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利润研究方法介绍 深科技关于本文的回复
在过去近三年的时间里,作为中国公司公允价值研究的领先机构,《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研究院以公司信任度为出发点,就国内上市公司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并满足公平竞争需要进行了持续研究。我们认为,影响一家公司未来利润的首要因素是其会计处理方法是否公允。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全面发布国内上市公司2005年度账面利润公允性状况研究成果,该研究以上证180指数公司和深圳100指数公司为样本。2006年4月17日出版的本刊集中介绍了公允利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架构。本期我们将结合部分研究案例详细介绍公允利润研究的方法。
典型案例:深科技
投资者通常相信账面利润主要是由公司外部市场环境或产品的市场周期状况决定的。只要市场向好的方向发展,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同时毛利率保持稳定,三项费用等损益项目也不出现太大变化,公司账面利润就能够实现增长。
这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公司业绩判断逻辑。按照这一逻辑,投资者的注意力应当集中到公司所在产业的市场周期,关注类似国际市场原料价格波动、投资与购并,进出口市场变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等等,而无需关注公司自行确定的会计处理方法。然而,深科技的案例或许会使你改变看法,并让你相信,会计方法决定着账面利润。
以生产硬盘磁头为主导产品的深科技(000021,SZ)颇受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欢迎。年报显示,由于电表、内存条及U盘产品销售大幅增长,公司2005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59亿元,按年上升16.44%,一举扭转了上年大幅滑坡的势头。尽管毛利率由上年的6.04%回落到5.41%,但主营业务利润还是按年上升4.09%,进而为公司当年账面净利润按年增长38.53%奠定了基础。
现在的问题是,公司除主导产品硬盘磁头以外的产品毛利率合计仅为4.18%,其中销售收入排名第二的内存条、U盘毛利率不到0.8%,即使2005年销售增长,以硬盘磁头销售收入和毛利率双双逐年持续下降为背景,公司产品销售合计毛利率真的仅仅回落了0.63个百分点吗?如果真实毛利率回落幅度远不止这一水平,公司2005年度账面利润增长还能够实现吗?
在已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决定毛利率变化的因素无非来自两个因素,一是变动成本,二是固定成本。其中,固定成本由固定资产当年折旧构成。通常,在固定资产原值未出现明显变化的前提下,采用前后一致的折旧会计方法核算出的该等成本在前后相连的会计年度之间应当是相当固定的。依据年报,公司2005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4.21亿元,与年初14.28亿元相比几乎保持不变,但当年确认的固定资产折旧却由上年的9103万元大幅减至4909万元,合计减少额4194万元。分析表明,如果固定资产折旧与上年一致,那么,公司2005年度毛利率按年下降幅度就不是以上提到的0.63个百分点,而是1.1514个百分点。照此计算,2005年度主营业务利润不是按年增长4.09%,而是按年下降5.95%。
为什么深科技2005年度固定资产折旧会按年大幅减少46%呢?答案颇耐人寻味。经查验,公司本年度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方法没有发生变更,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其他设备折旧年限依然分别是35年、10年、5年、5年。分类固定资产折旧数据表明,房屋及建筑物当年折旧1670万元,按年减少59万元;机器设备当年折旧2445万元,按年增加833万元;运输工具当年折旧82万元,按年增加31万元;其他设备当年折旧217万元,按年增加176万元。这些数据显然不能成为公司当年折旧大幅减少的原因。
像深科技这样的电子企业,其固定资产结构必然包括较大比重的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受技术进步和同业竞争影响,此类设备的折旧年限应当是所有固定资产类别当中最短的,否则不能反映设备的正常使用年限。2005年度,深科技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大致占固定资产平均原值合计的30%,公司自行确定的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折旧年限看上去为相当公允的3~5年。不过,让研究人员感到意外的是,公司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当年折旧仅346万元,按年大幅减少5189万元(减幅高达93.75%),占上述2005年折旧合计减少额的124%。由于公司年末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原值与年初相比仅减少910万元,因此可以排除由处置资产导致此类固定资产当年折旧金额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公司当年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已计折旧所对应的折旧年限根本不是董事会披露的3~5年,而是违反常识的94.18年。
