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把仰视的目光收回来
导语:脀主创新N度空间

    一个公司,出于不愿明言的原因,以一种刻薄寡恩的方式解雇自己的员工,事后被迫为此向公众做出可能并不诚实或不够详尽的解释——尽管如此,它仍然是在一个公司的职能内运行。没有法律规定公司有必须与公众保持信息对称的义务,你期待它总是对你讲实话,只是一种个人意愿;或者它四处花钱以种种方式劝说你相信它的诚实,而你一旦真的相信了,种种后果,还得你自己来承担。毕竟,它是公司,除了经营的成败,并不能承担过多的公众期待,即便这是一个偶像人物领导的偶像公司。
    一位伟人这样论述战争的策略:等对方先犯错误,然后最大限度地利用对方的错误。现在我们大都认可商战也是作战的理念,并且据说商人们也都热衷于阅读古代的兵书战策,那么,两个相互竞争的公司之间发生以邻为壑、落井下石一类的龌龊事,也没什么好惊奇的。你凭什么指望它们能干出什么好事来呢?
    是的,它们现在也被称为媒体,也把“客观、公正”挂在嘴上。但是,媒体——几乎是大学新闻系第一堂课我就被告知——是有倾向性的。这种倾向性,可以通过很多形式来表现,比如对于新闻的选择性发布,还可以是一些特别的版面安排,等等。这些我们在这两大媒体的这次公关大战中也都领教了。但是,一个媒体只要没有造谣撒谎,那它就还是一个媒体。如果你不喜欢它过度的倾向,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找另一个你能接受的媒体来阅读就是了。毕竟,在我们这样一个所谓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会有一些公司离开你的眼球不能活;但幸运的是,你的眼球离开哪家公司不能活呢?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谈论web2.0的价值,这一价值是真实可见的。我认识一些 人——那些在1.0初期曾经怀着一种夹杂巨大耐心与兴奋的复杂心情等待一个页面的打开的人;甚至还有一夜不睡、只是在天亮时最终等到一部极小格式的电影下载失败的通知对话框的人——今天他们坐在家中,通过互联网驰骋在他们感兴趣的商业领域,新一代互联网正在成就他们的梦想。
    然而这一巨大价值,对于1.0时代以来那些巨无霸型的网络公司来说,其意味却越来越难以捉摸。可能一直以来被忽略,或者被掩饰的一个事实就是,这些互联网内容的基础运营商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真正能够安身立命的盈利模式。过去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它们都是靠了无线业务才活了下来,还意想不到地上了市。而无线业务,实际上是一种电信业务,与新贵们挂在嘴边的互联网理想关联不大。除此之外,社区也好,搜索也好,“社区+搜索”也好,虽然每个概念出来,大家都是一拥而上,但这就像一个个巨大的漩涡,喧哗而空虚,裹胁大量的金钱呼啸而去,至于吐出多少东西来,只有鬼知道。
    说起一拥而上,人们总要批评这些公司的抄袭、模仿和没有创造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众所周知,QQ与OICQ有某种渊源,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这还要体现在名字上。当搜狐推出一个同类产品,竟也要叫搜Q。而今天即时通信的最高境界,由后来居上的SKYPE所创造。S-K-Y-P-E,一个Q也没有。
    我们所熟知的这些网络公司,基本还是按照传统公司的理念在运营。占山为王,同室相残,希望通过尽可能的扩张、垄断来获得最有保障的利润。就像“门户”这个概念,想进入互联网,绕开我没门儿。曾经确实是这样。但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现在越来越明显地看到——不是一个层层建门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破墙拆门的过程。从完全开放、声誉日隆的“维基百科”到据说是照搬过来但又希望保留权利的“百度百科”,各自得失的比较,我们可以体会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以及真正的互联网精神与我国互联网巨头理念之间的差别。
    当年那个印度最大软件公司的总裁对来访的弗里德曼说:“汤姆,我得告诉你,全世界的经济舞台正在被夷平,而你们这些美国人并没做好准备。”同样的话也送给我们的IT新贵。
    一个扁平的世界,铲除了壁垒,也铲除了偶像。
    web2.0是一场平民的盛宴。过去那些阅读商业英雄传记的人们,今天开始可以尝试自己做英雄;过去人们期望在那些大公司及其领袖身上看到的商业精神,它所有的优雅与创造,今天完全有可能出现在他们自己身上。
    这个时代发现价值的方式不是仰视,而是回归。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