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能源的水晶球
导语:一栏

 

面对严重的能源问题,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水晶球看到中国能源的未来

    你是否看过《海神号》?在一片汪洋大海中,第一次起航的超级豪华游轮就因为一个滔天巨浪而被翻入海中,最后只有几个人逃出生天。
    在挪威船级社(DNV)CEO麦恒力(Henrik O. Madsen)看来,他们不只是运气不佳,更因为这艘海神号可能没有通过挪威船级社的风险认证。挪威船级社的业务几乎涵盖所有的工业领域和能源、海事行业,提供有关风险管理的评估、认证和咨询等。
    但是,这次这个新上任的CEO来到中国,并非仅为推行其认证业务,他更希望凭借其在北海石油开发方面的经验,能在中国能源建设中一展身手。
    看重中国未来能源建设的不只是他一个。几乎同时,苏格兰工商委员会能源部部长布赖恩·尼克松(Brian Nixon)和苏格兰国际发展局贸易投资部能源与工程项目总负责人汤姆·拉姆(Tom Lamb)也在展开在中国为期一周的能源考察访问活动,希望将苏格兰在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可再生能源运用方面的技术优势推介并引入中国能源市场。

能源危机?


    “我希望我有一个能够预知未来的水晶球。”当被问到未来石油价格会不会进一步攀升的时候,苏格兰工商委员会能源部部长布赖恩·尼克松幽默地说。
    苏格兰阿伯丁大学研究能源小组认为,在将来的两到三年内,石油的价格每桶会下降十到十五美元。布赖恩·尼克松的看法恰恰相反,他认为现在世界对石油的需求在不断攀升,也不能确定一些主要的采油的国家是否有能力进行增产,解决动荡的政治意愿也不是很明晰,种种因素综合考虑,石油价格还会在高位运行。
    这种意见显然是世界的主流,也是中国经济未来的最大挑战之一。一份官方研究表明,中国每100万美元的GDP产出相当于使用1274吨的煤当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
    而麦恒力强调:“如果不能保证有大量新能源可供使用或调度,那么中国任何雄心勃勃的开发目标都无法实现。”他认为:“中国的能源需求已经造成了严峻的现状。在未来的五年中,中国将进口世界13%的石油,而目前只是5%。这种情况比单纯地增加石油或天然气的运输更复杂。”

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而苏格兰被业界认为是‘欧洲最具多样性与活力的能源基地’,相信双方在能源方面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 布赖恩说。
 布赖恩介绍,40多年来,苏格兰是英国大陆架油气主要产地,共有2000多家中小企业从事着开采北海石油和天然气的工作。苏格兰的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在构建海下运输管道网络、减轻污染工程等方面有先进技术。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苏格兰更是可以为中国提供诸多的支持。苏格兰拥有100多个可再生能源站,有13%的电能产自可再生资源,而苏格兰行政院则设定了一个更具雄心的目标:到2010年将这一比例提升至18%,2020年再翻一番到40%。苏格兰还拥有欧洲最大的海岸风能发电站,位于奥克尼郡的欧洲海洋能源中心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波浪和潮汐能中心。
    挪威船级社也着重强调了他们在海洋技术上的先进性。随着石油供应量达到顶点,中国需要在更遥远的深海地区开发石油,而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DNV就涉足于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为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装置提供验证和认证服务。
    毫无疑问,中国的“十一五计划”提出要降低单位GDP能耗,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这些机遇都将是国际能源公司新的发展机会。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