发生在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当年折旧当中的异常情况令人不得不对深科技其他类别固定资产当年折旧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分析性复核表明,其他设备和运输设备的已计折旧年限也不符合董事会披露的5年,而分别是22.49年和8.58年。除此之外,长达35年的房屋及建筑物披露折旧年限本身就显失公允,同业公允折旧年限至少不低于30年。
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深科技2005年度因披露折旧年限显失公允、已计折旧年限严重脱离披露折旧年限而少计的折旧金额高达8008.64万元,相应的账面综合折旧率仅为3.58%,而公允综合折旧率却高达9.60%。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该公司当年账面利润的真实性。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发现,该公司针对应收款项的坏账拨备会计方法同样显失公允,其中账龄1年以内的坏账拨备比例仅为1%,1~2年为5%,2~3年为15%,3年以上为50%。如按照账龄1年以内5%、1~2年25%、2~3年50%、3年以上100%的公允拨备比例计算,公司当年应计未计坏账拨备合计3955.99万元。
少计费用就是虚增利润。受上述两种会计方法显失公允影响,深科技2005年度应计未计费用合计11964.63万元。于是,尽管公司年报披露实现账面税前利润35365.61万元,实现账面净利润31534.61万元,账面EPS为0.4303元,但调整后的公允税前利润仅为23400.98万元,公允净利润仅为20901.85万元,公允EPS仅为0.2852元。至此,深科技利用显失公允的会计处理方法人为实现2005年度账面利润增长终于得以真相大白。
在资本要素市场化流动的时代,会计之所以能够成为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债权人相互交流公司财务信息的工具,关键在于借助会计方法的高度标准化可以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比较不同公司之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便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指引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如此说来,会计处理方法的公允性取决于两个方面,即是否符合会计准则,是否与同业公司保持必要的一致。关于前者,重点不是公司管理当局的表述,或者是形式上的符合,而是结果上的符合。在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针对财务报告进行的符合性测试可以得出会计处理方法公允与否的判断。关于后者,由于在同业比较上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过程,因此,判断一家公司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存在重大公允性瑕疵,其实并不困难。
在前述深科技的典型案例中,虽然表面上看深科技自行确定的折旧会计方法未发生形式上的变更,但是,由于在固定资产原值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前提下出现2005年度折旧金额较上年大幅减少这一会计处理结果,因此,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该公司当年采用的折旧会计方法已发生隐蔽的和实质性的变更。这显然是违反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说,由于任何导致账面利润发生变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变更都必须如实向财务报告使用人做出详细披露,因此,深科技不仅在会计处理方法上违反了会计准则,而且在信息披露上也违反了会计准则。
接下来,由于绝大多数电子类公司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的账面折旧年限为5年,而深科技2005年度的账面折旧年限为94.18年,由此增加账面利润,因此,同业比较的结果同样表明该公司所采用的折旧方法显失公允。
