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跟从兴趣,不断转变
导语:耀场


   张涛现在的职位是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副总裁。他在2000年加入中银国际,支持并参与了多项大中华地区的上市融资和并购项目。2005年,张涛被评为“中国MBA十大英雄”。和大多数有IMBA学习经历的人相比,他的职业背景和经历都显得更为丰富而且独特。
    1990年,张涛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在大学中,他的专业经历了几次转换。在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是物理学院力学专业的学生。但是在理科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更喜欢接触计算机的知识。不久,中科大设立信息管理专业,面向全校招收转系学生。张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且顺利加入了新的专业。到了张涛完成五年制本科课程的时候,他的专业方向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软件开发。
    “都是兴趣所在。”张涛这样解释自己在学业上的转变。那时候,远在福建的父母并不了解张涛的学业,这给了张涛很大的空间,让他可以跟从自己的兴趣进入更为擅长的崭新领域。
    本科毕业后,张涛像那个年代里所有满怀激情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那样,开起了自己的IT公司,涉足软件开发和贸易等业务。但是在打拼了一段时间之后,公司并没有达到理想的规模。这让张涛有些失意。
    张涛把当年创业的不尽人意归结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学计算机出身的嘛,最早都是做技术,想问题从技术人员的角度出发,却没有与公司经营相匹配的眼光。那时候没有融资渠道了,只能一筹莫展。”张涛回忆起做公司的经历,觉得当时的想法不够成熟,而面对各种状况时的眼界也不够开阔。
    他决定去念两年MBA课程,给自己补充一下管理方面的知识,然后再回来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张涛抽出时间准备了一番清华IMBA的入学考试。张涛认为自己很容易在各种不同的领域间进行转换,理工科背景并没有成为学习管理学知识的障碍,而本科时期累积下来缜密的思维逻辑和定量分析基础反而成为他的优势。那年,张涛是IMBA班上入学考试成绩最高的学生。
    “在学MBA的时候,不但通过书本知识建立了新的思维体系,懂得如何建立公司战略,修改了自己想问题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IMBA里有全球最新的管理案例,这远比背书更能让人得到锻炼。”张涛说。
    张涛在IMBA班上是个活跃分子,他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认识了许多人,也了解了很多崭新的行业。那时候,张涛一度想过结束IMBA学习后转向咨询业发展。身为班级“副主席”的他曾经组织跨国咨询公司的老总们来班上开讲座。而且,他还举办“模拟商业竞赛”,去找比赛赞助商,和跨国公司的负责人接触。“平时哪有机会跟他们聊天,但是IMBA给了我这个机会。”张涛和其中的很多人成为了朋友,至今保持着联络。
    也正是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张涛看到了投资银行业吸引人的地方。做投资银行业可以不断地和各种各样的新行业接触,与各家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或者首席财务官分享自己的观点。而且,因为是合作关系,投资银行的从业人员可以真正地走到企业管理层中,去理解这些公司的经营战略。
    张涛希望在投行的工作之后,能够实现自己的第二次创业——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做些“有创业性质的事情”。本科后的那次创业,张涛认为自己就像是“白纸一张”。但是,现在,投行的工作让他在短时间内体会到了各种行业的创业过程,并且建立了宽广的人脉——这和本科毕业生的起点是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
如果说最初的创业带给张涛朦朦胧胧的商业意识,那么MBA教育则使他有了专业的管理意识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