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并购永乐:序曲背后的5大猜想
导语:最度商业标杆

    在国美和永乐完成这次并购之后,更多关于并购的猜测出现了,而2006年到目前为止,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全世界,并购俨然成为了商业世界里最风靡的词汇。并购这把双刃剑又将在中国家电连锁行业里演绎什么样的故事?未来,谁还将并购谁?


对话嘉宾:
陈   及  首都经贸大学首都经济
           研究所教授
张振宇  长江隆科国际投资有限
           公司董事长、中国国学
           俱乐部创始人
白长虹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孙树杰  资深营销管理学专家
卞晓青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
           营销与服务管理博士

    谁也不知道黄光裕和陈晓究竟酝酿了多久才结成了这门亲事,总之他们的联手让中国家电连锁的日子开始变得不那么平静,一时间关于垄断、关于资本、关于竞争的各种消息甚嚣尘上。
    国美的股价涨得快跌得也不慢,永乐要创造的也许是一个香港退市最快的记录,大中本来谈好的婚事估计要告吹,苏宁忍着忍着也加入到了战火硝烟之中,百思买买了一个好像还想买第二个……大家都在想同一个问题:并购之后,接下来要发生的是什么?
    国美永乐的联姻确实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审视中国家电连锁的现状和未来,这场并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来得恰到好处。在这种审视当中,我们罗列出了5大猜想关键词:并购、垄断、资本、价格和品牌,而这些都围绕着整个家电流通行业格局和商业规则的演变。


并购


    在国美和永乐完成这次并购之后,更多关于并购的猜测出现了,而2006年到目前为止,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全世界,并购俨然成为了商业世界里最风靡的词汇。并购这把双刃剑又将在中国家电连锁行业里演绎什么样的故事?未来,谁还将并购谁?
    陈及:购并的一个基本利益取向是对方的店铺资源,能使购并方扩大营运规模,减少竞争规模的企业,都可能成为同行强势企业购并的对象。需要指出的是,购并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的成功,国内外大量案例证明,真正通过购并实现效益大幅攀升的企业,仅占购并案例的1/6强;而大约1/2的购并反而带来亏损、倒闭的后果。
    张振宇:这次合并势必给中国家电连锁行业带来一次兼并潮,它们的合作使得三联、苏宁、大中将不再平静,各路高手将从战略高度上重新审视自己在业内的地位。大家也都将追求掌握自己对供应商、对消费者的话语权,这样一来想必引起业内的紧张不安和振荡。国外的巨鳄们怎么想?像百思买、大摩这样的巨头肯定不会眼看着中国的家电零售由中国人来垄断,他们肯定会介入,而以什么样的方式介入都可以纳入兼并风潮之内。兼并是一定的,国外资金进入家电流通市场单单是基于人民币升值的期望就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国内的企业一定会好好选择跟谁结婚,使得自己抗外的能力更大一些。
    在我看来,对于其它的家电连锁企业,可能不会选择马上成为老二,而是会细分一下不同层级的市场。国美、永乐可能占领了绝大多数大城市的市场,三联的打法则更偏重中级城市。做出何种选择重要的原则就是现有的经营模式更适合于跟哪些人进入哪些市场会更有优势,而这个市场国美、永乐对它的打击又很小,也许将来会形成相安无事的局面。对于苏宁,我会建议跟大摩或者百思买这样强势的国外品牌首先合作,利用自己的大背景去迅速收购一些小公司,等规模实力和资金实力都相当厉害的时候再走出第三步,也就是去找国美永乐,一起来制定一个行业规则,把中国的市场垄断了,那时候对整个市场的价格是可以主控了,比如在第三季度要做到提高中国家电零售几个百分点是可以做到的。


垄断


    当微软仍然纠缠在垄断官司中而难以自拔的时候,中国的许多行业里也充斥着“垄断”字眼,而这一次,关于是否垄断和形成双寡头格局的讨论落到了家电连锁企业特别是国美的头上。垄断对所有企业来说充满着致命的诱惑,而家电连锁的垄断之旅似乎刚开了个头。
    陈及:对于这一问题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我认为双寡头时代要来了的判断过于武断,也为时尚早。因为,国内家电市场的基本结构是由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多层次的特征决定的,所以,双寡头能垄断市场的判断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是无法变为事实的。换言之,即便国际鼎鼎大名的跨国连锁企业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等也无法把经营触角完全深入到我国广大的乡镇市场和县(市)市场便是明证。
    另一方面,国美购并永乐案又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信号,表明在家电市场加速市场垄断不仅意向已十分明确,进程也已拉开序幕。可以断言,在今后的流通领域,大型乃至超大型零售企业之间的购并活动将会有增无减,呈现加速势头。但是,在一个正在走向市场经济、法规逐步健全的国家里,政府是不会容忍垄断企业对市场的独霸现象发生的。正在抓紧制定、呼之欲出的《反垄断法》肯定会在这个方面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从而阻止垄断图谋变为现实。
    孙树杰:相对垄断既兼顾了效率,又能够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因此在很多行业是被允许,甚至是被鼓励的行为;作为以成本竞争为基础的家电零售业,国美兼并三、四位的竞争者,从而逼迫第二位竞争者,是非常经典甚至可以说是必然要发生的行业现象,国外已经多次发生类似情景。但双寡头格局并非最好的行业格局,3~5家比较合适。双寡头状态一般都不稳定,比如波音与空客,INTEL与AMD,容易引发行业剧烈波动,而政府往往会不由自主陷身其中,做出干预市场的不当行为。
    卞晓青:从2005年中国家电零售业的销售额来看,国美498亿、苏宁397亿、永乐151亿、五星电器150亿、山东三联120亿:然而它们的加总市场占有率不到20%,与欧美以及日本的大型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同比相去甚远。