依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谓公允,本意是不受忌妒。遵循这一本意,深科技2005年度账面利润大幅增长的会计结果无疑是显失公允的。确切地讲,这一会计结果不仅会遭到同业公司的忌妒,同时也会遭到其他投资者的忌妒。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将全面遭遇亏损的打击。原因是并非所有公司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都是有欠公允的。研究表明,大致有两成的国内上市公司至少在会计结果上表明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公允性。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在目标头寸中剔除那些会计处理方法显失公允的公司,将有助于避免投资决策失败。
我们相信,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股市之所以经历了长达4年的熊市,就是由于忽视了上市公司会计处理方法的公允性风险。当前中国股市之所以重新活跃,不仅是由于股权结构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有望趋于公允。
从账面利润到公允利润
显失公允的会计处理方法足以影响到账面利润的公允性。就像前述深科技案例提供的数据那样,如果实现公允折旧和公允坏账拨备,其2005年度税前利润35365.61万元将调整到23400.98万元,调整幅度高达33.83%,调整系数为0.6617。其中,调整前的税前利润就是有欠公允的账面利润,调整后的税前利润就是公允利润。
公允利润是指以会计处理方法全面遵循会计准则并满足市场竞争需要为前提的账面利润。如果一家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在固定资产折旧、坏账拨备、投资减值、政府补助、出售资产溢价、预计负债、关联方交易等会计处理方法上全面遵循会计准则,同时与其他公司特别是同业公司不存在较大的竞争性差距,那么,这样的财务报告所披露的账面利润就是公允利润。反之,则是有欠公允的账面利润。
账面利润公允性风险是通过会计处理方法变更释放的。由于现行市场监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发现财务报告存在重大差错时及时进行差错调整,因此,上述估值风险在理论上可能随时释放。值得一提的是,深科技以往两个年度的固定资产折旧都存在重大公允性瑕疵,其中2005年度账面折旧合计比2004年度减少4193.93万元,比2003年度减少10507.59万元。如果说公司2003年度账面折旧是公允水平,那么,一旦进行会计差错调整,对估值构成的影响将有可能大大超过上述33.83%的程度。
另一种可能是深科技在账面利润显失公允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但对于公司高管来说,由此产生的风险更大。道理很简单,这里所说的账面利润显失公允,或者重大公允性瑕疵,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就是财务报告虚假陈述。鉴于证据确凿,其股票的任何持有者都有资格向法院提出民事诉讼,要求公司高管停止因财务报告虚假陈述对其利益构成的侵害,要求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做出民事赔偿。
账面利润应当是公允利润。从根本上讲,这是市场经济下公平竞争法则的要求。从公司高管所承担的受托人责任来讲,全面遵循会计准则,不得采用与会计准则相违背的会计处理方法,本身就体现了公平竞争法则的要求。这完全符合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当然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不受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制度性约束。
公允利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还原账面利润的真实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的决策需要。
在我们的研究规划当中,公允利润并不是终极目标,而是在公允利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公允利润的成长性。相应的逻辑是首先从账面利润到公允利润,再从公允利润到成长性,进而实现投资者利益与公司利润同步最大化。事实证明,在不同公司之间,那些账面利润公允性程度较高的公司,其股票的市场表现远远领先于那些账面利润显失公允的公司。
公允利润研究的方法是在财务报告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与会计准则之间进行符合性测试,并在充分借鉴良好执行会计准则公司所采用会计处理方法的情况下,利用一揽子调整方法及模型将账面利润调整为公允利润。
如何判断坏账拨备公允性
自1998年以来,针对应收款项不可回收风险确认的坏账损失准备一直是上市公司年报的一个重要看点。这主要是由于以往的国内会计制度不要求A股公司在会计处理方法当中引入资产减值。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最初引入坏账拨备会计处理方法的是赴境外上市公司,到1998年扩大至所有含外资股的上市公司,到2000年再扩大到全部上市公司。这也是为什么2001年5月以后国内股市开始步入漫漫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表明,在前后三年的时间里,先后有超过200多家上市公司因资产减值而陷入亏损,更多的公司因资产减值结束以往的账面利润成长趋势。显然,如果此前就采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这些公司的账面利润很有可能原本就是亏损或滑坡的,只是不公允的会计方法将这些市场空头信息加以掩盖了而已。
