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梦想
导语:褀察

    自中国经济总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之后,有关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预测便受到广泛关注。强烈主张新农村建设的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不久前发表了他的预测,认为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比美国高盛公司稍早前做出的预测整整提前了10年。
    由于没有提供具体的数据和计算模型,人们很难相信中国如何能够在接下来不到25年的时间里使自己的经济总量超过目前遥遥领先的美国。按照修正后的中国经济数据计算,美国经济总量目前依然是中国的7倍。可以肯定,即使中国经济能够保持10%的年均增长率,考虑到美国经济增长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且目前的增长率接近4%,单纯按照增长率差异计算,中国经济在2030年超过美国的预期目标是根本不会实现的。
    历史经验告诉人们,一个大国的经济崛起总是能够带动与其保持紧密贸易关系国家的经济增长。尽管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这一连带增长效应,但不能忘记,由于美国、欧盟、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它们完全可以分享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鉴于中国经济增长对贸易的依赖性极强,同时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较大,就增长所产生的实际利益来看,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收益程度似乎更高。显然,如果不是从中国获得越来越多的廉价消费品,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早已失控,并在持续加息的作用下,经济早已减速。
    实际上,有关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预测算不上是什么新闻。《世界经济千年史》的作者安格斯·麦迪森是第一个系统地做出类似预测的、最值得敬重的经济学家。早在1998年,他就完成了对中国经济长期表现的研究。他相信,到2015年,中国的GDP可以达到11.46万亿国际元,略超过美国的11.43万亿国际元,占世界的比重可以提升到19.78%。
    麦迪森之所以如此大胆预测,关键在于他敢于嘲笑那些忽视国际货币体系的言论。所谓国际元,既不是美元,也不是人民币,而是能够反映世界市场资产价格变化的国际货币单位。在他看来,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不平衡必然带来国际货币体系剧烈震荡。诸如早年英国籍殖民地经济形成的宗主国地位使英镑取代黄金成为世界货币,美国经济的后来居上使得美元取代英镑成为最重要的世界货币。进一步说,如果不是英镑大幅贬值严重扭曲了世界商品市场价格变化,美元也不会获得延续至今天的头号世界货币地位。
    根据麦迪森的研究,中国经济在2001年就相当于美国经济的57.37%,而不是按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的十分之一。问题同样出现在货币当中。自七十年代出以来,人民币一直处在不断贬值的过程当中。最突出的标志是,到2001年,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幅度为15倍,而按照人民币计算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幅度却高达124倍。目前这一差距为美元30倍以上,人民币240倍以上。毫无疑问,是人民币贬值使得中国的经济总量看上去远远落后于美国,至少是夸大了两国之间的差距。
    虽然有关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不同预测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但决不能因此低估了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更不能忽视由此带给中国经济自身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民币升值。虽然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暂时舒缓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但从长计议,人民币必然要出现一个相当可观的升值幅度。这其中既包括了人民币的主动升值,也包括了随美元及其他当前主要世界货币贬值而出现的被动升值。美元贬值在事实上是毋庸置疑的。由于亚洲货币多采取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贬值显然是不能用亚洲货币来衡量的。应当说,美元汇价从最初的不到0.90兑换1欧元一路贬值到接近1.30兑换1欧元,是美元贬值最有力的证据。接下来,美元贬值的对象注定要瞄准以人民币为首的亚洲货币。
    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大趋势无可改变的前提下,与其担心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倒不如重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正面影响以及巨大的商业机会。最令人看好的正面影响是,人民币升值将迫使人们将目光转移到中国的内需增长上来,而不再是集中到如何利用中国的出口优势。近一段时期以来,跨国公司明显改变了它们的中国策略,开始将投资重点向金融、零售、通信服务、交通设施、房地产等以内需为主的产业领域转移。即使是像钢铁产业这样的制造业,受到外资的关注同样也是由于内需的缘故。这一动向不仅体现了跨国公司高人一等的战略思维,而且基本上可以打消因人民币升值会大幅减少外国直接投资的顾虑。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不可能随人民币升值而迅速消失,同时,发达国家也需要进口大量的中国产品来对付其国内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有关中国出口增长将伴随人民币升值而大大削弱的结果也不值得过度担心。没有必要对中国部分地区出现的工资上涨感到恐慌,即使工资上涨一倍,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依然是巨大的。如果中国出口产品能够逐步向高端技术转移的话,这种担心是更加多余的。来自珠江三角洲的报道称,许多外资企业已厌倦了廉价产品,开始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
    严格地讲,过分依赖出口不是大国经济的特征。中国经济的崛起必须更多地依靠国内需求的稳步增长。考虑到过去10年中国经济已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包括即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所代表的财富,实现经济增长由依赖出口到更多地依靠内需的转变,有着颇为有利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充分认知这一转变可以产生巨大商机的国内企业家、投资者还寥寥无几。市场机会总是聪明人首先发现的。相比之下,依然受宏观调控政策左右的国内企业家多少显得有些目光短浅。过去两年的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表明,在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受出口持续增长和内需增长势头强劲影响,许多领域都出现短缺经济的迹象,表现为越来越严重的城市交通阻塞、长距离交通运力不足、电力供应紧张、房地产价格上涨等等。说白了,在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两年当中,中国的短缺经济迹象变得越来越明显。
    不难设想,如果大规模增加中低价住宅供给,并相应带动城市交通设施进入新一轮建设高峰,不会创造出巨大的商机吗?联想到大规模铁路建设以及各地纷纷加大电力建设投资力度,国内针对上游产品特别是基础材料的需求必然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下游产品需求增长,只是会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罢了。
    (本文作者为《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