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外的人对索尼、佳能、奥林巴斯、柯达品牌如数家珍,却几乎不认识隐在更深处、有点像小蚂蚁的乙太光电
大象:索尼、佳能和柯达等跨国公司。
蚂蚁的生存方式:专注于高精度镜头模组产品,把握住了世界光学元件市场的转型。
两个月前,在日本、欧美,有人口口相传说,乙太光电的高精度镜头模组产品做得不错,“技术好,品质好”。于是,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乙太光电CEO张绍琪都要坐在办公室里接待一批批的来访者。
“个个来头不小,谁也得罪不起。”张绍琪说,必要时,他还要亲赴海外,去“安抚”这些求货不到、可能满腹牢骚的买家。
找自己
生命中总有一个时刻,让你从此与众不同。新加坡人张绍琪在2004年冬天等到了这个时刻。
张绍琪人生的前半段一帆风顺。读书-技术工程师-分公司老总,他一步步地靠近职业天花板。看起来,这种职业经历几乎完美,既有技术背景,又有投资管理经历,既钻研过工业工程,又熟稔管理。他呆过的每一家公司都名气响亮——通用汽车、NEC、宏基,他亲密接触的地区市场也极具代表性——美国波斯顿、新加坡、东南亚、南非、印尼雅加达。他每天晨跑3公里,身体健康,作息正常。
毫无疑问,他是猎头公司步步紧逼的理想人选,他是所在公司三步一哨、五步一防地守护的理想人选。可是,他是自己的什么人呢?2004年,张绍琪每天都在想这个问题。
当跨国企业进入一个潜力和增速均极其可观的发展中地区,职业经理人就有可能通过创业而成为这个平台上的主导者。“这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这个假设条件中包含了太多的要求: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强劲的增速、充分的授权、足够的信任。张绍琪一次次把这种假设变为成功的落点和重点,可他还是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这个时候,张绍琪留意到,光学元件产业正在转型,以提供手机、数字相机、投影机、扫描仪等产品使用为主的光学镜片与镜头产业同样将增长,更专业的需求被唤醒,比如,对高精密、高标准的光学镜头变得更加挑剔。对这一点,“外面的人看不出来,里面的人看得到,却不确定”——这种“似是而非”的判断,一次次挑逗他。
2004年冬天,张绍琪身上的技术青年气质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决定试试看,看看这条路的尽头到底是什么。
乙太:无形,影响力
2005年初,张绍琪在苏州工业园区安家落户,创建了乙太光电公司。一个6人团队进驻,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有人专注材料科学,有人是模具高手,有人是制成高手,有人擅长生产管理。
“文武双全”的张绍琪是这些高手们的统领,并带来了实力雄厚的投资方——新加坡政府背景的一家公司、宏基集团和智基创投。这些人带来了1750万美元的投资总额,并与张绍琪一起为公司确定了主要的方向——从事超高精密微型光学透镜的研发、设计、制造与销售服务。
张绍琪给自己的公司取名叫“乙太”,听起来这像日本人的名字,实际上不然。
“乙太(ether)”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思想中。当时的人们认为世界的基本构成元素,除了火水土风之外还存在别的东西。他们把这种无色无味却能传导、影响物质的东西为乙太元素。到了十九世纪,科学家相信他们对宇宙的完整描述已经接近尾声。他们想象一种叫“乙太”的连续介质充满了宇宙空间,就像空气中的声波一样,光线和电磁信号是“乙太”中的波。但后来被证实并不存在。
这个词仍然被沿用下来,当作“光的介质”。张绍琪将这个技术名词取为公司名,一是界定自己所做的产品与光有关,另一面也是为了一个寓意——尽管他的公司如同“乙太”元素一般,大多数的人看不见、感觉不到,却能影响。
大多数时候,张绍琪和他的公司,隐在幕后。他们甚至不需要打造产品名字,只需要将质量过硬的产品卖给元件生产公司,然后,再辗转来到影像产品生产巨头。业外的人对索尼、佳能、奥林巴斯、柯达品牌如数家珍,却几乎不认识隐在更深处的乙太光电。但是,这并不妨碍它的规模发展。2005年底将工厂、生产流线平台搭好,短短几个月,乙太光电已将全球相关领域7项主要技术专利收入囊中。2006年初,乙太光电就开始出货。短短几个月,乙太光电已经占领了0.5%的市场份额。
善战者不争
张绍琪及他的乙太光电,是智基创投心目中理想的投资对象。他完全符合智基创投副总史煜提出的三条必须遵守的原则——有很大想象空间的项目;市场前三名,至少具备成为前三名的潜能;在团队的选取上,有阅历,经验丰富的系列创业者,被认为执行力相对较强,而配合时间较长的团队相对更有优势。
张绍琪也明白这一点。他“有前三名的潜力,稍微做好一些,就是第一名”,但他并不急着发力。
这就像下棋,只有业余棋手下棋才会布局未完,一上来就绞杀在一块,杀起来,看起来很过瘾,结果却不是大胜就是大输。张绍琪比起这些业余棋手要温柔得多,他讲究“厚积薄发”、“善战者不争”、“棋长一尺,无眼自活”。因为他知道,只要自己的每步棋都走好了,不争自胜。
尽管乙太光电的生产能力正以50%的幅度逐月增长,但这还不行。张绍琪必须努力做到的,便是将每个月20万组件的现有生产能力扩展到100万组件,以满足那些络绎不绝的上门求货者。
今天,张绍琪心中有一个牢固信念。他相信,一年结束后,他能将市场份额扩展到全球消费性电子产品市场相关零组件的10%。然后,他将找到自己的爆发点,飞速发展。“30%的市场份额,那是不远的事情。”张绍琪说。
那个时候,他希望将自己的触角收回一些,将一些利润率低的环节外包出去。大多数的企业寸土必争,但张绍琪却愿意“弃子”——该弃不弃,会将自己的棋走“重”,将对方的棋走强,反而招致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