有迹象表明,在所有资产减值准备当中,坏账拨备对账面利润的影响程度最大,大致占75%~85%的比重。之所以在公允利润研究当中将坏账拨备作为一个最主要的调整工具,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认为,虽然国际会计准则(IAS)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CAS)都没有给出公司可以遵循的坏账拨备比例,但在要求资产负债表列报的应收款项必须是账面原值充分扣除坏账拨备后的余额这一点上是充分一致的,目的是维护账面价值的可靠性,并符合资产计价与损益核算所遵循的审慎原则。受此指引,如果一家公司针对应收款坏账风险采用的一般拨备比例明显低于另一家公司,以至于存在拨备不充分的情况,那么,无论二者账面利润在金额上是接近还是前者大于后者,其业绩就容易受到忌妒,受到公允性质疑,进而不受信任。
公允坏账拨备是指坏账拨备的一种状态,该状态能够满足已计坏账拨备合计能够在无需改变拨备比例的前提下覆盖或接近覆盖不良应收款项合计的条件。其中,已计坏账拨备是指按照公司自行估计的拨备比例计算并在会计报表注释当中列报的拨备金额,不良应收款项是指债务人在合同约定的付款期限内未履行债务的逾期应收款项。作为流动资产,应收款项应当满足能够在1年内足额变现的条件,因此,无论是否逾期,那些账龄超过1年的应收款项无疑具有不良债权的性质。
以拨备覆盖率来衡量坏账拨备的公允性程度并不新奇。在中国银监会依据《巴塞尔协议》核心原则制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当中,针对不良贷款损失风险的公允拨备,非常明确地定义为已计坏账拨备合计对不良贷款合计的覆盖程度,即拨备覆盖率。相应的风险评级标准满分为20分,只有拨备覆盖率达到或接近100%,才能获得满分。
对可能发生的应收款项坏账损失采取拨备的方法加以处理体现了会计核算自始至终必须遵守的审慎原则。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应当在结果上满足以下条件:充分估计应收款项的不可回收风险及由此带来的损失,既不高估资产并少计费用、虚增利润,又不低估资产并多计费用、隐瞒利润,以维护会计报表资产计价和损益核算的公允性。
研究表明,一家公司的应收款项坏账拨备要想达到公允水平,其拨备比例应不低于账龄1年以内5%,账龄1~2年25%,账龄2~3年50%,账龄3年以上100%。依据2005年报,超过20%的样本公司自行确定的坏账拨备比例达到或接近这一水平,其中,一些公司甚至高于这一水平。例如,中兴通讯(000063,SZ)2005年度变更前自行确定的坏账拨备比例为账龄6个月以内0%,6~12个月15%,12~18个月50%,18~24个月75%,24个月以上100%。
许多人相信,经过7年之后,目前投资者所面对的A股上市公司坏账拨备风险已大大降低。总体上看情况的确如此。但研究表明,依然有不在少数的公司所采用的坏账损失确认方法不能满足公允拨备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不恰当地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该等坏账拨备办法的公允性瑕疵在于忽视了因账龄延长而不可回收风险加大的实际情况。例如,山东海化(000822,SZ)自行确定的坏账拨备比例为不区分账龄的应收款项余额8%。说起来这一拨备比例并不算低,但由于公司2005年末账龄1~2年不良应收账款按年增长46.78%,账龄3年以上恶性不良应收款项合计按年增长103.04%,以至于账面已计坏账拨备仅为4584.55万元。如果按照上述公允坏账拨备比例计算,该公司2005年度应计坏账拨备10221.61万元,由此产生应计未计坏账拨备5637.06万元。
二是账龄1年以内应收款项不确认坏账损失。G漳电(600767,SH)自行确定的坏账拨备比例为账龄1年以内0%,1~2年5%,2~3年20%,3~4年40%,4~5年60%,5年以上100%。2005年度,公司账面已计坏账拨备527.53万元,已计拨备覆盖率仅为9.96%。对比之下,同期公允坏账拨备应达到3106.26万元,应计未计坏账拨备2578.73万元。年报显示,该公司年末应收账款2.63亿元账龄全部为1年以内。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电力公司销售对象较为集中,但仍不能排除发生坏账的可能性。例如,G华靖(600886,SH)以前年度曾发生将不良债权出售给银行之后,由于债务人不能按时支付利息而被迫确认预计负债的事项。
三是严重低估坏账拨备比例。G同方(600100,SH)自行确定的坏账拨备比例为账龄1年以内1%,1~2年5%,2~3年15%,3~4年30%,4~5年50%,5年以上100%。由于账龄结构恶化,即使按照上述公允坏账拨备比例计算,该公司2005年度应计坏账拨备47347.56万元,公允坏账拨备覆盖率也只能达到66.50%。而公司账面已计坏账拨备仅为18192.21万元,相应的账面拨备覆盖率为25.55%。经查验,公司2005年末恶性不良债权大幅增长,其中账龄3~4年增长3900万元,增幅50%,账龄4~5年增长4297万元,增幅112%,账龄5年以上增长3362万元,增幅223%。
