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工业的未来
导语:尀面文章

   站在中国的角度,电影工业正处于一场拉锯战的僵持状态。一方面,这几年中国的影院市场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长,前途一片光明;另一方面,美国和法国等举足轻重的市场却连续数年走下坡路。
   如果说,电影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大挑战,这话既有夸张的成分,也可算是大实话。一般来说,电影受到的威胁大家都耳熟能详,比如电视、影碟、盗版等等。这些是否足以“消灭”电影?我们必须将眼光跳出中国这个市场,同时必须审视一百多年的电影历史,甚至电影之前的娱乐状态,这样才能鸟瞰全貌,并且较准确地预测该行业的未来。
    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影”,是指将影像记录在胶片上、投射到银幕上、然后通过售票让大众集体观赏的一种消遣方式。因为放映的边际成本非常低廉,所以有偿集体观赏是一种人人消费得起的娱乐,美国大萧条时期电影业却一片兴旺,穷人没有工作全泡在影院里消磨时间。
    电影作为技术是新生事物,但作为娱乐,它从一开始就有竞争对手,即跑江湖的戏班子。电影的长处就是可以无限制放映,直到胶片磨损,而胶片又是可以无限制复制的。可以设想,一百年前,戏班子相当于“旧媒体”,而电影相当于“新媒体”。那戏班子有没有被电影消灭呢?没有一个演员能在美国几千家戏院同时演出,而电影则如同分身有术的孙悟空,但在欧美国家,戏剧依然活得好好的。最卖座的舞台剧《歌剧魅影》上演20年来,总票房高达32亿美元(至今年一月初),早已超过最卖座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全球总票房。

新媒体对电影的颠覆

    电影诞生后约50年后,遭遇了最强大的劲敌——电视。中美两国观影人数的最高记录均创立于电视普及的前夕:美国是1947-1948年,年观众人次高达46亿;中国是1979年的293亿人次。再乐观的预言家都不可能预测电影能回到那个全盛时期。换言之,现在电影票房的走高,主要是基于票价的提升,而其中不乏通货膨胀的因素。票房虽然能代表产业规模,但不能代表文化渗透力。在中国,电影在这两方面均早已让位给电视;而在美国,电视这个死敌最终摇身演变为它的救星。
    电视抢走了大批电影观众,但却为电影开辟了第二收入来源,即电视播映权。许多当初赔钱的影片,后来靠电视转危为安;而许多不朽的佳作,如《公民凯恩》、《绿野仙综》等,是电视播映扫除了它们身上的尘埃,确立了其经典地位。这个模式在80年代美国普及录像带时及90年代末普及DVD时又重演了两次。如今的好莱坞影片,很少能仅靠影院票房收回投资,平均来说,票房只占一部影片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因此,电影公司都把影院放映当作一种火车头,真正赚钱的“车皮”在后续市场。
    电视、录像带、影碟,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把观影消费从公关场所的集体行为改为私人场合的个人或家庭行为。这个转换过程优劣互见——优势是方便性,想看就看,无需专门安排;劣势是声画效果均不如影院。风起云涌的网络下载只是延续并加剧了这种随着技术革新而推进的转换,其革命性远不如当初的电视,毕竟电视是无偿的,而影碟和BT都是有偿的。
    依我之见,新媒体对于电影的颠覆,在便携性这一层面早已完成,现在争夺的是“集体观影”的体验。在中国,电影人争夺影院的心态包涵着诸多非理性因素:大家都以能打进影院为荣,即便在影院只放映一天,似乎也要比直接把拷贝卖给电视台更光荣。从商业的角度,胶片只是承载影像的一种介质,而影院也只是放映影像的一个场所。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一种食品是用碗盛还是纸盒盛,是在豪华宴会厅里吃还是大食堂里吃?品尝的心态和气氛大有不同,但食品的味道其实没有太大差别。你愿意在食堂里卖出一万份盒饭,还是在高级餐厅卖十份?对于等级观念森严的中国影人,答案无疑是后者;而对于一位精明的商人,答案应该是“哪项总利润高就做哪项”。

