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再度“井喷”有后患 下半年运行令人担忧
导语:最度报告

    经历2004-2005年的稳定发展之后,中国汽车市场又出现30%以上的快速增长。但是,在上半年快速发展之后,人们又担心下半年是否还会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势头。今年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推动力量是私人汽车消费,这也将是今后10-20年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内外部因素对汽车市场产生复杂的影响,这使我们对下半年的市场走势感到一些担忧。
2002年后的再度“井喷”
   1-5月汽车累计产销量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累计生产305.30万辆,同比增长31.77%;累计销售297.43万辆,同比增长30.84%。这样的增长速度,被称为汽车市场的又一次井喷。
    1-5月汽车产销量的增长主要靠乘用车,特别是轿车的增长来支撑。乘用车累计生产216.77万辆,同比增长46.15%;累计销售211.27万辆,同比增长44.27%。其中基本型乘用车累计生产155.24万辆,同比增长56.65%;累计销售150.33万辆,同比增长55.09%。
    1-5月商用车累计产销只有小幅度上升,累计生产88.53万辆,同比增长6.19%;累计销售86.16万辆,同比增长6.61%。其中客车累计生产7.97万辆,同比增长12.44%;累计销售7.78万辆,同比增长11.53%。货车累计生产57.57万辆,同比增长7.46%;累计销售56.60万辆,同比增长7.34%。
    轿车成为增长的主力,而轿车中,1.0-1.6升小排量轿车增长超过1倍。2002年的井喷中,轻型货车的贡献度高达29.28%,其次是普通级轿车和中级轿车,各占15%左右。而今年主要是1.0-1.6升排量的轿车,说明一些普通家庭开始购车。普通家庭购车对象是入门级车型,在大城市主要是微型轿车,在中小城市主要是微型客车。
下半年汽车业运行让人担忧
    考虑到去年的产量是前低后高,今年的产量可能全年比较平稳,全年的增长幅度将在20%左右,这样也会接近700万辆。全年乘用车产量可能超过380万辆。如果2007年保持这样的速度,汽车总产量将接近850万辆,“十一五”规划将提前三年完成。
    1. 去年下半年产销量翘尾,使下半年的高速增长较为困难
    去年产销的特点是前低后高,上半年几乎与2004年持平,从6月开始出现加快的趋势,而且越来越快。每年月产销量最高水平出现在3月,下半年一般在中等水平,而去年11-12月产销量接近3-4月,这也是今年1-2月市场高开的原因。今年上半年增长35%左右,主要靠1-2月的高增长(生产增长42.28%,销售47.75%),4-5月的当月同比增长已经降到26%。
    4-5月环比下降是季节性变化,但是现在看6月还会继续下降,而去年6月环比上升,所以6月的同比增长会幅度较小。7-8月历来是淡季,“金九银十”在去年就不大明显。今年3月的产量是73万辆,5月是57万辆,年底两个月能否达到70万辆以上的水平?9-10月非常关键,如果这两个月上不去,全年的增长幅度就明显滑落。
    2. 今年增长极不平衡,轿车增长孤军深入
    乘用车增长速度超过44%,而商用车的增长只有6%。从这里可以看出,今年汽车市场并没有全面复苏。
    虽然私人汽车消费的潜力是很大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并没有真正的鼓励政策,如没有取消微型汽车的消费税,汽车消费信贷仍然在封冻状态,许多城市还在研究如何限制总量等等,使消费者心存疑虑。
    3. 取消限小反而抑制了微型汽车的增长
    “限小”实际是“限微”,各地执行国务院通知要求取消限小的同时,又提出了其他的要求,如环保,如7月以后实施侧面和后面撞击测试,一部分微型车难以适应。
    微型汽车利润极薄,企业开始向中排量发展。如吉利2005年美日、豪情占80%的产量,2006年1-5月豪情只占6%,主推产品为优利欧、自由舰等。2004年微型轿车增长幅度达到100%,而2006年1-5月下降5.18%;交叉型乘用车增长只有12%。
    从去年年末开始,就有关于修改消费税的报道,引起大排量汽车的热销甚至抢购,从5月开始这一热潮已经消退,转为正常增长。
    4. 政策影响复杂和消费环境继续恶化
    尽管今年汽车产销高速增长,汽车行业利润大幅度上升,部分车型供不应求,发改委仍然要出台调控措施。发改委认为2010年汽车需求量是850万辆,现在看来明年就可以达到,因此根据原来的计划来认定产能过剩是不适宜的。
    整车特征管理办法实施,一部分高档轿车被迫退出在中国的生产,改为直接进口,这件事令人遗憾,因为高档车的生产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对提升汽车配套的整体水平是有利的。落地完税大幅度增加了进口经销商经营成本,目前进口车价实际上上已经回到2002年6月的水平。交通部门超限管理办法反复变化,而且各地政策不一,对重型车市场影响较大。
    油涨价,收费增加,道路拥堵。油价上涨对私人购车总体影响不大,但是对营运车辆影响非常大,多数城市出租车调价。
    (本文作者为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