四是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坏账拨备方法不同。例如,福耀玻璃(600660,SH)针对应收账款自行确定的坏账拨备比例为账龄1年以内5%,1~2年30%,2~3年50%,3年以上100%,针对其他应收款则采用个别认定法确认坏账损失。然而,没有证据表明两类应收款项在账龄越长、不可回收风险越大这一普遍规律上存在任何差异。
五是不严格执行披露坏账拨备比例。例如,长安汽车(000625,SZ)自行确定且披露的应收账款坏账拨备比例为账龄1年以内5%,1~2年10%,2~3年300%,3~4年50%,4~5年80%,5年以上100%(其他应收款采用个别认定法),但分析表明,公司2005年末账龄1年以内应收账款已计坏账拨备为1553.56万元,而按照上述披露比例计算的应计坏账拨备为3011.88万元。
六是母子公司坏账拨备比例不同。例如,百联股份(600631,SH)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自行确定的坏账拨备比例为账龄1年以内0%,1年以上5.5%;但纳入其合并报表范围的华联超市(600825,SH)自行确定的坏账拨备比例为账龄半年以内0%,半年以上8%。在另一个案例中,凯迪电力(000939,SZ)自行确定的坏账拨备比例为账龄半年以内0%,0.5~1年5%,1~2年6%,2~3年10%,3~4年20%,4~年30%,5年以上100%;而子公司东湖高新(600133,SH)自行确定的坏账拨备比例为账龄1年以内3%,1~2年5%,2~3年10%,3~4年20%,4~5年50%,5年以上80%。经查验,上述两家公司均未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母子公司会计政策差异调整情况。
值得赞赏的是,一些公司不仅坏账拨备比例达到或者接近公允水平,而且账面已计坏账拨备覆盖率接近甚至超过100%。另一方面,虽然一些公司自行确定的坏账拨备比例与公允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但由于账龄结构良好,账面已计坏账拨备覆盖率也较为良好。研究表明,影响一家公司应收账款坏账拨备公允性状况的因素大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公司自行确定的坏账拨备方法,二是应收款项账龄结构。
如何判断折旧公允性
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公允性的判断首先要明确的概念包括折旧、折旧年限、残值率、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分类、固定资产原值、账面已计折旧、应计折旧、应计未计折旧等。其中,折旧是指实现固定资产在正常使用寿命期间完成系统摊销的会计方法。折旧年限是指在固定资产正常使用寿命的基础上,参照同业竞争与技术进步等因素确定的,系统摊销固定资产原值的年限;残值率是指预计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终结时处置价值对原值的比率。年折旧率是指由折旧年限和残值率决定的,用于计算固定资产正常使用期间折旧成本的比率。如折旧年限为10年,残值率为3%,年折旧率为9.7%,即(100%-残值率)÷折旧年限。固定资产分类是指将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按照近似折旧年限加以划分的方法,其构成应当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需要。固定资产原值是指在会计期间以期初、期中、期末反映的购建固定资产发生额,其中包括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原值、已计固定资产减值拨备、已提足折旧仍在使用的固定资产原值。账面已计折旧和应计折旧是指两种不同的折旧表示方法,其中,已计折旧为会计报表列示的当期折旧金额,应计折旧是按照公允折旧年限、残值率以及相应的年折旧率计算的应计折旧资产原值当期折旧金额。应计未计折旧是指应计折旧已计折旧之间的差额,通常表示账面折旧有欠公允的程度。
折旧的重要性在于固定资产通常占据一家公司总资产较大的比重,即使是按照较长的折旧年限计算,所形成的固定成本在营业成本当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构成。如果低估折旧并相应降低当期折旧成本,那么,可以获得较高的毛利率。相反,如果高估折旧并相应增加当期折旧成本,那么,必然降低毛利率。严格地讲,那种依靠低估折旧来实现的账面利润,即使较为可观也是不值得信任的,并且存在因提高折旧率而导致未来账面利润明显下降的风险。而高估折旧年限,虽然短期内账面利润会收到影响,但随着固定资产原值中已提足折旧仍在使用的金额越来越大,其未来账面利润有着逐年增长的可能性。
影响一家公司固定资产折旧公允性状况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固定资产分类,二是折旧年限,三是残值率。无论是依据国际会计准则,还是依据国内会计准则,它们统统是由公司管理当局自行确定的。
