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发现了一个大象市场,但却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忍受做蚂蚁的寂寞,因为这头大象,现在还没成长起来
大象:国内近1亿人口左撇子的庞大市场。
蚂蚁生存方式:耐得住寂寞,等待左撇子潜在市场的激活。
当阿梁在《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上看到,一个日本人在东京开办“左撇子商店”获得成功的事情时,他眼前一亮,隐约感觉到一直寻觅的机会来了。自打他从德国留学毕业回到北京后,就一直在寻找自主创业的项目。
据相关资料显示,“左撇子”在我国总人口中占6%7%,将近1亿人。如果在国内开办一个“左撇子商店”,这将是多么大的市场啊!阿梁怀揣着对“左手用品”行业的无限憧憬开始寻找契机。
从寻找“林薇”开始
“林薇”的故事,再次让阿梁心潮澎湃。这是一个在网络上转载率极高的报道,说的是一个名为“林薇”的打工妹,靠着“左手生意”,在西单和王府井开了“左撇子专卖店”,两年时间成为“百万富姐”的传奇故事。
随后的一个多星期时间,阿梁走访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却没有看到一家“左撇子专卖店”。
他通过各种渠道,甚至到西单、王府井向城管打听,然而始终没有找到“林薇”和“左撇子专卖店”的下落。失望之余,他也暗自高兴:原来早被外国人转化为实际利益的左手买卖,在北京还是一片空白。
在阿梁左右为难的时候,一位志同道合者的出现打开了他的思路。2005年5月,阿梁偶然在某交易网站上看到了一家名为“左撇子用品专卖店”的网上店铺。在与店老板小邹取得联系后,他发现两人之间可以实现资源互补。
小邹苦于国内缺乏左撇子用品,进货很困难;而阿梁正好可以利用在欧洲留过学的优势,通过国外的朋友购买左撇子用品。在小邹的推荐下,他了解到网络开店除了上网费用,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有限的资金可以全部用在货品的流通上。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双方合作在网上开设左撇子专卖店。
随后南京的潘先生和青岛的陈先生,也相继加入合作,资源共享。
后来,小邹告诉阿梁,很多关注左手生意的人都是从“寻找林薇”开始的。他甚至想找到报道的始作俑者,但都是徒劳无功。“根本没有这回事,那是一篇虚假报道!”小邹肯定地说,“我们都被耍了!”阿梁开玩笑地说,将来一定要把“林薇”注册成左手用品的商标,“她的名气太大了,我们可以沾点光呀!”
烫手的实体店
尽管“林薇”子虚乌有,阿梁的网店“左手商城”在2005年7月开张了,多数商品是从国外进口的。
除了比较常见的左手剪刀、文具、鼠标、键盘、开瓶器、炊具,还有左手钱夹、计算器、吉他等等,它们奇特而又人性化的设计,超乎想象。
小邹向《中国电子商务》展示了一款左手扑克牌,四个角都有数字,极具趣味性,很受欢迎。而左手类的奢侈品,比如女士专用化妆礼包,八、九百元的售价,至今无人问津。
商品的奇特,吸引了不少顾客上门,然而看得多,问得少,真正买的更少。80%的顾客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是“你有实体店吗?”得知仅是网上销售时,便挂断电话。
阿梁和小邹也曾被媒体报道,甚至参加电视台节目,但情况并未好转。很多顾客明确表示,对网络销售信任度很低,大大降低了购买兴趣。
其实从一开始阿梁就想开办实体店,也做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左手生意”诱人的市场前景背后,也蕴涵着比较大的创业风险。在北京寸土寸金的商业中心区开设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临街实体店,每年仅店面租金花费就在100万元左右,还不包括人工、水电等其他开销,这显然超过了他的承受范围。
2005年初,他还专程到国外考察,结果并不令人振奋。英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左撇子用品大全商店”,然而这家创立于1968年的老店,近40年的经营,仅有一家店,而且主营业务是在网上销售。德国也只有一两家,都是每周营业3-4天,主要靠邮购和网购。
