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跨国扩张中的非商业阻力
进入2006年的联想遇到了新的问题——以“美国国务院采购风波”为代表的非商业阻力。这说明当前的国际经济关系,仍将长期处于全球化和新国家主义这两股并行却相悖的力量作用之下。其中的新国家主义往往以种种非商业的规则不断打击那些信奉“商业规则至上”的公司及其领导人。联想该怎么办?努力实现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们,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生存哲学和发展策略?
6月16日,《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联合主办的“2005年度商业标杆全国组合巡讲”的第一站上,咨询界、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知名人士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编者按
联想呼吁公平的竞争环境
马健荣
联想集团政府事务部总监
首先我想说几个数字:据财政部的统计,2004年我国的政府采购达到了2135.7亿人民币,占国家的财政支出的8%。其中200亿人民币是政府的电子采购。在这些采购当中,外国企业产品占有的比例很大。比如说服务器,有69%都是外国品牌。服务器是干什么的呢?是放在我们的银行系统,放在我们最关键的经济系统,放在我们很重要的国家机密系统里面的。另外一个,根据我国商务部200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报告统计,跨国公司的电子信息产品已经占有中国市场的50%。其中美国的微软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占有为95%,美国的Intel公司的CPU占中国市场的85%。还有美国的思科公司,它的集线器、转换器和路由器占这个市场的60%。这些东西是放在我们的政府、军队、金融机构、通讯系统、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国家企业。
联想在并购美国IBM的时候,我们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一个国家安全协议。其中有两点:第一,联想不能够直接向美国政府用户供货;第二,联想不能直接为这些政府客户提供服务。我们向美国投资了12.5亿美金,我们去创造工作机会,但却得到这个待遇,我想这是不公平的。但这种不公平怎么造成的呢?有小部分美国人始终有那么一种冷战的思维,总觉得中国的崛起对它们是不利的。但是实际上大部分的美国人,他们之所以被这一小部分美国人牵着鼻子转,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他们不知道中国改革开放的现状,他们也不知道联想这些企业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并购美国IBM以后,我们的股东是分得很广的。中科院下面有个国有控股资产有限公司,国有控股资产有限公司下面还有一个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控制着联想集团20%几的股份。第二个股东是美国的IBM,占有我们13%的股份。第三方面的股东是美国三个私人投资者,占有10%的股份,第四方面的股东是我们联想集团在香港上市的部分。联想的CEO是一个美国人,我们的高层管理人员一半以上是美国人或其他国籍的人,很多人对于这么一个组织结构都不是很清楚,对于美国的老百姓更不清楚。
还有一个问题,美国人的政治和中国人的政治不同,美国人是选举政治,这位国会议员是负责对美国的外交、司法、商务、科技等等方面的政府部门拨款的议员,他对中国不是特别了解,但是他被两个美中经济审查委员会的带有浓厚冷战思维的人所鼓动,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对美国和中国双方的一大重要伤害。他们认为通过正规的采购,通过美国那些严格的审查还不够,为什么?因为你是中国的公司。所以对联想这么一个诚信的市场化的企业是一种在信誉上的损害。既然美国的国务院可以这样做,国防部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在这种情况下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示范效应。对于欧洲是示范效应,对于日本也是,对于印度也是这种示范效应。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联想今天所遇到的这些麻烦也好,或者是问题也好,困难也好,将是我们中国经济发展对外改革开放所必须、必将遇到的。二、企业的发展,有很多商务的风险,也有很多政治的险滩,我们需要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以及其他政府能够理解我们、支持我们,我们对于美国政府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进行公平的竞争,不要给我们设置更多的限制,因为这些限制不是商业限制,它是非商业因素。
联想事件跟外包有关
范黎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导
在这个位置上,两年以前,海尔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有人问他你在美国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他说是法律问题。去年深圳的一个大会上TCL公司的总裁讲,他们收购一个公司,当他们决定把美国工厂关掉在中国成立工厂时,遇到了非常大的问题,为什么?因为你关掉这个工厂就意味着有大量的人失业,当时美国的民主党的副主席专门出面要求中国政府重视这个事情。实际上联想今天遇到的事情,和张瑞敏和李东生所遇到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