兰州铝业(600269,SH)自行确定的固定资产分类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动力设备、运输设备、其他设备。但在公允条件下,动力设备不应成为一个单独的分类,而应当并入机器设备;此外,应当单独划分电子设备和办公设备两个分类,而不能以其他设备笼统取代。由于电子设备和办公设备的折旧年限较短,因此,公司自行确定的分类本身就存在低估折旧成本的嫌疑。进一步说,研究人员发现,该公司自行确定的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均远远脱离公允水平。其中,有色金属行业房屋及建筑物的公允折旧年限为25年,机器设备(含动力设备)公允折旧年限为10年,运输设备公允折旧年限为5年,其他设备公允折旧年限为5年。但该公司披露的折旧年限房屋及建筑物为40~45年,机器设备为14~18年,动力设备为18~20年,运输设备为12年,其他设备为14年。
分析表明,按照财务报告提供的数据计算,兰州铝业2005年账面综合折旧率仅为3.97%;按照公允折旧年限计算,公司当年公允综合折旧率却高达8.35%,由此产生的应计未计折旧多达12303.11万元。其中,机械设备的应计未计折旧达到7514万元,运输设备为2116万元,房屋及建筑物为1440万元,动力设备为1259万元,其他设备为777万元。另外,公司自行确定的固定资产残值率高达10%,这也是导致折旧显失公允的因素之一。
令人不安的是,如果兰州铝业采用公允折旧年限,其2005年度实现的账面税前利润12997.66万元将改写为695.55万元。不言而喻,对于目前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来说,他们所承担的账面利润公允性风险是非常巨大的。研究人员相信,终有一天,兰州铝业固定资产折旧显失公允的问题会得到纠正,到那时,无法识破公允折旧风险的投资者必将付出惨重代价。
不过,在上证180指数公司和深证100指数公司当中,研究人员也能够发现一些公司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存在超公允记录。例如,G包钢(600010,SH)采用双倍余额法计提折旧,其中,房屋及建筑物披露折旧年限为10~40年,已计折旧年限仅为8.77年;通用设备披露折旧年限为4~28年,已计折旧年限仅为6.74年,专用设备披露折旧年限为5~35年,已计折旧年限仅为5.94年;运输设备披露折旧年限为8~12年已计折旧年限为6.33年。其中,除运输设备外,其他分类固定资产账面已计折旧年限均明显低于公允水平。这导致该公司2005年账面综合折旧率高达14.80%,而公允综合折旧率为8.52%;应计折旧77822.20万元,已计折旧135095.41万元,应计未计折旧-57273.21万元。按照公允折旧计算,公司2005年度实现的账面税前利润就不是112750.65万元,而应当是170023.86万元。这也是该公司当年的公允税前利润。
经查验,公司于2004年度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平均年限法变更为双倍余额递减法,导致当年税前利润减少21366.42万元,账面综合折旧率提高至16.24%,而变更前(2003年度)仅为8.50%。由于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公司2005年账面综合折旧率按年下降1.44个百分点。照此推算,在不增加固定资产原值的情况下,未来5年内,公司将不断降低固定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逐年释放加速折旧对账面利润的有利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采用加速折旧政策不可避免地减少了近期账面利润,但从长计议丝毫不损害投资者利益。借助加速折旧政策,公司的竞争力将不断增强,未来的利润增长前景将越来越好。
如何判断政府补助公允性
政府补助是指政府通过向企业转移资源、以换取企业在过去或未来按照某种条件进行有关经营活动的援助。在国内,政府补助被视为补贴收入。需要说明的是,在政府补助会计核算与列报上,现行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细微但重要的差异。国际会计准则将政府补助分为两种类型: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首先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或者将收到的补助作为递延收益,或者在确定资产账面价值时将补助金额扣除并通过减少折旧费的方式在其使用寿命期间内确认为收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则在损益表内通常作为一个贷项单列,或从损益表有关费用项目中扣除。而现行会计准则则不区分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本期收到的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收益。严格地讲,这种会计方法混淆了资产与收益的界限,对投资者很容易形成误导。
需要说明的是,新会计准则在政府补助会计处理方法上已彻底纠正了上述错误,几乎完全接受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为此,有关政府补助会计处理公允性的判断应当采用新会计准则,也就是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