此外,从价格来说,由于国内没有专门的生产厂家,一些做工精致的左撇子用品还需要从国外进货,本来就价格不菲的商品再加上运费,售价往往会大大超过人们的心理预期。
一支左手圆珠笔配3支笔芯,要100多元;一把左手剪刀,价格大约会比普通剪刀贵出10倍左右。一些左撇子朋友甚至以玩笑的口吻说:“经济基础决定了左手原则的坚定性。”左手用品的价格使很多人望而却步,宁愿选择不太顺手的右手用品。
但是真正令阿梁犹豫的还不在于价格,更多的是人们的观念。
观念的鸿沟
小邹和阿梁身边有不少同事就是左撇子,但是并没有成为他们的顾客。
阿梁曾仔细进行了市场调研,从消费习惯来看,左撇子中,成年人大约要占到总数的7成以上。由于常年生活在以右撇子为主的环境中,大多数左撇子已经比较习惯于当前的环境,他们对于左撇子专用产品也许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未必真会掏钱来买。这才是最令阿梁头疼的问题。
在国外留学时,阿梁见过不少外国学生以奇特的姿势用左手写字。甚至做试题时,有的考卷会按“更习惯左手,还是右手”进行分类。在德国的很多工厂里,左手工具是按比例配置的。
而在国内,放眼望去,似乎很少看到有人真正地用左手写字或办公。在中国,很多左撇子都有过儿时被家长“扳过来”的经历:出生时,他们是左撇子,在家庭强化教育以后,却强制改掉了擅用左手的“习惯”。更多的人练就了“左右开弓”的本事,从显性左撇子成为隐性左撇子。很多左撇子朋友甚至对阿梁和小邹明确表示,左撇子用品对于他们而言是“可用可不用”的,他们完全可以将右手用品使用自如,没有感到任何不便。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曾对“左手生意”进行过分析,从左撇子人群的巨大数量来看,左撇子专卖店是有生存余地的,但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左撇子商店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这种特殊性,想要获得相对稳定的客流,就需要付出比普通店铺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客源,这一过程通常需要3-5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是否有足够的耐心经受市场培育期的冷清,将成为最终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的分水岭。
开店一年的时间,“左手商城”已经初具规模,基本上达到了收支平衡,月营业额平均在数千元左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光顾小店,很多都是年轻的父母给孩子买文具,买生活用品。前几天一位爸爸花了近千元给孩子买了全套左手学习用品。阿梁和小邹都为此振奋,他们觉得这些都是信号,人们的观念已经在开始慢慢转变。
很多科学家认为,左撇子并不是坏事,训练左手可以活化右脑,开发人的思维。美国哈佛医学院所作的一项试验也表明,强迫孩子改用右手的成功率仅有5%,其余95%的孩子在心理上产生的阴影能影响其一生。
永远的市场
最近阿梁和小邹忙着在北京的繁华地段寻找合适店铺,他们决定赶在8月13日“国际左撇子日”来临之前,让“左撇子专卖实体店”开张营业。
左撇子的市场永远不会消失,随着人们观念的放开,这个市场的前景将不可限量。经济管理出身的阿梁对左手用品市场有信心,更对自己的经营理念信心十足。“开实体店不是为了抢占先机,即便有人赶在我们之前,或者紧跟着我们进行复制,我们都不在乎,我们更看重此后的发展。”
虽说不在乎,阿梁和小邹还是对“恶意复制”、“跟风经营”表示忧虑,他们对目前的盈利情况和实体店的经营模式避而不谈。“我们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和我们合作,我只能说从经营情况看,目前足以应对开实体店的风险”,他们交换了一个眼神。
据了解,中国目前有1亿人在创业,企业平均存活时间只有2.9年。“对于很多人而言,机会就只有一次,一旦失败很难再爬起来!”阿梁说,他和小邹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也就放得开手脚,他们不会坐等顾客上门,将走出去宣传,使潜在市场早日激活。
或许“左手生意”的明天还只是“看上去很美”,但是勇敢者已经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