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的梁伯强是广东中山小榄人。他开了一家叫做圣雅伦的日用品公司,8年来,他们专心做一种最便宜,但又偏偏最耐用的日用品——指甲钳。
1998年4月的一天下午,梁伯强在别人送来的一张包东西的旧报纸上读到一篇叫做《话说指甲钳》的文章,讲的是1997年10月27日,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在中南海会见全国轻工企业代表时拿出几把台湾人送给他的指甲钳大发感慨:“我们生产的指甲钳,剪了两天就剪不动了,人家的东西又精致又耐用,要盯住市场缺口找活路。”
做了十多年五金制品生意的梁伯强开始对这个被大多数同行忽视的利基市场产生了浓厚兴趣。他通过调研发现指甲钳这个市场大有可为:零售价2元的低端产品毛利率也有40%,高端产品更是两到三倍的利润。整个行业的全球市场容量大约有60亿元。最大的机会还在于,世界上还没有一家企业真正“看得起”这个行当。于是,梁伯强开始琢磨:既然剃须刀这样的小行当里能够生成吉列、舒适这样的大品牌,为什么我不能做个指甲钳中的吉列出来呢?
就这样,梁伯强正式启动了他“为全世界剪指甲”的梦想。大约3年之后,他的圣雅伦公司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三的指甲钳生产商,占据中国指甲钳市场大约27%的份额,中高端市场(单品出厂价2元以上)的份额更是达到60%。
从决定做指甲钳的第一天起,梁伯强就不把指甲钳仅仅看成一件剪指甲的工具:“如果只是工具,只要质量好一点,买一把够用一辈子。”在日本产品的启发下,学国画出身的他认定这个小玩意就像女孩子的挎包或者发夹一样,只要注入文化含量,把它变成时尚产品,完全可能提升附加值并且出现普遍性的重复购买。
事实很快就证明了梁伯强的推测,这个革命性的观念转变也很快让他尝到了甜头。1998年公司第一次参加北京“国际礼品展”的时候,他们展位的人气就超过了韩国的“777”。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推出了纪念香港回归一周年的主题产品。从那以后,打着文化的旗号走高端路线就成了公司坚定的战略。不但设计师们开始不断地花样翻新,把各种主题活动的标志、各种卡通人物的形象、世界各国的旅游风光等等文化因素都附着在指甲钳上。■
“行业的领袖不把市场看作一个既定的参数,而是看作战略的一部分。主动权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