“集体观影”体验

    好莱坞大导演兼大亨斯匹尔伯格在今年四月跟张艺谋的电视对话中预测,未来的电影将不再用胶片,但电影不会消失,因为新媒体无法替代电影的集体观影特色。他说得很有道理,但这对于中国电影(指影院行业)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总会有人需要享受影院体验,如谈恋爱的青年等,对于这批消费者,看碟和看电视不能算是恋爱的“项目”,而看电影却名正言顺;但作为集体项目,影院在中国的魅力远远不如餐馆。
    把餐馆和影院相提并论似乎荒谬,其实不然。进入了更广阔的范畴,即相似的集体体验,而不仅仅是观影体验,我们会发现,1980年代以来,电影在中国经历了过山车似的颠簸,餐馆这个竞争对手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所谓的好莱坞大片,甚至超越了电视。比较中美两个市场,我们就会发现餐馆和影院之间彼此消长:在中国,跟家人或朋友出去吃饭是很正常的事,可以联络感情,而一起看电影则比较少,因为一则电影票较贵,二则每人的口味不同;在美国,看电影属于家常便饭,而出去吃饭(除非是快餐)则是较隆重的事情。但有一个共同点:夫妻或恋人外出消磨时间,进餐馆和影院是两大选择。
电影业的中国经验
    人都是恋旧的,但恋旧会导致错误的判断,比如以为重拍经典会重现当年盛况。由于电影业的光环效应,很多人一说到电影就会两眼发光,犯下刻舟求剑的毛病,如呼吁恢复当年的农村露天放映等等,也不去问问现在的农民想不想看露天电影。把一个娱乐极度匮乏年代的行为照搬到五光十色的现代,把书本上僵硬的教条套用到瞬息万变的今天,然后梦想着中国电影追上美国电影,殊不知美国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正向中国电影靠拢,因为如同在电话等领域,中国早已悄然实现了跳跃式发展。
    简单地说,这个中国经验就是大的越来越大,小的越来越小。因为可供选择的观影体验很多,集体体验也很多(两者未必合而为一),所以,一旦要进影院,多数人是为了享受“不能错失”的超级体验。这样的电影成本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只有少数影人能够驾驭。反过来,这类影片必须将观众人数最大化才能保本,因此,内容必须回避有争议的题材及深度。从长远看,影院电影会越来越像主题公园里的游乐项目,以强烈的真实感和刺激性见长,但并不能启迪思维,陶冶性情。这意味着,文艺片将进一步被扫除出影院市场,偏偏文艺片创作者是一群缺乏商业头脑的人,他们抱定一个信念:进影院才是正道,而忽视了探索新媒体的潜力。
    当然,这种短视跟中国电影的后续市场不健全有关联——电视转播权基本独家垄断,地方台则盗播严重,而影碟市场更是在盗版的压力下挣扎,版权费微乎其微。也许,BT会成为救星,大量风险资金的投入意味着业者必须按章办事,而短信和iTunes的成功或许是为绝大多数“非大片”指明了方向:即电影可以随时下载、随处观赏,但需要支付少量费用。到那时,电影的形态可能会出现裂变,要么就是影院里声光俱佳的豪华大片,要么就是网络上随时点播下载的趣味小片;《英雄》和《无穷动》将占据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世界,找到各自的最佳生存环境。不信你可以检讨一下内地和香港的电影市场,中档影片正在逐步遭淘汰,而中档片相当于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起着顶梁柱作用。总而言之,内地的影院市场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而全球的影院市场在新媒体的新一轮攻击中是否会发生质变,仍有待观察。
电影的形态可能会出现裂变,要么就是影院里声光俱佳的豪华大片,要么就是网络上随时点播下载的趣味小片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