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同学在某公司埋头做事,屈指算来已有几年时间了,总算遇到了一个高升的机会,然而她却感到有些焦躁不安。
做领导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在欲升未升之际。当此之际,正是《易经》坤卦六四爻的爻辞:“括囊。无咎,无誉”。也就是说,这种时候能低调就低调,事当紧密,时当隐遁,小心祸从口出。
这可不是她的个性。她喜欢游山玩水、无拘无束,说话肆无忌惮。她估摸着,自己还没有做领导的风采和肚量。于是她向自己的上司诉苦,说自己宁愿还是做一个干活的,不去争那个位置了。
上司说,难道你一辈子都甘心做一个领着微薄薪水的小职员?现在正好有个空位,你做事那么麻利,管人肯定也没问题。
大概有很多人都是这样被推上了“版本不兼容”的道路:明明是一个科研高手,却被推上了公关经理的位置。
这条路的风险就好像换男友的风险一样。原来你和一个工薪阶层谈恋爱。某一天,好事者给你介绍了一个公司高管,说你们俩简直是绝配,肯定能行。结果,最后你发现高管好比是一双华丽的高跟鞋,外面看看很好,里面的苦头只有自己知道。这时候你回头想去穿布鞋,那鞋子早被别人穿走了,只留下一句幽幽的叹息:亲爱的,我们回不去了。
从有用的人变成多余的人,其实只有一步远的路。按照常理,升官加薪都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不过,既然是升官加薪,必然有人对你抱了十二分的希望。如果你不能达到别人期望中的分数,那么喜事就要变成悲剧了。
《易经》以阳为天,以阴为地。一个阳性的人,锐意进取,如果被放到辅助的位置上,他肯定要捣乱;同样,一个阴性的人,柔顺正直,如果把他放到主位上,他肯定力不从心。所以,易经非常讲究位置和顺序,定好了位置、排好了次序,然后才能量力而行、顺势而为。
一个人如果被放错了位置,会导致什么后果呢?轻则断送了前程,重则身亡国破。
比如,在历史上,晁错就是一个被上司放错了地方的人。
身为御史大夫的晁错力谏汉景帝削藩,结果惹来了杀身之祸。七国之乱的时候,打的口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因此,满朝文武都建议汉景帝把晁错杀了,这样即便不能平息叛乱,至少也能使叛乱师出无名,成为“不义之师”。于是,晁错穿着朝服被骗到了刑场,即刻腰斩。
易中天先生在评论这段历史的时候说,晁错建议削藩并没有错,因为削之反,不削亦反,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先下手为强,这是对的。那为什么晁错的做法到最后变成孤掌难鸣呢?
问题在于晁错被放错了位置。
晁错的个性就注定他不是当政治家的料。有四个词被用来形容晁错的性格:严厉、刚直、苛刻、心狠。一般来说,一个政治家应当圆滑通融,能伸能屈,讨人喜欢。晁错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做好人际沟通工作?搞不定人,又怎么做得成事?何况是伤筋动骨的改革大计?
就像汉文帝所说的,晁错是一个智囊,对治理国家可以提一些大狂的建议,而听这些意见的人就必须大明,因为狂言不能轻信。晁错是一个怀抱政治理想的文人,而不适合做一个施政者和政治家。不管条件成不成熟,晁错都想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政治家则必须审时度势。也就是说,换到现在,晁错也就能做做咨询顾问,而不能成为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偏偏汉景帝没有汉文帝这样的大明,让晁错握了实权,结果害得他身败名裂。
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是理想状态。刚刚我看到了一个朋友的Blog,题目就是“为什么我得到的总是我不想要的”。这个朋友在自己的单位里步步高升、如履平地,最近还获得了集团的杰出青年奖。集团的领导大概都以为她很满意自己的现状,外面的人看看也觉得她挺风光。其实,高升越多,她却越迷茫,因为那离她自己真正想做、能做、愿做的事情越来越远了。可见很多时候,“伯乐”们都在想当然地办事情,离所谓的“知人善任”还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