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李辙:投资在前,思想在后
导语:“适时适势做适合的产品”。李辙的这个投资理念,俨然已经成了他的人生理念

      21年前,顺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李辙涉足当时还算新鲜事物的贸易行业。
      17年前,当个体餐饮在北京尚属凤毛麟角的时候,李辙连开三家连锁酒店。
      14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房地产为何物,李辙就断定了今天房地产狂潮的汹涌,以闪电般速度仅三天时间签下了第一份土地转让合同。
      如今,位坐加拿大LVC国际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的他,憧憬着一个“不图回报的公益事业”——生命科学。
第一桶金
      李辙的人生充满浓墨重彩的冒险性。
      1984年,刚刚脱下海军军装,首次穿上工作服,李辙径直走向长城饭店的大厅前台,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当时的中国到处充盈着新鲜事物,投资创业的机会与人群频繁擦肩,李辙时刻伺机以待。
      凭着当年在福建当兵的关系,李辙结识了菲律宾和香港在大陆投资建厂的两位朋友,便开始与他们合作,捣腾起了塑料玩具制品。很快他就与北京百货批发部签订了平生第一份合同,价值几十万,他从中提成5%,就这样2万元钱到手了,李辙一夜之间跻身于“万元户”的行列。
      掘得第一桶金的李辙,开始盘算着更大的“蛋糕”。看着各大商场的柜台里琳琅满目的玩具中摆放着自己的玩具,李辙略有几分满足之后陷入另一种思考:为什么我不能设立一个自己的专柜?
      为了自己的专柜,李辙费尽周折,他回忆说,“当时的中国丝毫没有专柜的概念,更没有这种尝试,这个创意惊动了很多部门,北京第一商业局给出了的答复是:没有说同意,也没有说不同意。”就在这样一个近乎“莫须有”的默许下,1985年,中国第一个商品专柜在北京市百货大楼出现了。“我们雇佣了自己的销售人员,引进了提成制,销售现场可以演示,顾客的反应还可以迅速反馈给厂家。所以,相对于其他柜台大锅饭的体制,效率高出了23倍。”很快,李辙在西单商场、隆福寺百货等各大商场开设了专柜,一年后,其他商家才纷纷效仿。
      1987年,有了一定资本积累的李辙注册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鼓浪屿经济发展公司,继续扩大着销售代理的范围,并寻找着下一个投资目标。
      一个只有20来岁叫阿静的小姑娘刺激了李辙,在“阿静餐馆”吃饭时,他见识了人们对餐饮业旺盛的需求。“一个女孩儿能办到的事,我一定也能办到,并且会办的更好。”抱着这样的想法,李辙在东四十条开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鼓浪屿酒家”,经营广东菜,在当时,民营餐饮还只有一两家。一次,首都机场的领导来吃饭,觉得饭菜不错,在其建议下,李辙去机场开了一家连锁店,后来东城区的领导来吃饭,就这样,王府井也出现了“鼓浪屿酒家”。
进军地产
     “我的经历既复杂又简单,复杂的是涉及过多个行业,说到简单就那么几个过程,没什么波折,”李辙评价自己的过去时很淡然。但提起地产行业时,他却充满了激情。
      也许每一个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人,在骨子里都有一种“纪念情结”,总想要留下一些什么,作为某种见证。这种成就感和荣誉感,是其他行业的人们很难体会到的。这样的“纪念情结”,在李辙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我把我的地产项目看成自己的孩子,每一个新落成入住的项目我都会住到那里,我熟悉它的每一个角落,一砖一瓦。”
     “房地产、石油和金融肯定会成为未来大有可为的行业,我一直想进入这样一个主流行业,石油和金融在政策上似乎不太可能,所以选择了房地产。”因此,1992年李辙在贸易和餐饮业经营如火如荼的时候,突然进入了当时没有开放、甚至没有市场的房地产业。
李辙说自己喜欢做房地产,“喜欢是最重要的。做生意要成功,其实道理很简单,做自己内行的、喜欢的,以及力所能及的东西。”
      这正好诠释了李辙的开发理念:适时适势做适合的产品。“适时”要在恰当的时机、顺应时代的需求;“适势”是说目前建筑的趋势是朝着环保、生态、健康的方向发展,开发商要根据建筑的发展趋势把适势融入产品;“适合”更多地是指园林,只有在有山有水的环境里,人们才更愿意到小区里去感受自然、愉悦身心。
