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教育在近年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有点走火入魔,最明显的是“概念营销”满天飞。我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这几年则发出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国有大学能够高质量地进行EMBA教育的教授不超过50位”等,这些声音在希望商学教育健康发展的业内人士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最近我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讲过一个观点是模仿不是国际化。现在我再讲一个观点,就是:国际化并不意味着高质量。国际化不应当成为商学院的一个卖点或者一个吸引眼球的东西。
实际上,最终决定教育质量的根本点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质量,一个是学生的质量,第三个就是教育过程的质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没有高质量的学生不行,有高质量的学生没有高质量的教师不行,有高质量的教师也有高质量的学生但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质量不高也不行。这是综合的。而我们通常说的国际化仅仅是某些方面的表现,未必一定是质量的表现。比如说,教师的来源、学生的来源、设施等。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容易得到。但问题是商学教育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说,体现商学教育根本质量的一个东西就是它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问题。尤其是商学院全日制MBA研究生、普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质量的最终体现就是就业竞争问题。显然,这种就业竞争力并不仅仅表现为某些国际化指标。
一、既要国际化,又要高质量
当然,我们并没有否认国际化的意思,而是说我们在追求国际化指标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我们自身内在质量的提高。实际上,我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国际化进程中一直重视质量的同步提高。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有相当一些学校对国际化形式追求的兴趣远远强于对其教育内在质量提高的兴趣。比如,一些学校为了表现它的国际化,大力推行用英文授课。但在推行英文授课过程中,对应有的师资质量要求、对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对英文授课教育质量的管理,则远远跟不上。据我考察,不少大学的学生对英文授课的质量评价远远不如预期的高。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不在少数的教师的英文水平难以达到高质量的教学要求;第二,有些实施英文授课的教师,其汉语授课质量就不高——汉语讲授专业课质量不高的教师用英文讲授专业课的质量难以出现根本性变化;第三,学生接受英文授课的能力也有差距。
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严肃的问题是:在大多数中国高校的这样一种“教师是中国的、学生是中国的、环境是中国的”条件下去推行英文授课,如何才能保证其授课的高质量?
我们的经验是:第一,对教师的质量必须严格要求,即让那些中文授课质量高、英语水平与中文水平差距不大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实施英文授课;第二,对学生进行遴选,让那些能够接受英文授课的学生参与到英文授课中来;第三,必须对英文授课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二、案例教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谈到国际化,我们就必须关注国际上广为推崇的案例教学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国内的各个商学院也很推崇案例教学。但是我认为,案例教学不一定等于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教学也不一定等于成功的教学。据我所见,商学院大多数的案例教学是不太成功的。为什么?因为相当多的案例教学并没有给学生以更多的启迪,而是更多的流于一种热闹的形式。
根据我的接触、了解,我发现大多数会计老师不能很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甚至于有些教师根本不知道案例教学为何物,就已经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了。比如,我的一本书中的一个案例被抄袭了。我被抄袭的是1994年的案例,将我的案例完整地抄到其教材中的作者大概是认为我的案例年代久远、过于陈旧,就索性把我的案例年代加了10年,变成2004年的案例。可是,这个作者根本忘记了:那个上市公司2004年的报表不是1994年的报表。这说明这个抄袭者不懂得案例教学的真谛。而恰恰是会计方面的案例源是最丰富的,大量的上市公司里面的案例都是会计问题。案例来源较为丰富的学科的案例教学尚且如此,其他学科的案例教学质量有多高?确实值得研究。
根据我的理解,案例教学基本上是以现实的实际发生的一些企业或者企业发生的业务为目标对象或者为素材源,经过提炼、加工,形成案例资料。教师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对案例进行复杂的分析和剖析,从而达到强化理论学习、感悟实践的教学效果。
这就要求案例教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必须:第一,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企业的管理实践;第二,在案例的采集和撰写过程中设计者必须有思想,他要达到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第三,应当有能够感悟实践的老师去实施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的实施者必须具备:第一,有理论,有很不错的理论造诣;第二,有实践,有对实践有感悟的能力;第三,有在课堂上实施案例教学的能力。
那么,不成功的案例教学是什么样的呢?第一,教师没有案例采集能力,而仅仅用自己并不能理解的别人采集的案例。用别人的案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体会设计者的思想,但是有些东西难以体会出来。第二,实施案例教学的老师对实践既缺乏了解,又缺乏感悟实践的能力。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课堂驾御能力不行,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不能有效地让学生在不同的案例中理出头绪来。
所以我建议已经实施或者准备实施案例教学的商学院的老师:第一,不要在一窝蜂上案例教学的时候,仅仅是模仿,仅仅去学这个形式。而要抓住一个根本性的东西,就是首先要向实践学习,而不是向案例本身学习。我们强调向实践学习就是向我们的企业管理实践去作现场调研。第二,教师要有必要的理论储备,恰当地运用理论来解释实践。
我觉得通过努力学习是可以做到的。
我从2000年开始跟踪科龙电器的案例,我当时发现,两个著名的公司,一个是受人尊敬的国内家电企业,一个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会计公司,经过它们编制和审计的财务报表居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很多数据之间存在着在逻辑上“一加一不等于二”的常识性错误。而这种错误的背后就是对财务信息的明显操纵。我早期是关注它的财务信息失真问题,我让学生分析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失真问题,应该说是利用会计方法操纵财务信息的问题。同时我让学生通过这个案例思考:为什么这么高档次的国际著名会计公司,它的工作还出现这么多低级而明显的错误。这就让我们的学生正确认识审计的质量,正确认识会计的质量,正确认识审计风险,而不在于说这些公司本身怎么样。在最近海信收购科龙的问题上,我引导学生关注的问题是:在科龙电器的净资产是负数,为什么海信还要收购它?这就是企业并购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企业价值评估问题:同一个企业,卖方怎么看,买方怎么看。
从案例教学的例子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国际化和高质量之间的另一层关系:虽然我们强调“国际化并不等于高质量”,但也要认识到低质量的教学肯定也很难国际化。一些国际上不太著名的学校,它的国际化程度是很高的,但是它的质量从来没有得到太多的尊敬,就是因为简单的国际化不能直接解决质量问题。但国际化可以带动质量的提高。
总体而言,我们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但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千万不要失去自我,千万不要在质量的建设问题上打折扣,不要用语言、用人云亦云这种表象的东西来忽视质量的提高。
三、通过国际认证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评价一个商学院的质量有很多种,有的看科研,有的看教学,有的看综合。现在有一些商学院方面的国际认证,这些认证本身是对被评估者基本质量的认证和评价,一般来讲进入到这个认证体系里边去,就意味着你达到了一个基本的质量。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既然是认证,既然是评估,就是对历史和现在的评估。对历史和现在的评估能不能导致未来的高质量还是要研究和观察。因此,我们既应该关注认证和评估本身,更应该关注认证后的质量保证。
企业也一样,国际化未必能够成功。国际化要走,但是国际化是否就是成功、是否意味着高效益?不一定。因为国际化的目标和效益是多样化的,未必仅仅是赢利,战略布局可能是另外一种成功。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由本报实习生覃卓燕根据采访录音整理,已经作者本人审阅)
我们并没有否认国际化的意思,而是说我们在追求国际化指标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我们自身内在质量的提高。必须指出的是,有相当一些学校对国际化形式追求的兴趣远远强于对其教育内在质量提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