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模式”引发富饶的贫困
时下对“跨国公司的经济飞地”带来的贫困,多有诟病。地方政府为了在本届任期内“有所作为”,缺乏培育民间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的耐心,纷纷倾全力打造“跨国公司的经济飞地”。从而导致在全球工业化分工中,只能通过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和税收优惠等政策的投入,在外资企业的产业链中充当加工和组装环节的角色。而这些低端环节,最大特点就是耗费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和附加值低,给地方发展的实际贡献很低。
苏州是典型的“飞地模式”。在苏州工业的发展初期,许多合资外资企业迁入苏州是源于在浙江和其他地区享受税收“两免三减”期限已到,希望通过改变厂址,重新获得优惠。并且还能无限度获得廉价资金的照顾。于是这些车间就如蒙古包一样“逐水草而居”,漂移到政策更优惠,土地、劳动力更廉价的地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苏州在全国大中城市GDP排行榜上居第四位,名列上海、广州和北京之后。苏州的实际吸引外资规模超过上海、深圳,居全国各城市之首。人均GDP上去了,但是人均收入却停滞不前,造成富饶的贫困。
最佳诠释苏州“飞地模式”的当属罗技鼠标。这是瑞士与美国合资的一家鼠标制造商,生产工厂设在苏州。该公司每年向美国运送2000万个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鼠标。罗技鼠标在美国的售价约为40美元。在这一价格中,罗技凭借品牌拿走8美元,分销商和零售商拿15美元,另外14美元进入海外零部件供应商的腰包,中国从每只鼠标中仅能拿到3美元,而且工人工资、电力、交通、税收和其他经常开支全都包括在这3美元里。
同样是引进外资,由任期利益的政府官员所主导的路径与由企业家所主导的路径,有着本质的差异。
当然,在企业界也有误区。有些企业以为要征服全球市场,就要到繁华大都市去开设总部,就要到市场中心去安营扎寨。或者要推出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包装和广告的强有力品牌。于是他们抓住“走出去”的卖点,在外面赔本赚吆喝,最后还由于海外战线过长,而丢失了本土优势。有些或者干脆跪在那里一心盯着跨国公司看,等待着被收编以提升自身价值。可是,当收购完成,外资首先要做的是消灭本地品牌。当事人或可因为被收购而获得了一时的利好,但是地方的自主品牌消亡,却使当地重新沦为“跨国公司的经济飞地”,重新开启了在产业链低端磨难的历史。
自主品牌造福一方水土
一个地方贫困还是富饶,关键看有没有龙头品牌企业。如果龙头品牌企业能够把市场与整合资源的主导权系于一身,则这一方水土就富有了。这里面关键是企业的运作。
做企业是力行者的事业。一种伟力,在那些敢想、敢为、负重、淡泊而坚定的企业家身上聚集,推动社会前进,产生巨大的激励。沈文荣就是这样一个聚集着伟力并产生巨大激励的人。没有什么特权与政策优惠可以倚仗,他硬是把一个靠45万元集资建设的镇办作坊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钢铁集团。2005年,沙钢集团钢产量突破 10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紧随宝钢、武钢、鞍钢之后,跻身于《英国金属通报》推出的全世界钢铁企业排名第22名。沙钢从开始在一条街上占地几千平米,扩展到一个镇、一个城市以及相邻地区,占地10平方公里,而且使得周边经济普遍受惠。这一切,都源于沙钢向世界开放其生产过程。农民出身的沈文荣,太知道沙钢缺什么和需要什么了。他把他的引进冠之以“开放型的自力更生”。表面上是引进设备,实质上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观念;先‘拿来’,再完完全全变通为我们自己的东西!沈文荣说话的底气在于他掌握着沙钢品牌与市场通道。他牢牢掌握着资源整合的主动权。
沙钢的引进跟一般公司不同。它的引进不是创新过程的结束,而是创新过程的开始。沈文荣深知,国外先进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花钱引进设备后,如果仅仅维持现状,用不了几年就落后了,企业的竞争力又会丧失。因此,引进先进设备的关键在于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比如沙钢引进的比兹顿生产线,三年半后就落后于国内先进水平了。这条生产线设计年产量为25万吨,沙钢通过密切关注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改造这条生产线。在原有炉体上加载了国际新技术,新设备。消耗不断下降,指标不断上升。炉壳上加载了喷氧栓,缩短炼钢时间。2005年,这条生产线产量能达到60万吨。再比如,沙钢的亚洲第一炉年产量设计能力67万吨,通过技术改造,2004年产量达到97万吨,综合能耗全国最低。
2002年沙钢收购德国蒂森集团多特蒙德钢铁厂全套流水线设备,并投巨资进行改造和提升。总投资达220亿元。2004年11月,设备安装调试成功,流水线统统提前投产。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闻讯赶来了。这位老资格科学家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沙钢后,一种触电的感觉袭遍全身。他感慨万千地说:“我当上海市长时,宝钢搞一个300万吨的项目,要调动全国的力量花上七八年才能投产,现在,一个县级市的沙钢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两三年时间一鼓作气就搞成了650万吨,说明我国搞工程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沙钢经验的模式意义
一般的理解是,苏商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领先于全国,并创立了“离土不离乡”的兴办乡镇企业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兴起于“离土”,领先于“离土”的苏商,却因一味固守“不离乡”,企业的发展空间逐渐受到限制。
地处张家港的沙钢,却对苏商模式作了全新的诠释,“离土不离乡”被赋了全新的内涵。从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到产品出口国外、介入全球资源供应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战略供应链,沈文荣带着沙钢,一步一步朝着世界钢铁大王的目标靠近。有些人把全球视野看得很崇高,提出从月球上看地球。但是那样高度是有了,但是却什么也看不清,不见得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沈文荣则站在大地上看钢铁,从人本出发抓资源配置,始终能够把住钢铁的脉。
沈文荣深知自己,也知世人。什么东西让自己放心,能够满足他的好奇心与完美追求的东西,就一定是能够打动世人的东西。他认准了性价比。沈文荣确信,钢铁业市场的高端在中国,这个钢铁生产与消费大国客户的需求在很快的更新中,只要你把准了最终需求的脉搏,就可以高举品牌与技术的大旗,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据此,沈文荣硬是塑造了“工厂不离土便可走世界”的模式。没有核心技术,沙钢能够通过引进合资把技术变成自己的;没有品牌,沙钢能够倾注全部心血与意志力打造一流品牌;没有人才,沙钢能够从人本出发引进人才。
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得沈文荣砥砺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一种根植于本地而又无边界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真正的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越是本地的,越是全球的。以统一的特征洞察本地需求的样式与走势,这样也就实现了全球化经营。当然只有那些灵活、外向、能充分利用其敏感性和理解能力的企业家才能进入这样的境界。只有积累对每个微观宇宙的观察,才能最终形成对全世界的洞察力。从人类的基本需求出发,洞察本地的微观宇宙,就能见微知著。或许,这也是沙钢模式的意义所在。
沈文荣通过引进设备顺利模仿了技术、模仿了商业模式,可是却遭遇了制度建设滞后的攻坚战。作为民营企业,沈文荣个人拥有29.98%的股份,包括沈文荣在内的管理团队掌控着超过80%的股权,存在着“一股独大”的弊端。一言九鼎的沈文荣拥有沙钢的绝对控制权。这样一种体制,能够调动一切资源迅速做大,但却无法经营管理一个全球布局的钢铁帝国。如何破解这道“后发劣势”的思考题,决定着沙钢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