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拉近“六度分割”
导语:一栏

 

在blogger们的线下聚会里,经常会有初次见面的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他们已经相识很久了


   这个丁健不是亚信的董事长,网络上,他被其他blogger称作“小容”。他在blog上给自己的介绍是:“现在服务于私人投资者,以甲方代表身份参与投资银行业,与中介机构及投资者合作为企业提供境外融资服务。当前工作涉及到商业计划书写作、IPO尽职调查、B2B品牌策略咨询、投资者关系网站规划、新创公司创业辅导等等。在2000年前曾在传播服务业拥有6年工作经验。”因为传播和营销方面的独特见解,丁健获得了自己稳定的读者群,同时认识了许多从事相关行业的朋友。
    在网络上,丁健是“活跃分子”。除了分享从业心得,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帮忙其他blogger完成一些视觉设计项目。这些天,他正忙着为“中文网志年会”设计新一届的标志:“核心图案不会改变,但是会稍微变换一下位置,背景颜色从蓝色变成绿色,因为今年的活动改在杭州举办,不同城市间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的。”去年11月4日、5日两天,第一届“中文网志年会”在上海召开。在现场,丁健不仅因为自己设计的标志布满会场而倍感亲切,更让他兴奋的,是终于见到了许多在网上长期相互关注和交流却始终因地域问题未曾某面的blogger。
    而他在别人眼中,也是同样的感觉:“我到会场之后,发现竟然有很多人看到我都会打招呼,叫‘丁健’、‘丁健’,真让我很惊讶。”那天到场的200多位blogger中,年龄、职业背景和所在城市五花八门,有大学刚毕业的北京网络创业者,有身居高位的上海风险投资经理,还有专程回国为了和几位见上一面的留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想象这么一群从个人属性上看没有什么共通之处的家伙会聚到一起。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了“六度分割”(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理论。简单来说,“六度分割”就是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六个人(包括这两个人在内),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上任何偏僻的地方,他们之间只有六度分割。简单说来,他认为:最多通过四个人,你就能够与任何一个陌生个体建立有效的联系。而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blog的出现则让这种可能的“咫尺天涯”进一步缩短。
    世界范围内的blog雏形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32岁的贾斯汀·哈尔从1994年开始维护自己的网络日志,12年之后,他被认为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blogger之一。早期的blog没有现在这么多方便快捷的创作软件和托管平台可供使用,写作者们必须手动上传更新的组件。但是在那个时候,blog确定了它最基础的特性,就是以“编年体”的方式把最新一篇文章放在页首,剩余文章以时间逆序排列。这些年来,随着blog写作工具的日益简化和人性化,大规模编辑日志对于普通人而言才变得可行。而这种日志编排形式的流行,让访客可以对某位未曾谋面的作者有一个持续而稳定的了解,熟悉程度并不亚于身边那些每天在电梯里点个头问个好的同事和朋友。
    2000年,丁健开始接触互联网,那时候在国内最热门的网络应用是聊天室和网络论坛。因为他刚刚从广告行业转入现在的职业领域,却又希望和现在国内拥有最新想法的一群广告人保持联络并交流想法,他加入了一个名叫“网络广告先锋”的论坛,左手聊网络,右手谈广告。这段时间里,他认识了许多有趣的网友,偶尔在聚会上碰面,总是很容易展开讨论。但是,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和互联网上无效信息的泛滥,丁健逐步转向了新的互联网应用。
    “刚开始用blog这个写作工具的时候,我已经很讨厌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了。每天都要在上面浪费很多时间,而且那种内容组织方式相当混乱,要跟一个话题很困难,久而久之感觉没什么效率。”丁健说,“但blog是每个人集中进行自我展示的平台,各人可以在blog上连续而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读者群分享。”由于blog提供了“RSS订阅”这样的消息聚合手段,丁健可以方便地跟踪自己喜欢的blog,看每个人每天的新想法,了解他们的动态。同样,MSN好友名单上不断闪动的黄色小花也在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它让每个用户可以留意到不同朋友最近的更新文章,对他们不断加深了解。所以,在blogger们的线下聚会里,经常会有初次见面的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他们已经相识很久了。
    除去“可持续”的关注,blog还能让读者在链接中不断发现新的作者和话题。随着万维网共同出现的超级链接在blog的世界里得到衍生。在“永久链接”和“引用报告”等技术手段的帮助下,以各个blogger为节点的人际关系大网被有效地搭建起来,通过每篇文章中随处可见的永久链接和文章末尾其他blogger发送来的引用报告,鼠标点击之间,用户可以在社会化的网络中实现“以人找人”。
    2004年,丁健通过投资经理毛向辉的blog知道了正在起步阶段的“开放式课程计划OOPS”。他慕名去OOPS的网站上看了看,成为计划的成员,后来,他还帮忙设计了OOPS的标志和宣传T恤。2005年6月,丁健去上海参加OOPS的大陆义工聚会,还顺道拜访了久未谋面的毛向辉。在那次碰面中,毛向辉聊起了组织“中国网志年会”的想法,而丁健则答应设计一套视觉标识。
    毛向辉是最早将blog概念引入国内的个体之一,由他倡导发起的CNblog群体写作网站实现了“blog”这个单词从英文世界向中文世界的转移和普及。现在,丁健、毛向辉和许许多多blogger一道,在网络上建立各种各样的讨论组。话题从2006年网志年会的筹备事宜,到最新互联网技术的细节,再到国内互联网新一轮个人创业热潮,每个人都在其中分享最新的体验和新知,在虚拟世界中分享自己的blog文章和人际资源。
    有网友曾在网络上写道:“举个例子,在我的链接中,有位丁健(就是小容),你本来不认识他,但你现在可以通过我的网络看到他,而且你还可以通过他的网络看到他有很多做风险投资的朋友,如果你想认识做VC的朋友,那么你可以通过丁健的关系再去认识这些人。”在过去听起来,这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