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北京办事处主任饶忠明来说,清华的IMBA教育拥有更多超乎自身之外的意义。
2001年10月初,被派驻台北3年的饶忠明刚刚回到新加坡,就得知自己将被派往中国大陆攻读MBA课程,同行的还有来自新加坡其他几个部门的6名同事。这是新加坡政府向中国院校派送的第一批双语政府官员。
当时,饶忠明刚刚回国不到两星期。“本来我可以等到2002年时再到清华学习。”饶忠明说,“但是我当时非常激动,不想落在其他同事后面。打包的行李还没有拆封就跟着我到了北京。”
在台北三年的外派经验,使饶忠明认识到,很多新加坡公司进军台湾地区不成功,其实并非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更多的是没有解决好建立人际关系和沟通文化异同这两个问题。“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任何东西说到底,都是一个人字。”饶忠明说。
以和为贵
在清华为期两年的脱产学习中,有很长一段时间,饶忠明就住在清华校内。
“有一次,我在清华里面穿着羽绒服骑自行车的照片,被美联社选用了。”饶忠明说。
2003年非典期间,饶忠明当时没有住在清华校内。他也像许多中国人一样,感受到了疾病带来的恐慌:超市里空空荡荡,面包、米、盐、面全都没有了。另外,口罩也紧缺。因此,新加坡政府为在华的官员快递了很多口罩过来。“到现在我还有几个没用过的口罩。”
不过饶忠明真正的恐慌却不是这些。“我也有被隔离的感觉。”他说,“是和母校隔离了的感觉。”因为后来清华发现了SARS病人,就开始封校。
最后从清华IMBA毕业时,饶忠明由于工作需要,回到新加坡复职,因此没有赶上毕业典礼。但是他从新加坡复职一回来,马上带着父母一起,到清华校园拍照留念。
IMBA期间,饶忠明感触最深的是案例分析。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饶忠明体会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他说,西方人的思维是很直接的,也很清晰,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针锋相对;但是中国文化却讲究包容,尊重不同的意见,以和为贵。
秉承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饶忠明的人际版图扩展得相当快。在中国,他现在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桥梁作用。过去三年,中国和新加坡的贸易往来一直以两位数在增长,新加坡现在是中国的第7大海外投资国。
“我现在已经养成习惯性思维了。每次碰到事情,我就开始想,这次应该找哪位同学呢?”饶忠明笑言。
在华工作的经验
在过去的三年中,饶忠明走过了中国的十多个省市。
“新加坡的机会主要在二级城市。因为一级城市的竞争太激烈了,新加坡没有优势。”饶忠明说。
去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与一系列新加坡公司签订了投资协议。比如,新加坡港务集团就计划在滨海新区投资几亿美元。而饶忠明是这些协议诞生的见证人。
“这些还仅仅是新加坡在华投资整体合作框架下的一个项目。”饶忠明说。
5年前一起到大陆学习的另外六名同事中,已经有三个离职了——为了继续留在中国,他们在华创业或者跳槽到了在华公司。饶忠明认为,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一直让自己留守在中国,就是对自己的认可。
很多新加坡公司进军中国不成功,是因为没有解决好人际沟通和文化异同这两个问题,而饶忠明通过IMBA课堂解决了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