美国参议员说过一句话,特别适合中美关系。他说这个世界非常神奇,不管你做什么事情,总有20%的人反对你。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得当。中国不管做什么事情,美国总有20%的人出来反对。同样美国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在中国总有20%的人反对。如果日本人做什么事情,在中国总有80%的人反对。为什么?没有理由。我想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方法问题,也不是技巧问题,就是智慧的问题。
我在两家国内大型企业工作,一家是中化工,一家是海尔集团。我有一个体会,80年代我们国际经济行为主要讲贸易,在90年代主要讲投资,但是现在主要讲外包和并购。在外包这个问题上,我记得2003年12月美国《商业周刊》的封面用了这样一个专题,叫《跃升的印度》,这里面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对美国威胁最大的不是中国,而是印度。为什么?中国最主要是制造业,而中国对美国制造业的冲击,大概只占美国总产出的11%。它只占了美国就业的14%,而印度由于对美国的贸易主要是服务贸易,所以它占了美国总产出的30%,而占了美国就业的25%。所以我想在这里说,这件事的本身我认为它跟外包有关,从理论上来讲,它不仅仅是美国政府要封杀中国这样的事实。我这个观点不一定站得住,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贸易保护主义
在哪里都不受欢迎
Robert Poole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副会长
今天,我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说明联想政府采购事件中的一些误解。首先,作为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我们非常欣赏联想现在推行的国际化的商业模式。在两周之前,我们也邀请了联想在美国负责销售和市场推广的副总裁参加了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年会,并在会上做了发言。在联想副总裁的发言中,并没有出现我在国内的媒体上所看到的对这次政府购买事件的担心。相反,联想公司在美国的工作人员,他们非常理解也非常了解美国整个的商业环境,并在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非常负责的态度。
其实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对这个事件的看法非常简单。事实上,美国政府确实是购买了联想16000台电脑,在数量上并没有减少。而中国很多媒体的报道并没有真实体现这个事实。事件中惟一的变化就是有900台电脑使用目的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被用于某些特定的工作。有报道说,此次联想事件可能会促使美国国务院重新审议涉及机密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我们提倡一个透明的、以事实为基础的没有歧视的审议过程。关于安全的考虑要合理,我们不支持利用安全方面的考虑在实质上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我们现在无法对美国国务院在联想事件的决策上所声称的安全考虑作出评价,因为我们并未得到政府的相关说明。但是我们确实看到了它在商业上面完成了购买行为,所以这一事件对于联想来说,并没有造成商业上的影响。
今年,中国政府承诺将在2007年底之前提出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GPA)的申请,我们也希望中国可以尽快加快进程。就像是我们反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样,我们也希望中国的贸易保护论者不要利用这一事件来减缓中国加入GPA的过程。
中国需要“韬光养晦”
王如军
北京市社科院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现在我们处于十几亿人的国家,大家在生活当中感觉到压力很大,包括社会压力、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努力赶上国际发展的水平。这两年来看,我们的政府有一些导向,开始着重于跟欧盟的合作,我认为这是明智的。我们采取过去讲的一条路不能走到黑,现在平衡欧美、中日、欧盟甚至包括俄罗斯。这么多年来,我们政府一直提倡不结盟,实际上我们这两年做的事是用战略合作的方式,或者叫战略结盟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国策。从这点来说,我们用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可能会对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起到一些协调,或者说改善的作用。
中国经常被卷入一些毫无意义的贸易战,这么大的国家出口一点东西,换回来的一点外汇,我们人口平均一算,并没有多少,但是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特别是最近我们公布了我们的外汇储备,排到全球第一。我认为这个媒体方面应该做一些解释。所谓第一,我们按人口平均计算,根本到不了第一。所以说现在我们面临全球的压力,就是所谓的从经济角度、发展的角度,中国的威胁论就出来了。其实我们在座的各位,还有各位老师,我们可以做些努力,都要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对待这些事情,同时要让外界知道我们的发展对全球是有利的,对每个人在国际社会当中的生存和发展是有贡献的。而不是说中国仅仅是扩张什么的。我们还是第三世界国家,并没有真正的发展到像美国那样的水平。作为联想,我的想法是,联想应该以保守的姿态来应对,中国话讲以守为攻。
联想需要延续IBM情结
王璞
北大纵横管理集团首席合伙人、教授