研究表明,不区分政府补助类型,亦不披露政府补助的具体用途,进而回避政府补助的会计属性,全部而不是依据会计属性确认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是目前国内上市公司较为普遍的公允性瑕疵。例如,G中企(600675,SH)2005年度补贴收入项下,除15.06万元按拨款部门要求计入资本公积外,其他金额为3500.27万元的政府扶持金均确认为当期收益。由于未见说明该等扶持金的具体使用事项,无法证实其当期收益的会计属性,因此确认为当期收益显失公允。类似的情况是,青岛啤酒(600600,SH)2005年度公司各子公司收到地方财政奖励,共计7485.98万元。由于未披露确切使用事项,无法证实是否属于与当期收益相关的补助事项,进而具备确认当期收益的会计属性。
在另一个案例当中,金融街(000402,SZ)2005年度收到的政府补助6766.52万元有着明确的用途,即用于金融街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显然,此项收入属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相应的收益年限等同于该等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年限。在这种情况下,将其直接确认为当期收益,意味着将原本在未来20年甚至更长时期获得的收益提前一次性浓缩在一个会计年度加以确认。
如何判断长期投资减值损失公允性
虽然长期股权投资在性质上与应收款项不同,但如果它不能带来收益,在会计上同样被看作是不良资产。根据资产减值会计的原理,一项长期股权投资,在权益法核算下,如果其初始投资额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因被投资企业持续亏损或巨额亏损而发生权益减少,并导致其账面价值减少,便形成长期投资减值。对于持有至到期日的长期债权性投资,一般不考虑长期投资减值。根据审慎原则,当发生减值时,在权益法核算下,如果当期权益减少金额巨大,或者连续两年发生权益减少,应当按照最近两年权益减少金额合计的50%确认长期投资减值拨备。此外,如果在确认初始投资额的同时确认了相应的股权投资差额,在确认长期投资减值拨备的同时,还应当将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摊余价值全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冲减当期投资收益。
G国安(000839,SZ)持有巨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5%的股权,初始投资额为3500万元。最近两年,公司对巨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累计权益减少额分别为-515.16万元、-720.98万元。平均权益减少额为360.49万元。由于公司未就此确认投资减值损失准备,2005年度长期投资项下形成应计未计减值损失360.49万元。
上海石化(600688,SH)的情况是,公司持有联营公司上海金浦塑料包装材料公司50%股权,投资额为美元2020.4万元,约人民币16567.28万元。最近两年,上海金浦塑料包装材料公司权益调整金余额分别为2005年-427.3万元、2004年-959.5万元。我们认为,当子公司连续两年发生权益减少,应当按照最近两年权益减少金额合计的50%确认长期投资减值拨备,为此,长期投资应计未计减值为693.4万元。
G星湖(600866,SH)2005年应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765.65万元,已计减值准备0万元,应计未计减值准备765.65万元。经查验,公司权益法核算的联营子公司上海博星基因芯片责任有限公司,初始投资金额10000万元,持股比例50%,年末余额7657.07万元。鉴于上海博星芯片责任有限公司已连续三年亏损,故应对此项投资计提减值准备。
如何判断出售资产溢价公允性
因出售一项资产而获得收益的前提是,资产的出售价格大于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过,资产的出售价格或成交价格应当是公允价格。未经评估的资产价值或账面价值不构成公允价格,而评估价值仅仅形成出售资产交易的基准公允价格。严格地讲,只有在基准公允价格的基础上,经过公开议价的必要程序而产生的价格才是公允价格。该等公允价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是出售资产的公允溢价收益。
受此指引,如果一项资产在出售前未经交易双方认可的第三方评估,或在评估后未经公开议价,交易所产生的溢价收益都是有欠公允的。在将账面利润调整为公允利润时,有必要将除评估后有效期内实际增值以外的成交价格大于评估价值的金额从溢价收益当中剔除;或者将未经评估而成交价格大于账面价值的金额从溢价收益当中剔除。在个别案例中,尽管出售资产本身不产生收益,但如果可以据此回拨以前年度拨备的资产减值损失,由此获得的收益同样是不公允的,亦应当在账面利润的基础上予以剔除。
G城建(600266,SH)2005年度实现账面税前利润28993.76万元,但这主要是由出售资产溢价收益贡献的。2005年2月6日,公司向北京市东城区住宅发展中心出售北京城建东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54%股权,该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1635.75万元,成交价格为31000万元,溢价收益高达17697.57万元。公司称该成交价格依据市场价格而定,但经查验,事前未经第三方评估,亦未经过必要的公开议价程序,无法证明其市场价格的属性。