      李辙的执行力也很惊人,这一点,从他第一笔进军房地产合同的签订中可见一斑。当时有其他开发商看中了这块地,但一直在论证谈判中,而李辙从与土地方领导接触到签订合同,只用了三天时间,挤掉了其他开发商。“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看到机遇的时候,我认真测算,但做决策的时候,就要争分夺秒了。”他把这比作走路和冲刺的关系,“该走路的时候走路,该冲刺的时候冲刺”。
细节的力量
      现在,李辙和明星妻子王璐瑶住在东三环的一个项目——山水文园,2000年开始开发,2008年全部竣工的百万平米大盘。“到时候,这将成为奥运会代表的参观项目。”该项目还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国际生态最佳社区奖”等多项大奖,为此,李辙成为了联合国人居署“最佳范例”指导委员会委员(24名委员中只有两名华人)。
      为了“山水文园”,李辙做了很多并非“份内”的事:投资7000万元,以弘燕路为核心,修建了“三横两纵”的区域网路,并对流经区域的萧太后河进行了整治。用李辙自己的话说,“大公司改变区域,小公司借助区域。”山水文园因此盘活了一个区域,价格也从开盘时5800元/平方米涨到现在的10000元/平方米。
      在李辙的合作者眼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为了找到一棵合适小区环境的植物,不惜跑上万公里,在山水文园的小区山顶上有一株500年的石榴树,数棵直径一米的银杏树??“只有偶然的品牌项目,没有偶然的品牌公司,品牌公司是经过多个品牌项目打造出来的。”李辙坚信,“做一件事情是由很多细节组成的,如果不注重每个细节的精彩和完美的话,我想整个作品也谈不上精彩和完美。”
      李辙说,他的项目每期与上期相比都有30%的改进,这在产品复制盛行、设计费用奇高的地产领域并不多见。李辙有个获得中国和国际专利的产品设计。海军出身的他,在山水文园设计了一个独栋别墅,外型像一个轮船上的铁锚,所以称为“锚型别墅”。这是一个可以升降的建筑,2分钟内可以把房子从两层改装升为三层,而且建筑成本并不高。对于住着永久一成不变的户型却又处处渴望新鲜的现代人群,不啻为一针兴奋剂,极具诱惑。“如果效果理想,我将在其他项目推广。” 李辙说,对于天天处于学习状态的他来说,想出这样的创意并不难,而且随处可见。“这也正体现了LVC(the lasting voice of creation创造无止境)的企业精神。”
     “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个好的执行者,应该是对每一个产品、每一个细节的策划者、缔造者。另外,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是用思想来进行管理,同时思想管理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当好的思想和好的信念融合在一起,并达到一定高度时就无所谓管理了,只有力量。”李辙如此诠释他的管理理念。
下一个事业
      伴随加拿大LVC集团的日益强大,李辙思考着下一个事业。他说,那将是一个公益事业,不图回报,只为回馈。“几百万的财富是自己的,几百亿的财富是社会的。”李辙说自己对享受没有什么要求,他只有两个爱好,打高尔夫球和参加设计会。所以,记者看到他在办公室还戴着高尔夫球帽,而在墙边立着许多设计图版,桌上随处可及的是设计图纸。
     “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前人留下的智慧成果,各行各业、各个方面,让我不能不去考虑,我该留下些什么。”这是李辙回馈社会的初衷。
      在李辙看来,回馈社会不应该仅仅是给点捐助、做点慈善事业那么简单,他希望产生能够真正改变人类生存状态的成果,能够在历史上真真正正地留下些什么,泽及后世。而一直以来,李辙对生命科学抱着浓厚的兴趣,也很想为那些身患绝症、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什么。
李辙说:“我很知道理想和现实的区别,我也总是告诉自己,只有在你有能力的时候,才去考虑那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此之前,应该做的是不断提升自己实现理想的能力。但是有一点我始终相信,我最终要做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番话不禁让人联想起美国著名的垃圾债券大王迈克·米尔肯,他曾经是华尔街叱咤风云的金融巨头,但最终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却是一个“改变医学的人”,他用自己的努力,为前列腺癌的研究带来了巨变,延续了数万人的生命。
    “适时适势做适合的产品”。李辙的这个投资理念,俨然已经成了他的人生理念。当李辙“适时”于投入生命科学的时刻,他能留下些“什么”,值得期待。
李辙  Email:dujie@hotmail.com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