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中国的下一步
导语:帀度商业标杆

   神秘的Google以突然崛起的方式,在2005年给整个世界商业界带来了最大范围的兴奋和恐慌,引发了商业方法、商业理念乃至生活方式的重构热潮。当时我们认为,如果这种热潮能够在2006年延续,那么,整个商业界就可能顺理成章的进入“Google时代”。而这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Google中国区。所以,李开复的加入让大家对于复制奇迹的期许空前高涨。基于此,“李开复Google中国到任”高票入选本报经济观察研究院主办的“2005年度商业标杆”。
   如今,2006年已经过半,Google和李开复是否雄心依然?

Google的“中国特区”

    经济观察报:大学生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很多时候会被认为是一个后备军的角色,并非处在紧迫和重要的地位,但是你对他们却一直情有独钟,甚至放弃会见总理的机会而选择了去见学生。这是一种情结还是一种策略?
    李开复:都有。我对大学生的成长一直抱有很大的热情,作为一个公司的总裁,今天我大约有20%的时间会从事与大学生有关的工作,不管是招聘、交流还是演讲等等的形式。如果说为什么这个比例会比一般的总裁要高,我想,任何跨国公司来到中国的目的如果是惟利是图的话往往得不到成功,那些真正有承诺的、愿意为中国付出的、想达到双赢的才能实现本地化的过程。无论是Motorola、Kodak、CocaCola等等,都是这样。我们员工的招聘很大程度来自于当届毕业学生,我们的工程研究院招聘的员工大概有80%—85%是当届毕业生。我们认为大学生是最有潜力能马上理解Google价值的人群。
    经济观察报:应该说中国正经历着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时代,人们的职业道德很多时候会屈服于更高的薪酬,公司尽心尽力的培养并不能避免高跳槽率。从头培养似乎成为一种浪费。你们应届毕业生比例那么高,以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李:我觉得一个公司要对自己的文化、环境、培训计划、员工成长的机会有足够的投入和信心,才能够做得了事情。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希望每个员工在这里工作很久,但是这是双向的选择。所以说,如果你是一个很短视的、很害怕员工流失的、怕不划算的公司,那么你雇来的那些员工确实也会走得很快;如果你是很有诚意的、很长期的投入、有很好的培训计划、理解员工想得到什么学到什么,然后提供这些环境给他们而且继续的提供下去,让他们一直有成长的机会,那么也许你投入的更多但是不会担心跳槽的问题。从美国公司的经验来说,我们的员工流失率几乎接近于零。
    经济观察报:所以说那个是美国,你对中国是不是很是乐观?
    李开复:我对我们能够提供的环境很乐观。比如我在微软8年前招的第一批博士生,现在大概有一半离开微软了,但是他们依然对微软有着很多的感情和感谢,然后他们也加入了中国的学校,很多在创业,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8年流失一半我觉得也是一个合理的数目。
    经济观察报:实际上中国环境有它的特殊性,比如我刚刚看到的一个消息是中国要对互联网进行审查, Google创始人对这个很恼火,甚至声称要撤出中国。
    李开复:这是媒体的一个误解。对中国的运营和用户我们有相当大的承诺,并且我们的承诺没有任何的改变。我们会专门开发布会澄清这个问题。
    经济观察报:这实际上属于非商业阻力,这样的情况你们遇到的多不多,总部能不能理解?
    李开复:每个环境都不一样,这个总部完全可以理解,这是全球化的一个过程。我们在法国、德国都面临不同的法律,在新加坡、沙特都有对互联网的一些特殊的法律和法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全球化,用一致的方式是不可能的。
    经济观察报:所以现在中国的公司跟总部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李开复:其实不多,最特殊的是我们事实上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公司。很多公司在中国的所谓子公司几乎都只是一个销售的部门,但在我们这里研发、测试、大客户、合作、战略发展、法律、销售、市场、技术支持等等,你能想到的部门都有,所以说这是一个最像总部的子公司。如果说有什么不一样的话,这里正式的语言是中文,不是英文,我们很希望做一个本土化、很了解中国国情的公司。第二个不一样就是我们招聘大学生比较多,年轻人的比例更高,所以我们做了更多培训的课程来帮助他们成长。
    经济观察报:你们的五脏俱全意味着总部权力的下放,听说你们是通过与总部谈判得到这些的。你们是如何跟总部沟通的?
    李开复:我认为任何一个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功一定要放权,不过任何一个跨国公司都应该有他的底线,他应该有一些核心或者是核心价值观的东西是不可以放权出去的,比如说公司的平等的文化,或者说对公正、客观搜索的排序,这些东西是不允许被改变的。如果文化的隔阂造成一些不理解的时候,惟一的解决的办法就是把总部的这些负责人、创始人、总裁请到中国来,让他们亲身经历,他们如果不懂中国的学生,让他们见见中国的学生,他们如果不懂中国的企业,让他们见见中国的企业,他们如果不懂中国的互联网,让他们见见中国的互联网和用户。我们在4月份就有30多个非常高层的管理人员来到了中国,很多我们过去解释不清楚的东西就可以被理解了。