中海发展(600026,SH)2005年向关联方共出售四艘运输船只,其账面价值与成交价格差距较大,同时均未经过第三方评估。其中,账面价值与成交价格差距最大的标的,账面价值仅为92.96万元,而成交价格高达5146.23万元。此四项交易产生溢价合计9487万元,由于公司未披露能证明其交易价格为公允价值的信息,因此,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定,该四项资产出售得到的收益不应计入当年损益,而应当计入资本公积。
如何判断预计负债公允性
预计负债是在公司在形成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并可准确计算的情况下确认的。相应的会计准则非常明确,但许多公司未能严格遵循。
根据年报,山西焦化(600740,SH)为山西汾河生化有限公司提供了5900万元的借款担保,其中2005年末有1300万元的担保借款到期。由于汾河生化公司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不佳,暂时无力偿还,债权银行为此于2005年从公司账户划拨本金350万元,于2006年1月再从公司账户划拨本金350万元,合计700万元。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按照已经流出的经济利益计算,该公司应确认由逾期担保引发的预计负债为600 万元;如果依据现时义务计算,本年度应确认的预计负债为1300万元。然而,公司当期已计预计负债为0。
桂冠电力(600236,SH)2004年公司收到大化瑶族自治县水利局大水利罚字[2004]1号《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公司在2004年9月30日前缴纳大化水力发电总厂2002年1月1日至2003年9月30日所欠水资源费1111.5万元并处以两倍的罚款,同时,对从2004年9月18日起至缴纳之日止每天加收2‰的滞纳金。上述水资源费、罚款及滞纳金总计2615.184万元。公司同年12月24日向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该行政处罚决定书。2005年9月27日,维持大化县水利局做出的行政处罚的决定。公司遂于2005年10月24日上诉至广西高级法院。
研究人员认为,当地行政主管机关的处罚对公司来说显然是构成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不能由于不服行政处罚,或以司法程序尚未结束为理由而拒不确认预计负债。严格地讲,该公司2004年度就应当为此确认预计负债2615.184万元,2005年末仍拒不确认预计负债实际上是以错误的会计处理方法拖延不利事项对公司账面利润的负面影响。
深宝安(00009,SZ)为深圳泰丰集团公司提供担保,截至审计报告日,公司已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偿还贷款本息2957.62万元。依据目前泰丰集团资产查封等实际情况,公司对为泰丰集团贷款本金23072.50万元(2004年底担保余额)合计已计提了13223.62万元的预计负债。研究人员认为,对于逾期担保应全额确认预计负债,不能依据主管意愿,或以尚未发生的事项为理由,有选择地部分确认。为此,公司2005年度的应计未计预计负债为6891.26万元。
如何判断资金占用费公允性
以关联方之间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为事项,向关联方收取的利息不应确认为当期收益。依据现行金融法规,对企业之间发生的非经营性占用收取融资收益应当属于违反法规行为。依据会计准则,凡是有证据表明一项交易或事项很可能涉嫌违反法规行为,相应的收益不得确认,倒是应当确认由此形成的经济损失。
梅雁股份(600868,SH)2005年度实现账面税前利润仅为646.77万元。年报显示,公司当期收取并确认为收益的资金占用费却高达1930.50万元。莲花味精(600186,SH)2005年度实现账面税前利润也只有706.15万元,而当期公司收取控股股东莲花味精集团的资金占用费竟然达到2409.99万元。在这两个案例中,如果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公司2005年度账面利润均出现亏损。
总之,在公司治理和财务报告尚不能受到投资者充分信任的情况下,大意地相信公司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将保持前后一致,进而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公司的外部环境,足以成为投资失败的原因。研究表明,虽然外部环境变化足以影响公司未来账面利润,但这必须是以历史账面利润全面遵循会计准则并满足公平竞争需要为前提的。为提高公司未来利润预测的准确性,正确的做法是,首先确信公司以往会计年度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公允的,其次再专注于公司外部环境的研究。
(本文作者为《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清议,研究员王姝、王静、方琦、李睿、孙斌、辛渐、周俊、赵卫臣、郑佚楠、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