话,也只是这一小方面的责任。而朱勇虽然在这一轮比赛中不是队长,他……”
    显然,文飞有着太多的顾虑,但这只造成了一个结果,他在镜头里看起来真的紧张极了,而且答案听起来让人不得要领。“停,停,停。”导演打断了文飞,“不要想太多。你只需要简明扼要地回答:谁,应该对这次失败负责?”
    文飞把手插在裤袋里,皱着眉头,凝视着地板,似乎在寻找两全其美的答案。摄像机周围的气氛陷入了一片尴尬,时间几乎趋于停滞。这些参加电视真人秀《巅峰营销》的经理人,虽然他们已经能在镜头下完成任务,但是转换到接受采访的状态时,他们尚未完全适应。

学会面对镜头

    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CBS)公司的《60分钟》节目中,观众无数次看到这样的场景:记者快速跑过停车场,努力接近某个公司的高层,试图对他进行短暂的采访,而那位遭遇“伏击”的管理人员总是想挡住镜头,或者命令记者和摄像立即离开并关闭摄像机。
    结果,在电视观众眼中,镜头里的那个人好像真的有点问题。更糟糕的是,记者们还会在镜头前向观众诚恳地解释,他们之前已经试过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诸如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以及特快专递与公司高层取得联系,但是均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本来似是而非的问题,到了观众的头脑中,反倒成了挥之不去的客观事实。
    在美国这样传媒业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经理人必须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镜头和电视记者。当媒体突然造访时,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结果的好坏取决于受访者的表现,而非等在门口的记者。有的经理人会机智而冷静地面对记者,有的经理人会对媒体避而不见,而最坏的情况,就是经理人和媒体被相互激怒,引发一场甚至是一系列灾难。
    国内的电视新闻媒体无法达到这种覆盖密度,相对应的,中国的经理人面对镜头的机会自然也不能与国外同行相提并论。“如果刚才在饭桌上的闲聊进行到一半,忽然出现摄像机镜头,你会怎样面对?”当参加《巅峰营销》的经理人面对这个问题时,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无助地望着同伴和导演:“这不会发生吧?之前说好了的,如果要拍摄的话,肯定都会提前通知的。”他们说的没错,不过从他们的反应至少可以看出,他们还没有准备好面对突然出现的镜头。

从适应到利用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在利用镜头。”提及比赛过程中选手和镜头间的关系,葆旭东的嘴角挂着得意的微笑。有一次他们被要求在北京完成一个制作电视广告片的任务,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既能负担制作成本,还要招募到合适的群众演员,成为最棘手的问题。“人们对摄像机镜头有一种天生的信任感。扛着摄像机,他们就知道你不是坏人。”葆旭东将镜头视作团队与外界关系的催化剂。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利用镜头的特殊力量,得到了免费的场地,赢取陌生人的参与热情。为了说服群众演员的参与,他们告诉对方,虽然演员只是义务参与演出,但是最后的成品会在电视台播出,可以获得上电视的机会。“规则里写得很清楚,我们不能说自己是中央电视台的。但即便如此,人们的参与热情依然很高。”葆旭东说。
    毕竟,镜头的作用并非只是让采访对象难堪。借助电视媒介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从而推广公司与品牌形象,也已经成为市场营销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北京操持着一份房地产生意的葆旭东深谙此道。
    “我来参加这个节目,除了想要争取那个百万年薪的职位,更重要的,还是希望能够通过镜头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形象。毕竟在电视上露过面,和别人接触时候的距离感就会小一点。”葆旭东说,他过去参加过一些电视节目,做了几次嘉宾。与人初次见面,对方若是碰巧看过自己参与的节目,沟通就会变得十分顺畅。他对镜头的态度,也比其他几位选手要“职业”许多。他曾对节目总导演杨乐说,“你不要修饰我,这就是我的个性。我希望自己在节目里有个性,而不是被修饰得像个好好先生,那根本不是葆旭东。”■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