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是当下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商业词汇之一。本土行业领袖之间开始出现惊人并购,国美刚刚成功收购永乐,不久前华为收购港湾,今年初分众收购聚众;对比而言,跨国公司和私募基金在中国的收购则遭遇前所未有的障碍,比如凯雷收购徐工案深陷风波,行业协会则明确反对外资对洛阳轴承的收购;虽然自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TCL收购汤姆逊的电视业务之后,中国企业暂时还没有类似量级的海外收购,普遍认为这样的收购一定还将不断出现。
国内企业相互之间收购整合,外资在中国收购大型企业,中国企业进行跨境收购。中国正融入全球并购的浪潮之中。据埃森哲和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对全球企业高管进行的并购调查,中国也在成为跨国公司进行并购的主要目的地。按行业分,6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中国进行制造业并购很有吸引力,排在之后是美国(54%)、印度(40%);3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中国进行金融服务业并购很有吸引力,排在美国(47%)之后位列第二;IT和电信行业,中国(34%)排在美国(67%)和印度(38%)之后。
“中国公司目前已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通过并购产生战略上的价值。”埃森哲战略业务部总裁沃尔特·希尔这样评价并购现状,他还强调,“在并购一开始,对并购能够产生的利益以及带来的战略价值要有非常清晰的了解。”
埃森哲咨询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王波则针对中国企业的当前状况指出,“考虑并购战略的时候,就要考虑后期的整合。”他发现这正是中国企业和跨国企业关注并购差异很大的地方:很多中国企业认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要想清楚价值取向在哪里。而对于跨国公司,它认为这早就想好了,更多的关注在后面的实施。
访谈
对时下中国公众反对外国公司或投资基金在中国进行收购
沃尔特·希尔:所有的国家在保护自己的战略性行业方面都会历经这样一个阶段。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情况会慢慢发生改变,人们会看到双向的投资带来的好处。去年中国企业也遇到这样情形,如中海油和海尔(在美国未能成功的收购)。
在我看来,一个公司应在目的地国通过公共关系或者是产品推广,在公众中培养和创造公司本身积极的、正面的形象。
王波:无论是跨国公司到中国,还是中国公司到外国,都面临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商业环境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我们看到很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采取的是战略性投资的方式,有的战略性投资出于政策、法规、环境的要求,但有些公司是一种自觉的决定。我们最近帮助了一家跨国公司来收购一家中国公司的部分股份。我们看到这家跨国公司不光是有一个清晰的价值创造、愿景,在操作过程中它很小心,它的定位是:我进来以后,不控制这公司、我尽管已经是大股东,但我宁愿作为一个内部观察者,因为我对这个市场不熟。我一下子进来可能会引起公众的反对。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张,不可避免也会遇到类似情形,也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对并购要考虑的关键要素
沃尔特·希尔:公司首先要考虑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并购?我能从这个并购当中获得什么价值?不管是收购、合并或是联盟,对可以获得什么好处应该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
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看管理团队能不能很好地配合?到底由谁、哪一方来运营公司?能不能对公司的未来业务开展有一个规划?如何运营、管理?对于很多并购公司来说,都不可避免经历比较困难和痛苦的磨合期,需要逐步在价值角度、运营层面进行适应。
第三,就是在并购过程当中要关注文化差异。即便是两个美国公司之间的并购或者两个英国公司之间的并购,文化差异依然很大,管理风格、运营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别,就更不用说跨境并购了。
对将并购作为成长的战略平台
沃尔特·希尔:联想已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一个中国公司如何通过并购实现本身的转型和变化。我认为放眼未来,中国公司会有很多的机遇,通过合并和收购来获得市场的渠道、新的技术等等。
以并购作为实现公司自身成长的平台做得最为成功的那些美国企业,它们通常的做法是进行多个规模比较小的收购或者是并购。通过并购来实现公司自身能力增长的最佳典范,包括思科、强生、美洲银行、通用电气,其中思科做了差不多70个中小规模的并购。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也应该学习跨国公司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控制、主导这个企业,而是先做一个“内部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