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的阳光是天性娇艳多姿的,若不是如此,大画家莫奈怎么肯在卢昂大教堂前,以同一个角度连续画了30张画?又怎么肯在晚年放弃全世界的美景,独钟情于一座莲花池?
在这里,“艺术”是勿庸多言的,与阳光交相辉映的除了光彩斑斓的历史、风情万种的图画,更多是无处不在的人性光芒。
第一站 圣·米歇尔山
——八个世纪一场梦
对于一般旅游者来说,法国总是和凡尔赛宫的金碧辉煌、巴黎铁塔的鹤立鸡群和香榭丽舍大街的缤纷繁华联系在一起,极少有人提及诺曼底地区的圣米歇尔山,更不知西方流行着的一句“没到过圣米歇尔山就不算到过法国”的话。而被人冠以“世界第8大奇迹”的圣米歇尔山——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所说的“法国的泰山”。1000多年来,它傲然独立,凭海临风,睥睨大西洋海水的潮起潮落,接受着一代又一代信徒的顶礼膜拜。
公元708年的一夜,在圣米歇尔山附近修行的红衣主教奥贝,梦见大天使米歇尔手指沙滩上的一座小山,示意他在此修建教堂。起初奥贝主教不以为意,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米歇尔天使3次出现在奥贝的梦中,并用手指在奥贝脑门上点出一个洞,奥贝这才恍然大悟,赶紧着手动工。圣米歇尔教堂浩大的工程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之后的800年间,无数的教士和劳工们将一块块沉重的花冈岩运过流沙,一步步拉上山顶。然后,又有无数的建筑家和艺术家在这些坚硬的花冈岩上留下他们修整和雕凿的痕迹。直到16世纪,圣米歇尔山教堂群才真正完工——奥贝的一场梦让人整整忙活了8个世纪。
从巴黎乘坐高速火车,一个半小时便到了诺曼底地区的蓬特尔松小镇,然后再坐一个半小时的大巴就可抵达圣米歇尔山。圣米歇尔山(Mont Saint-Michel)将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毅力展示以及智慧系于一身,它耸立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及布列塔尼之间,教堂哥特式的尖顶高耸入云,顶上金色的圣米歇尔雕像手持利剑直指苍穹。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每一层尖峰都有基本相同的顶高,但实际上它们底下的建筑石基却高低起伏,相差甚远。800多年间时断时续的修筑工程、风格各异的众多建筑师和修筑方式,居然能把建筑群建得如此完美而和谐!
圣米歇尔山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而出名。这个被誉为欧洲最戏剧化的潮水,涨潮时,海水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向山挺进。一年两次,在春季和秋季,海水涨落的落差可达到15米高。而每天傍晚,大西洋的潮水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袭而来,刹那间淹没流沙,把圣米歇尔山围困在滔滔巨浪之中。一些试图趟过海水上山的信徒就曾经被汹涌的海水卷走。值得一提的是,在1337年至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中,曾有119名法国骑士躲避在修道院里,依靠围墙和炮楼,抗击英军长达24年!因为每次只要坚守半天,势如奔雷的涨潮就会淹没通往陆地的滩涂,为爱国者们赢来宝贵的半天休息时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此岛是该地区惟一没有陷落的军事要塞!
