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然后呢?
导语:耀场

要不是有记者经验,马特做咨询时与人打交道怎么能做到“仿佛拥有了魔力”

   马特像往常一样在星巴克里和朋友聊天。不同的是,他的装束从原来的夹克和休闲裤,变成了笔挺的白色衬衫、深色西服,以及绿得发亮的丝质领带。咖啡厅的地点,也从杂志社所在的建国门外,转移到了国贸B座。一切看起来都焕发着崭新的气息,几个久未谋面的朋友还有些不习惯马特的新模样。
    这是他来这家咨询公司做高管的第二周。此前,马特已经在美国媒体里做了15年记者。到现在为止,他的最后一份媒体工作是一家美国主流新闻期刊的北京分社社长,主要的职责,也是采写新闻。
    记者是一个很多人都愿意去亲近和交往的人群,因为他们总是了解许多新鲜有趣的事情。可能在马特面对新的采访对象之前,他才刚刚参加了某支著名摇滚乐队的新专辑发布会,报道一个不能错过的体坛赛事,或者在某个角落里发生的不为人知的突发事件。
    记者们总是了解许多平常人接触不到的内幕消息,而且他们往往既聪明又不失勤奋。当然,他们并不是在为钱工作。虽然新闻界拥有彼得·詹宁斯这样的百万富翁,但是并非大多数人都能和大人物处在同样的收入水平。
    在美国,刚毕业的报刊杂志记者年收入不会超过3万美元,而美国人的平均年薪大约是4万美元。经过几年的工作之后,几乎没有人能够进入高收入阶层。过去,电视记者的薪水总是让纸媒记者羡慕不已,但在发达的电视行业制造出许多低收入职位之后,他们的日子也变得并不好过。而且,新闻业正慢慢变成粉领的天下。客观地说,当女性开始统治一个行业时,工资水平就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既然薪水不高,又为什么当记者呢?在刚刚走出校门时,马特选择当记者的原因就是:这个职业很有趣。他们不会被整天捆在办公室里,而必须走出去采访、拍照。每次拿起麦克风和记事本,它们就可以访问到许许多多自己感兴趣的人,从他们的口中得到让自己受益匪浅的信息和观点。
    但是,再有趣和充满变化的工作也会在长期重复劳动之后遭遇平台期,每一次报道所能带来的新鲜感和成就感都在慢慢递减。马特希望换一个工作,但是如果在平面媒体之间跳来跳去又没有什么区别。
    “不做记者我还能做什么呢?”和所有希望从媒体行业走出来的国内编辑和记者一样,马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几乎逢人就要提到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做了这么多年记者,思维模式已经被限定在很窄的范围里,很难再有所变化。而大部分朋友给出的答案都是:“只有试了才知道啊。你都没有走到一个新环境里面,怎么知道会做得如何?”
    在新职位上工作了一周之后,马特才发现朋友的建议确实有道理。
    马特现在的同事职业背景各异,有IT行业出身的,也有人在国外警署工作过。每次几个人一起出去和客户见面,其他人都会很惊讶马特为什么能够迅速和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所有人都觉得马特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仿佛拥有了魔力”一样——他可以敏感地察言观色,判断客户想说什么,又隐瞒了什么,还可以在只言片语中琢磨出对方的性格特征,采取对症下药的交谈方法。
    “要不是有记者经验,我怎么可能做到这些呢?”马特说,“但我在来这个公司之前,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点。”
    媒体从业经历给马特的帮助不仅于此。在一家日报社工作的时候,马特曾经因为拼写错了采访对象的名字而遭到了编辑的“口头提示”。在美国的许多报纸,一旦发生两次类似的错误,就会被立刻开除。从那以后,马特在记录采访对象的有关细节时,都会格外小心,反复核实。
    而近年来在中国的记者生活,不仅让他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也对马特在这里的人脉资源有很大的帮助。许多跨国公司在北京的高层管理者都与马特保持着联系,当马特需要为客户提供建议时,从那些老朋友口中获得的消息和意见往往能够帮上大忙。这些,都是其他同事所不具备的优势。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