资本


    国美永乐并购的背后有一只“大摩之手”,这是业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说法。资本力量对于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正在越来越被放大,以至于我们对它的情感变得复杂而微妙。从永乐在香港上市到可以预见的退市,仅仅有10个月的时间,这不得不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
    陈及:大规模购并背后都有巨额资本的推动,国美购并永乐也不例外。从日前流通领域购并案例看,境外上市资金和国际机构投资者持有资金进入国内进行购并的特征十分明显。这是由内外资的资本实力相差悬殊的现实造成的,也是同中国逐步开放的资本市场环境密切相关的。这就为国际资本进入我国流通领域,以分享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利益提供了十分便捷的通道。显然,这会对国内流通企业造成巨大的市场压力,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外资大型连锁企业发展快速,市场占有率这些年明显增加,对国内同行企业构成严重的紧压态势。但国际经验也表明,尚没有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为外商零售企业所全面占领或发挥主导与统治作用。因为,外商零售企业的进入会产生“鲇鱼效应”,会激活内资零售企业进取向上,发挥竞争制胜的经营意识,提升这些企业的经营能力。
    张振宇:未来,国美们实际上就是要争取一个行业规则的话语权,而至少现在看来国美还没有跟更大的国际市场去对接,而恰恰从资本角度给苏宁提供一个条件。


价格


    在国美永乐宣布合并消息的两周后,国美和苏宁的价格战轰轰烈烈地打响了,国美这边是“史上最强降价风暴”,苏宁那厢是“长弓射雕”的秋季大惠战。这是一个让业界十分敏感的信号,因为忍受不了残酷的价格竞争而走到一起的国美永乐,现在将矛头对准了苏宁,那么下一个,还可以对准谁呢?
    白长虹:价格战一直是家电零售行业的主战场,自然而然的,在购买产品时顾客被引导着视价格为惟一选择指标。企业盈利的核心在于创造顾客价值,通过服务传递给顾客经济的、体验的和情感的价值,这就需要零售行业转换思想,以服务作为新的价值增长点,引领顾客消费新趋势。
    张振宇:黄光裕一直都在做老大,还参与到“弟弟们”的竞争之中;而真正的王者姿态应该是“竞合”而不是“竞争”,现在国美有意无意地走出了竞合的一步。接下来大家会关注到价格,恰恰在这点上国美应该出来制定一种王者的战略,应该跟其他的零售连锁机构谈判,不再庸俗地发动价格战,可以采用联合或者差异化定价的方式来平衡各方的利益。所谓差异化定价,就是在某一个季节、某一类产品上能够允许苏宁或者三联的价格比国美低,在这样一个大联盟环境中不同的季节每家可以有不同的价格优势,这是王者的一种姿态,也才是共赢的概念。


品牌


    走双品牌和多品牌战略是许多国际巨头都在做的事情,国美永乐合并后的品牌归属问题同样值得关注。而品牌战略往往又同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有着紧密联系。对于“行业龙头”的国美来说,怎样升级自身的品牌内涵和品牌实力该是黄光裕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张振宇:太极的原则是“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无往不复、欲速则不达”,国美永乐两个品牌合并之后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表现出“阴阳平衡”。国美和永乐无疑已经是强势的品牌,也就是品牌中“阳性”的部分无需再加强,而“阴性”的部分也就是软性的部分反而不够。两者合并以后自然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而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在最细微的部分能够带来什么样新的感受。比如可以推出一个理念叫做“与供应商共同成长、与消费者共同体验”,消费者不会关心是国美永乐还是美乐,而是会关心有没有新的理念的出现。现在国美大家都说它做大了,消费者、供应商都惹不起,这其实已经走到了一个品牌受损的边缘。应当把姿态降得低一些,所谓“海之所以能纳百川,其位低也”。
    卞晓青:这次国美永乐之举有效地形成了南北合势,共同铺就了全国性的零售网,可谓相得益彰。但是考虑到国美的570多家门面、永乐的220多家门面,就不得不为其内部管理,尤其是本已是软肋的品牌内化管理担忧了。任何品牌的塑造都是内化管理和外部展现的结合,如果没有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内化管理水平,再声势浩大的外部展现也难以形成品牌真正的力量。在零售行业的服务传递过程中,一线员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直接影响到顾客关系的维系,而零售业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顾客忠诚度低,关系作用不明显。如何迅速地整合两股力量,建立起同一规范的品牌内化管理系统将成为国美实现品牌跃升、创造卓越顾客价值的根本。Best Buy是全球家电零售连锁的一哥,它的品牌管理手段与服务交互能力一直为业界所称道。这也是国美、尤其是并购了永乐之后的国美所亟须恶补的。(采访、整理/金晶)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