第一点感受,出去的时候,实际要考虑走出去面临的难题。难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硬约束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关税壁垒、技术壁垒,还有人权。这些要求我们很好理解,是硬要求,是硬约束,我们要理解软要求,软约束。在初期,联想内部整合IBM文化能不能融合,决定联想作为一个企业内在的竞争力能不能构建起来,现在联想基本成功。联想遇到的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外部的整合问题。说到软约束,实际上就是前面范教授讲到的哲学问题,我认为永远要理解民族情结、国家情结,作客与做主人不一样。这是所有的企业,在扩张到别的民族的地盘上,别的国家的地盘上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要理解这个软约束的问题。联想收购IBM PC部门,是美国人情结中分量很重的,收购人家多少年的一个宝贝,虽然这个宝贝现在用处不大,是个鸡肋,但是这个情结是无价的。在那种情况下,联想走出去了,体现了联想高超的运作能力和它的实力。像海尔收购美泰克,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毕竟没有成功。
第二点感受就是面临的这些软硬约束我们如何破冰。这就提出了智慧上的挑战。
可以从四点上来看,第一,我们国家现在崛起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用什么方法传播中国的崛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刚才嘉宾也谈到,日本企业到中国来,他们做的什么事情,我们80%的人反对。我们如果想联想在国外得到善待,我们也要善待美国在中国的公司,这是一种交换。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这是短期的功利和长期的轮回间的博弈,但是必须想到要去超越它。
第二个方面,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没有成功,中海油的总裁给美国写了一封信,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利用这样的事件,树立了他的企业的形象,这方面我相信企业能够做到,就是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刚才我们联想的嘉宾讲到了一点,联想不是联想控股的,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我们许多人不一定知道。这点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宣传出去呢?你拥有我,我拥有你,到底美国人反对的是什么?其实联想当年能够成功收购IBM PC板块,我觉得跟海尔和中海油收购没有成功的情况比,还是因为IBM的配合,现在IBM 要持续加大延长这种配合。
第三点就是在操作技巧上我倒认为是不是我们可以延长一些IBM的情结。我们因为整合的迅速,联想的执行力强,所以联想在收购IBM以后,包括把CEO也撤了,包括两个季度的业绩财务报表很好,但是它有所得,也有所失,我觉得它失去了IBM 更长时间的扶持和支持。如果我们延长IBM的情结,会不会联想在美国走得更好。这就是祸兮福所倚,这点说不清,到底对树立联想中国的品牌是福还是祸。说到这,又要说到文化。我们最近也在看戴尔、IBM、惠普的文化。为什么戴尔能击败惠普呢,惠普有惠普之道,戴尔有戴尔的方法。戴尔就是靠与别人的合作,从我个人理解,戴尔在文化的整合立场,在与别人合作上,在文化的软实力上强于IBM,所以戴尔在这方面有独到的竞争力。这就说明文化的重要性。
第四点就是在治理结构里面,国际化的过程中,如果想避免刚才的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就是要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化的过程就是股权更加融合的过程。如果我们做到联想25%的股份,你可以找另外一家公司,让它占24%,它可能没有IBM的实力。所以我们今天要解决这个问题。在股权多样化上,布置一些大的阵营。通过股权的多元化、分散化,这也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企业需要政治眼光和公关技巧
郑砚农
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秘书长
联想这一次的事件,或者叫安全门事件,以及中海油去年的收购,以及印度的17个机场廊桥的问题,以及在印度华为和中兴受到的阻力问题,都专门谈到了非商业因素。其实这里面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就是政府因素。这里面包含政治歧视,包含了多年以来的意识形态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造成的双重标准问题。
因为美国的国会山上有500多个议员,总有一小部分是敌视中国的,这是我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和很多专家有共同的地方,我感觉到从我们自身找原因,我们的传播不够,或者说我们的传播策略不够有效。为什么呢?因为500多个美国议员里面,还有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大多数他们还真是不太了解中国,不太了解我们中国的一些策略,也不太了解我们企业的发展。
刚才大家谈了很多的建议,我想谈这样两条建议,对于我们的企业家,尤其大公司的企业家,我建议他们不仅仅要会经营和管理,也就是说不仅仅是经济学家,或者是管理家,还应该是一个有政治头脑、有政治眼光、有战略眼光的战略家。比如说波音公司就有前美国的副国务卿Peter在里面。因此我们说,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讲,它应该有这样的眼光,这样的话,他在做出一些跨国运作的时候,他会首先要了解刚才谈到的文化背景、法律背景等等的一些问题。我想讲这样的例子。在2003年年底,美国上一轮对我们的纺织品反倾销的时候,我问他们的一个专家,你们为什么抓着我们的纺织品不放呢?他说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会占据美国的市场,使得很多美国的纺织企业受到损失,代表他们利益的议员必然会提出反倾销的策略和议案。后来我跟他说,我们进口了美国的87万吨棉花,你说你们纺织工人下岗,而我们中国新疆的棉花工人也失业了。其实我们的纺织品进入美国之后,会给你们的纺织公司带来很大的利益。他说广大的消费者、广大的分销商他们的言论是分散的,在国会上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所以我想,我们有些问题,它是可以在文化和公关这样的层面解决的。