第二站 卢瓦尔河谷
——古堡点缀的“法国后花园”
有人说,要完整领略法国风情,除了巴黎,只消去卢瓦尔河谷……无论这句话是杜撰或是戏说,卢瓦尔河谷都可将“法国恬静古典的后花园”这一雅称拥揽入怀。再看看在此地留下足印的乔治·桑、德帕狄约、普鲁斯特、巴尔扎克、拉伯雷、迪卡尔这些泛着光泽的名字,法兰西如诗如画的风情中亦荡漾着人文的经典气质。
中世纪时法国贵族和皇室为了躲避连年的战争,偏安一隅。纷纷在沿卢瓦尔河中游地区兴建城堡。如今从奥尔良经图尔到昂热沿河两岸散落有大小城堡和贵族庄园数百座,这些古老的宫堡在法国辉煌的历史上各领风骚,可谓是法国文明的见证,比如具有卢瓦尔河上最美丽花园的维朗德里(VILLANDRY)城堡、如同少女般婀娜的阿泽·勒·里杜(AZAY-LE-RIDEAU)城堡,激发童话作家查理·贝洛创作《睡美人》的虞塞(USSE)城堡,以及曾经作为重要军事要塞的希农(CHINON)城堡?其中舍农索城堡 (Chenonceau)是卢瓦尔河城堡群中最漂亮的一座。城堡最具特色的是其建筑部分横跨在卢瓦河支流谢尔河(Cher)之上,像似一座巨大的廊桥。最早是座跨在河上的磨坊,从1513年开始改建成城堡,此后的350多年间在六位王后、贵妇人的精心打理下,不断扩建成如今的模样。这其中有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王后卡瑟琳和情人戴安娜、亨利三世的王后。正是因为这些女人的原因,所以有人也叫它“女士城堡”或“淑女城堡”。
此外,卢瓦尔河谷最具有法兰西花园特色的是日落景色。你是否想过在某个初夏的黄昏,坐在某个可以俯瞰卢瓦尔景色的阳台上,看对面神秘幽静的古堡和远处的葡萄园被落日余辉染成莫名的斑斓,完全是一幅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作品。一颗细小的石子便让水中城堡的倒影随着水波一圈一圈荡漾开去。空气中是河谷花草的淡淡幽香,而你的手中正端着一杯卢瓦尔河谷出产的白葡萄酒。
这样一种纯粹法国的悠闲风情,除了卢瓦尔河谷,不再问出处。
第三站 蓝色海岸
——南部阳光的嘉年华
蓝色海岸,北端深入阿尔卑斯山,南抵地中海,较具代表性的城市有马赛、尼斯、戛纳、摩纳哥、格拉斯、芒通等,19世纪,尼斯是世界各地的名流趋之若鹜的地方,更不用说贵族的王室成员。
尼斯的嘉年华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嘉年华之一,整个嘉年华期间,尼斯一反平日的悠闲和安静,摇身一变成狂欢的海洋——真正的花海和人海,鲜花大战更是尼斯的重头戏。
在尼斯,哪怕你仅仅是一个短暂居住的过客,也会感受到这种像地中海阳光一样的心情。这些过客,自然包括画家马蒂斯、夏加尔、大作曲家柏辽兹。马蒂斯1916年起,迁居法国南部,从此在尼斯住了下来,马蒂斯博物馆建在圣母修道院附近。从他的著名画作,比如《尼斯暴风雨》、《四号裸女》中,都可以找到画家在尼斯的灵感,四号裸女简洁的线条是地中海宝石样的蓝色。
美食、狂欢、艺术,这是法国南部的气息,此外,尼斯悠闲的日落时分亦让人着迷,在海滨的眺望平台上,你可以看到视野最好的地中海天际线,有的时候,音乐声会响起来,是皮亚佐拉,阿根廷的探戈教父,有一些人会在暮色中起舞,一个转头,舞者在蛊惑人心的音乐声中就会看到更蛊惑人心的海岸线。
第四站 两个马哥咖啡馆
——在巴黎雕刻时光
提到法国式的生活艺术,不可不提到咖啡馆。清晨,根据不同的环境气氛,可以听到人们在这里谈论着天气、体育赛事、政治时事和时尚等许多的话题。黄昏时分,同样的场面依旧,然而,这时人们却是手中握着“玻璃酒杯”(盛有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或者香槟酒),坐在那些时尚的地方高谈阔论。而如果是在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咖啡馆,比台巴黎圣日尔曼·德佩大街上的两个马哥咖啡馆(les Deux Magots de Saint-Germain-des-Prés),坐在咖啡馆的露天咖啡座里,则是为了欣赏和被人欣赏。
“这就是两个马哥,中国商人,1830年前此地是他们开的绸缎庄。据说当时他们的布料在京城是一块牌子。”咖啡馆的店主通常会这样向人介绍,再看墙上两尊脱了颜色的穿清朝长袍的木刻人像,两位带着镇定默然的东方表情,岿然不动处变不惊。
有趣的是,听说萨特和西蒙·波伏娃曾天天在两个马哥咖啡馆做作业,写《小王子》的圣戴克斯绥贝希也是其常客。两个马哥咖啡馆座落在繁华的圣贾曼大街上,一面正对着优雅的圣贾曼大教堂。如果以咖啡馆为圆心,在二十米为半径的地界里你可以找到世界最大的几家时髦品专卖店。把半径再画大一点,就可以圈进美伦美奂的波拿巴街、皇家美术学院、东方文学院、梦幻般的圣苏比斯小广场和四方食街、超现实主义的浪漫骑士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