Google的另一面

    经济观察报:刚才你提到招聘到的大学生能够达到85%,另外你们也在招业界的顶尖高手,作为一个公司他们必须在一起工作,怎么样让他们在一起很快乐地工作?
    李开复:我想这件事如果要做好,很重要的就是要以身作则。如果在公司鼓吹平等,然后大家发现李开复有一个非常大的办公室,每天要进去见他还要经过秘书,这样的平等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我也常跟我们资深的团队谈到这个事情,因为有人会提议说开一个资深人员会议,开这样的会是可以的,但是会后一定要把整个讨论的过程很透明的告诉公司每一名员工,并不是你们资浅你们不能来参与这样的会议,而是说时间、座位有限。比如说我们做一些决策的时候,还是会把所有的员工叫来。
    经济观察报:把所有的员工都召集在一起讨论会不会降低这种决策的效率?
    李开复:一定会的。谈到效率我完全承认一种平等、民主、自由的公司文化是会有效率的问题,但是付出这个效率的代价是非常值得的——决策过程效率可能不高,但是一旦做出决策执行效率才会很高。举一个例子,假如我们要做一个很重要的决定,然后我心里已经想好了应该怎么做,我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大家叫过来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我已经做决定了,你们去执行;第二种就是我们一起来谈论,讨论最后达到共识当然最好,不能达到共识我们就需要一个很清晰的决策的流程,要不就是投票,要不就是大家把意见讲出来以后我做决定。第一种做法肯定最有效率,我不用再花一秒钟时间大家也不用再讨论,但是大家心里或许就会有一种障碍,心里反对这个做法的员工就会有不服,最后决策的有效率可能导致执行的低效率。另一种员工心里也许不是很在乎,他只是想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在美国我们叫做Buying,这是一个认可的过程。还有一种可能是,我想这么做,但是50个人开会以后发现37个人反对我,而且他们都强烈的反对,然后他们都有很好的理由,最后我发现我的决策是错的,这个时候是救回来更多的效率。
    经济观察报:大家现在都很羡慕Google的创新和自由。但是我们认为应该羡慕这种创新和自由能够跟传统成熟的商业模式完美融合。这是怎么样做到的?或者说管理公司现金流、销售的人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Google的人是不是一样的?Google的另一面是什么?
    李开复:事实上我们的创新散播于每一个机构,不单单是我们的研发部门。我想现在很大的一个特性就是互联网来临以后,很多的游戏规则都改变了,所以你用一种纯粹传统的眼光去看一件事情,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比如我们现在很多的商业模式都是很有创意的,比如我们的广告,最初想用拍卖的办法排名,但我们的销售人员主张用点击率乘价钱来排名,因为这样既可以满足用户的期望,又可以最大化利润。传统渠道可能认为我们不应该购买广播软件公司而应该购买门户网站,但我们认为,互联网的模式可以改变未来的广播的传播。招聘部门也有很多新的点子,比如说在高速公路旁的大广告牌上摆放一道测试题,你解答了以后就会在网上发现我们的招聘广告。很多类似这样的方式真的是在我们的企业里非常蓬勃的生长。

“Google时代”?
 

   经济观察报:大家起初对Google并不是很在意,但突然之间都说它是微软强大的对手。Google为什么能做到在自己成长起来之前让大家很少注意自己?(下转25页)
    李开复:我只能猜测。我觉得在Google崛起的那几年,比如1999年到2002年左右,那段时间全世界基本上认为搜索引擎是一个commodity(日用品)的东西,不是特别有市场价值的东西。
    那个时候的情况是门户网站许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彼此竞争压低价格,所以说如果那时候做一个互联网专家的调查,99%的人会说搜索引擎是一个夕阳的产业。而Google当时是逆着潮流的。到了2002到2003年的时候,Google有广告推出了,但是还是有怀疑的态度,说no的人还是会比说yes的人多。一直到上市之后大家才认识了它的价值。
    经济观察报:十年前,苹果、微软、IBM给你的印象是什么,现在,最适用于微软、Google和IBM的形容词是什么?
    李开复:1990年代,我想你问大部分人的话他们会说,苹果会是“生存的问题”,微软就是“强大”,IBM是一个“转型”的问题;今天我想微软是“一个IT企业进入互联网时代,它将怎样转型?”有点像当年的IBM,IBM是“很稳定地转向了服务业”,那么Google是在“寻找互联网业的一种创新精神”。
    经济观察报:Google的迅速崛起让很多人都惊呼世界企业进入了“Google时代”,你怎么看?
    李开复:很难说是Google时代,应该说是互联网时代。我想互联网会有很多惊喜,Google是其中一个惊喜,未来还会有下一个,下两个,下十个新的Google的出现。互联网最神奇的地方就是会有很多创新会实时地、迅速地、不可预测地变成现实,所以Google是一个例子。
    经济观察报:Google是一个符号,今后还会有很多这样的符号出现。
    李开复:Yahoo也是一个符号,它也进入搜索,现在Google是搜索的符号,它也许也会进入一些相关的领域,那么又会有下一个Google的出现,那个时候也许Yahoo、微软、Google会各自进入不同的领域。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就是你可以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做一些新的东西出来,所以你被挑战的空间就更大,你能保证你自己领先的地位也更难,而你的过去成为你的包袱的概率也更大,所以每天我们都在仔细地当心地想着各种机会,然后不要让自己过去的成功变成一种包袱。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