第二点我们希望我们的企业家了解公共关系,懂得公共关系。美国跨国公司的总裁,不是他自己担当这个企业的公共关系和政府事务就一定有专门的副总裁负责这个事务。当然我们承认美国人天生的公共关系的素养非常好。我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和日本的跨国公司的董事长经过了一上午的谈判谈成了,但是大家没有欢乐的感觉,下午美国的百威啤酒跟我们谈话,最后虽然没有谈成,但是氛围很愉快。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企业,很多的工厂,他们有外联部、宣传科等等,他们以为这就是公共关系,实际上不是。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要会用公共关系。中海油事件出来以后,我们做了一些分析。对中海油在这里所采用的公关策略,我们也是觉得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说在选取的公关公司上,我们可以找出在美国进行公关游说的前二十,这些公司哪一些有民主党的背景,以及他们在商业过程中有哪些规律和问题。承担我们中海油的公关公司的老板们,就收到过美国议员给他们的信,信上有“你是一个美国公民,你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呢?”等等这样的话。所以我们的时机选择得不好,我们的策略也不够有力,因此这里面除了我们的政治头脑以外,我们还要从专业角度去懂得公共关系。比如说美国1938年就有外国公司代理,还有游说法等等,不然的话,为什么我们说克林顿承诺了不让李登辉跨上美国的领土,后来又反悔了,为什么呢?是因为美国的一个公关公司去活动了,大家都知道钱其琛同志写的《外交十记》里面谈到了这点。
我们说一个企业把它的产品卖到国外去,到国外建厂,这都是国际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这不是最终的国际化,最终的国际化是把你的理念和文化渗透进去。美国的很多公司做到了。可口可乐做到了,麦当劳、肯德基做到了。但是我们哪一件产品哪一个企业出去,能够让美国人接受我们的文化,现在找不到。之所以他们能够进入到中国,这些文化能够进来,就跟他们的公共关系有关。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去年八月份在日本世博会期间,我参加了一个中日关系的对话,我和日本朋友聊天,就聊到中日关系的问题。说韩国在反对日本教科书和反对日本当时侵华的态度上,甚至参拜靖国神社,韩国的态度非常的激烈。但是日本的青年对韩国没有歧视。这就和韩国的青年偶像派的输入有关。所以说我觉得文化的输入是很重要的。我觉得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引导我们的企业注意这些方面。
重要的是平和的心态
张建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次论坛主持人
联想的事情我关注比较早,总体看法我不认为这是大事。确实像Robert Poole先生说的那样不是一件大事,尽管它并非一件小事。我最早看到报道的时候是正面的,美国国务院采购联想电脑,当时看到报道的时候,我觉得奇怪,这件事居然风平浪静,后来出来了反对声音在我看来很正常。我们要明白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跟中国与美国现在与过去的关系,以及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关。我非常赞成马总的观点,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情。实际上一个国家发展快,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就有如一艘船,如果开得快,即便是风平浪静,无风也会起浪,如果说什么浪都没有,只说明你开得不够快。
另外一点,为什么这件事情本身不是那么大的事情,却有那么多的反应呢?不仅在中国,在美国也是如此。我想从操作层面来看,这本来是小问题,Robert Poole先生提到一个细节,就是16000台电脑里面,事实上只有900台被原定用于可以称作机密性的地方。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好操作,如果他当时购买以后再用作他处就可以了,不需要对外界进行任何的说明,然而为什么有人拿这个事情做大肆的宣扬,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不在于900台电脑本身,这件事情有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在弦外之音。我看了联想董事长杨元庆的一个声明,虽然这件事情对联想的经济利益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对声誉造成了影响。这件事重要性在于后面。
我们今天很多嘉宾谈到国与国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要加强交流,我认为这非常重要。然而在我看来,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与尊重,纵观历史从来就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你如果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赢得平等,那么只有当你的实力能够让别人尊重,让别人觉得可以平等的时候才可以,否则再怎么呼吁,怎么抗争都是无济于事。许多年前,我们备受敬爱的周总理说过一句名言,叫做“弱国无外交”。当一个国家要求平等的时候,这说明这个国家是一个弱国。我们什么时候听过美国人要求说平等呢?没有。当有一天中国人说这只是小事一件的时候,而不是说我们要求平等,这时候说明我们中国足够强大。
现在正在进行的是阿根廷和塞黑的比赛,中国人以前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现在没有人谈这个事,国际赛场教训了我们,到了赛场上,常常是,或者几乎永远是比赛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