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国际化商业教育的开拓者
导语:刀沿

   6 月下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故院长张国华教授被国际商务学会(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AIB)授予“全球商学院年度最佳院长奖”。张国华是亚洲商学院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AIB是商业教育界最知名的全球性学术团体,它自1985 年设立年度最佳院长奖,以奖励那些为商学院国际化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在中国商业教育的发展史上,张国华创立了独特的中欧模式。短短12年之间,中欧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商学院的行列。1994年中欧成立,张国华和其他几位创办者从此走了一条突破体制的道路——为了与国际接轨、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中欧直接组织入学考试、自主设计教学大纲,并独立授予本校学位。
    师资是中国商学院的最大掣肘。此前,中国的商学院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派国内教师到国外进修;一种是以放弃学位自主权为代价,直接用国外优秀商学院的师资。张国华则采取不惜重金的方式,在坚持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从全球招聘最好的教授。
    张国华在创建中欧的过程不辞辛劳。“我常劝他,十年的事情放到十二年里做不就轻松了吗?”张国华的儿子张峰说。事实上,张国华是把十年的事情放在一年里做。有朋友曾经说张国华做事太认真了。张国华回答:“我不是认真,我是顶真(方言,极其仔细较真的意思)。人家是百年老店,偶尔做错一点事情,别人还是认这个牌子。我们是新学校,稍微做错一点就全完了。”
    在病榻上的最后时光,张国华惦记最深的是校友基金会,“不能一直依赖别人,不能一直依赖欧盟和政府,中欧要成为一个独立运营的商学院”。参照国外商学院的经验,张国华在2004年建议成立中欧校友基金会。张国华本来打算亲自担任校友会理事长,结果他病发了。于是,他率先投入了 5万元,“我先投钱进去,别人看在我的面子上也就愿意投钱进来了”。第一期中欧校友基金会筹募的资金达到了预定目标。
    两年前,张国华曾谈到他对中欧的一系列战略规划,包括:建立一支学科齐全、能够进行世界级研究、贡献世界级成果的长期教授队伍;成立若干个研究中心,力争成为政府和企业的思想库;加大案例开发投入,成为研究中国企业的世界案例中心;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合作课程和合作研究。
    他雄心勃勃,希望再用十年时间将中欧带入世界前十名。但是,让所有人遗憾的是,在2006年1月10日,张国华因为恶性淋巴肿瘤不治身亡,享年57岁。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